感悟多彩生活 引领理性思考
摘要: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必然是为了“立人”,那么,作文教学一定要走出单纯为文的思路,向“文以载道”的方向发展,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引领学生碰触现实、理性思考,增强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文化的厚度,进而使学生人格成长境界提升、感情丰富精神站立。
关键词:写作教学;关注生活;文以载道;思辨色彩;人格成长
高考作文的根本原则是实现个体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更直白地说就是懂得理性和逻辑。
感悟生活,体味社会与自然,必然是作文命题所关注的重点内容,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引领学生发展逻辑性的严密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有了充沛的生命质量就一定会有蕙质兰心的文章!
多年教学时有感悟,现连缀成篇,以期切磋共享。
一、大胆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围绕的话题,都是聚焦热点,教师应引导考生与生活亲密接触,感知时代脉搏,发现生活的美丑。2016年高考全国I卷漫画作文“奖惩之后”,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北京卷“老腔”“神奇的书签”,浙江卷“虚拟与现实”,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江苏卷“话长话短”等;2015年高考全国I卷“给违反交规父亲一封信”,北京卷“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深入灵魂的热爱”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天津卷“范儿”,上海卷“坚硬与柔软”……这些试题设置的情境跟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关注社会生活,贴近时代原貌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导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地激活学生的言语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才是真正的把握了高考命題的脉搏。
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都应十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身处校园中的学生尽量触摸现实、感受社会、参悟人生,更需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始终。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时文、美文及中外名著进行广泛阅读,适时安排读书心得交流;每天课前进行常规训练,或演讲、或朗诵、或介绍国内外重大事件并进行简要评论;将学生优秀习作“晒”给同班同学、邻班同学,推荐给校报或其他报刊等,使其拥有满满的自豪感与成就感。只要语文教师肯想敢做,真正树立“大语文观”,让学生由封闭式读书、肢解式学习转化为开放式阅读,整体性把握,不断感知时代脉搏、社会呼吸,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会主动去理解探求、感悟寻觅、接触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感受书中蕴涵的情感思想,逻辑理性等深刻内涵,真正做到充盈内心、灵活思路、丰厚思想、提升境界。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我们关注着这片土地上时刻发生的重大事件,览世间之大事、小事、红尘事,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真的生活态度和担当社会责任的公民精神。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敏锐地认知这一点,并时刻贯穿在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二、注重文以载道和思辨色彩
作文不仅仅承载着语言文字功能,更肩负着思想意识的启迪,道德情感提升的任务。“千古文章意为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必然要走出那种单纯为文的思路,向“文以载道”的方向发展。
2016年高考全国I卷“奖惩之后”的漫画材料,让学生思考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评价与发展的问题;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意在展示并引领青年进一步渴求新知,开阔视野,注重阅读,从而构建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上海卷“评价他人的生活”,意在培养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民意识、公民责任。
凡此种种要求我们的作文教学除了关注现实、对接现实,更要扎扎实实进行思维训练,训练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洞察力,提高他们对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力,增强学生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作文如做人。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2016年10月7日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林森浩被执行了死刑,至此黄洋投毒案尘埃落定,两个鲜活的、受过高等教育、本可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年轻生命均已逝去。林森浩在《最后陈述》中说“当我还在自由世界里的时候,我在思想上是无家可归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原则,无所坚守,无所拒绝……”林森浩留给我们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我们语文教师承担着心灵塑造、精神引领、家国担当的重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在于唤醒,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立人”。
每位语文教师在开展作文教学时,都需要强调并大力宣扬文章不能以诗意的美化遮蔽复杂的矛盾的人生。片面强调诗意,缺乏必要的理性精神的引领,会使立意的空间变得晦涩、狭窄,使文章空洞无物,味同嚼蜡,千篇一律甚至低幼化、庸俗化。那些只讲套路不讲实质,不以提高思维水平、培养责任担当的精神、提升自我性灵的修炼为目的,只以趸来的百科材料为目标,缺乏辩证思维、理性思考,只知人云亦云甚至无病呻吟的作文及作文教学在高考面前都将一败涂地。
三、讲究思维训练与思维品质培养
要想让学生在考场上言之有物、文采飞扬,教师必须在平时做足功课,千锤百炼,厚积薄发。
1.拓展思维空间,畅通思维渠道。多角度广联想,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畅通学生思维渠道。如:“O”是个奇特的符号,无论是作为字母、数字,还是元素符号、音乐符号、标点符号,它都有不同的表意作用。关于它,让学生进行关于社会人生的思考。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智慧的火花四溅,妙语迭出,现摘录如下:
(1)勤奋者的花环;懒惰者的得分。
(2)0是生命的开始,什么都没有,但什么都从这0中产生。以老子的话说就是“道”。
(3)对于人生的态度,我们可不可以像那个残缺的圆,它在寻找丢失的那部分时,虽然走得蹒跚,却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
(4)0是一无所有,一身洁净,不沾染分毫世间的污浊;它又是永不满足,总是试图扩大它已封闭的圈来获得更多属于自己的财富。
(5)圆只是一个圆,人们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圆上,圆在人们眼中就成了不同的事物。视觉信号经过自己的大脑,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使主观意识掺杂其中。此时,人就不可避免地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他人之上,注定无法客观。
对具体题目进行多角度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和聚合的训练。如半命题作文:站在 门口 ,可以做这样的引导训练:
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肯于用脑,敢于实践,并积久训练,就会使学生渐臻思维敏、语言美的自然化境。
2.生动语文课堂,点亮学生智慧。语文课堂应书声琅琅、逸兴遄飞、丰润心灵、开启智慧,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惟其如此才能葆语文教学之青春,担语文教学之责任。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懂得“进退”,要留有“余白”,要给学生创造展示才识的机会。如,为了解决即使有了写作素材也不会恰当使用的问题,我在课堂上大胆进行作文材料创造性运用比赛。首先明确“每个素材都有多角度的立意”,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提供一个事迹材料,再给出若干个话题,小组成员研究如何将事迹材料分别写入若干个话题中并形成作文片段,要在不超过200字的作文片段中观点鲜明,材料与话题紧密联系,能很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在“素材与裁剪”作文课上展开小组竞赛。“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组内分工合作,组间激烈竞争。两三节课下来学生大有茅塞顿开之感,比老师干巴巴讲解效果好多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去探究,去共享,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作文一直被视为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但种种原因使作文教学总不尽如人意,其实,提高一下认识,改变一下思路,变换一下方式,帮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引领他们碰触现实、理性思考,增强思想的广度,思辨的深度,文化的厚度,学生的作文就能文采飞动、意蕴丰厚、感人至深,进而人格成长、境界提升、感情丰富、精神站立!
“节物风光不相待”,所有的孕育都是生命怒放的力量。惜之,退后一步扎根泥土;得之,向前一步变成果实。相信,作文教学自有新的精彩等待绽放。
作者简介:张淑霞(1968—),女,河北省三河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河北省优秀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