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3.0时代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趋向

关键词? 历史课标,高考历史,历史试卷,复习策略
? 中图分类号? G63 ?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8)21-0066-04
高中新课标的发布和“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是近期高中教学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教育界套用信息领域的提法,将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双基”时代标注为课标1.0版本;2.0时代的课标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为导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新课标被称为课标的3.0版本。“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为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试卷命制和评价维度提供了导向。本文以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结合近几年高考历史学科全国卷有关试题的特点,对课标3.0背景下历史学科的高三复习策略作出一些教学实践的思考。
一、关注社会热点,将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品格教育与迎考复习能力训练深度融合于高三学段的历史教学中
1.品格教育蕴含于高三历史教学的复习迎考能力训练中
历史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以史为鉴,更应该具有现世的启迪功能,高三学段的历史教学,无论从教育的本身价值还是高考导向的意义方面,都将品格教育提升到核心目标的高度。十八九岁的高三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社会责任与家国情怀的品格培育,不仅体现出历史教学的品格教育功能,也是历史教学乃至复习迎考的核心内容与任务。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应以社会热点问题为基点,以历史的视角考查学生对现实的认识和探究程度为目标,启迪高三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理性思考,进而对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担当的品格教育深化到高考试题解题训练中。
作为高三教师,比较熟悉的时政热点,诸如民本思想(扶贫攻坚)、城市化(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方位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这些关键词也同样是高考试题命制中的触发点,2017年全国文综I卷第31题关于对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即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考查学生从全球视野认识当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走向;2018年全国文综I卷第41题把考查的视角放在了农村,将“扶贫攻坚、城镇化发展”时代热点注入具体的历史认知中。试题的命制是高三教学的风向标,我们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围绕这些关键词,从史学角度出发寻找新材料命制新问题。这个趋势是与课标“3.0”时代“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相适应的,也对高三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导向。
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层面看,我们进行历史品格教育还包括社会责任的教育要求,无论从学科教育功能还是应试的角度,都应该将社会责任的品格教育与迎考复习能力训练深度融合于高三学段的历史教学中,这也是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的特质渗透于课堂讲述中或课后练习中,从历史视角挖掘社会热点、时代精神进行习题命制,以正能量的价值观导向青年学生树立高尚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培养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的重要途径。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提高人文素养为导向,以服务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为使命。通过学习,培育青年学生能够从理性的角度认识祖国的过去、今天并展望未来,拥有共同的历史认同感,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此外,在学习中我们还需要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化,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形成包容多元的国际视野,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折射出课标“3.0”时代的高三历史教学趋向。
2.以时事热点为基点编制高考模拟习题,实现提升应试能力与核心素养并进的教学目标
高考试题与社会热点的关联度是毋庸置疑的,这种以社会热点为考查内容不仅体现“现实导向中学历史教学”的高考立场,也反映了历史学的责任与担当,以高考试题呈现可以最直接最迅速达到全社会的共鸣,也反映课标3.0时代高三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趋向。
例如,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出台,其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引起我们的关注,于是我们在备考复习中,以农村发展为专项内容进行模拟训练。在习题命制中分别以刘景华《农村城镇化:欧洲的经历和经验》中的“19世纪后期英国开始的乡村改造带动包括英国以及欧洲社会经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刘重来《卢作孚与民国乡村建设研究》中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实业家卢作孚在重庆北碚进行了“乡村现代化”的实验及结果、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中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乡村建设运动、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新时期农村体制的变化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等史料入题,设计了多道高三历史练习题。我们以近代中西农村改造的对比和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的变革与发展,从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以“中外乡村建设”为主线,从封建社会的乡约制度到近代地方自治,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村民自治,将贯穿古今的史料贯穿起来,体现中国乡村治理的悠久历史和持续发展,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素养的理解与概括能力,通过解题训练和讲评,提升学生读题和解题能力,加深了对农村问题的理解,同时在学习中逐渐感悟出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这条思路与迎考策略可从2018年全国文综I卷第41题获得验证,41题站在近代化和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将现代文明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关注时事热点等教育元素有机整合,体现了历史教学注重对高三学生的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品格教育。
结合高考热点与重要历史知识,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对涉及家国情怀的历史概念进行了归纳:一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层面,如维护统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救亡图存等;二是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識层面,如主权在民、社会契约、民主法治等;三是团结合作层面,如中国古代商帮、近代国共合作、现代经济全球化等等,这些概念在近年来的高考各卷试题中也屡有出现。2017年全国卷I第24题以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为题,以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为答案,考查学生对分封制内容和影响的理解,凸显家国情怀素养中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2017年新课标Ⅰ卷第41题以法国大革命与中国国民革命中民族主义的比较为题,考查近代法国和中国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其文化内涵是爱国主义和进步主义色彩,属于家国情怀的素养范畴,这是近几年历史核心素养渗透最为明显的一道高考试题。由此试题延伸到2017年英国脱欧、法国极右翼崛起等国际热点,该试题的命制以民族主义为主题,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而深层次的主旨是引导学生了解各地区民族主义的内涵和共性,挖掘民族主义中追求民主平等的主线。
从2017年高考的民族主义到2018年乡村自治等主题,都体现了高考试卷对时代热点与社会责任的重视与追求。历史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渐具备了现代公民应有的一些核心素养,包括理性的思维、独立的判断力、开放的视野、平和的心态、社会责任的意识,等等,从而促进青年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发展。
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升高三复习迎考的效度,进而实现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教育的文化价值
1.以唯物史观引领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树立全球视野和社会发展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运用唯物史观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揭示历史发生发展的本质,从而对社会历史的演进有了更全面客观的了解。在课标“3.0”时代,作为人文学科最重要思想理论依据的唯物史观,不仅要在历史学习中发挥出积极的指导作用,而且作为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还体现出高三复习课教学的趋向,现行高中历史课程关于唯物史观的学业质量标准规定: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探究学习中,并将其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也是唯物史观在社会学上一项重要表现,这一点在高三历史教学中与政治学科的关联度很高,和平与发展折射在高考试卷中也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时代的诉求。2017年全国文综I卷46题“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及意义”,2018年全国文综I卷46题“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的不同认识及背景”。以上两题均以二战为背景,主旨是人类为反法西斯战争进行的努力及意义。2017年全国文综I卷45题以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为题,明确地指向“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归类发现,这两年的高考全国卷的选做题均以追求和平与发展为背景,考查在全球化时代各国的应对策略及发展走向;认清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和平与发展是不可动摇的时代主旋律,这也是唯物史观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线索。
培育高中学生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历史的主要教学目标,我们从教学实践的层面,预设了策略与方法,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首先,在完成高中历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教学内容外,我们一方面推介如《全球通史》《大国兴衰》等相关书籍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开设《奥林匹克与历史》《巴以战争的前世今生》《大国崛起》等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并作为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在教学方法上则可以发挥信息时代在资源和呈现方式上的优势,提供给学生更多、更具体的视频、影音、图片影像史料等历史信息,帮助学生拓展历史视野。其次,与政治学科的时事教育紧密结合,依托每天的时事摘要,对重大新闻或历史上今天的重大事件进行导览,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并将相关史料和思考与同伴分享。最后,再以唯物史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出话题内容的历史背景及影响,对学生的时政发言进行简单的点评,同时提出学科层面的建议。通过以时政为依托,持续开展唯物史观于历史教学中的渗透,帮助学生在知识升华的同时,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得到正面的引导,有助于高中学生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格局,树立全球视野和社会发展观。
2.以历史解释拓展多元视角,训练并培养高三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试题分析能力和解题效度
课标“3.0”时代的高三历史教学一大趋向,就是重视发散思维,鼓励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全国卷主观题部分的开放型试题即历史论述题,命题意图是考查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要求学生解读材料、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并调动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论证阐述解释,着重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体现正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试题以教材为基础,但又站在学术高度,应用多种新史料,设置试题情景,导向高中学校尤其是高三历史教学的特质。
开放型历史试题主要有两种题型,一是主题递进式论述题,此题型以图文材料为载体,逐层设置问题,具有“小切口、大跨度、深分析”的特点。如2016年新课标Ⅱ第40题,以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为题,对相关的历史现象和原因进行较深入的探析。二是探究型论述题,该题型之一是提炼观点型,2017年新课标Ⅱ第41题关于钟表演变的考查即属此类,要求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该题型之二是提供观点型,此题型比较简单,近几年在高考试卷中已鲜少出现。
近几年的高考全国文综试卷历史开放型问题的命制角度,基本上是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生成新问题”形式呈现,倘若我们踩不准时代的节奏和课标的要求,平时又缺乏应对性训练,学生很可能会对此类试题望而却步又无计可施。2016年全国I卷41题要求“结合卢梭《社会契约论》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2017年全国I卷42题“从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2018年全国I卷42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由此可见,近三年全国I卷历史论述题均体现了课标“3.0”时代的开放型试题的命制特点,应用材料和设问形式都在求变,无法沿袭之前的轨迹和思路。
相对于2016年的高考历史考试大纲,2017年考纲强调“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现问题,突出唯物史观和问题意识”,2018年考纲提出“历史学科……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其中不断变化的是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和问题意识。
“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是树立问题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因素和学科要求。课标指出,高中生除了具备必要的史学知识储备外,还得具备应对高考考查的问题意识,拥有一定的理论表达和归纳能力,同时学会理性的逻辑判断与思考。基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具体操作步骤可分三个阶段:一是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形成明确观点,达成此项预期目标的高三教学大约需要一个月的训练时间;二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史实阐述、分析、说明、比较、评价观点,而且论述必须与观点形成合理严谨的逻辑关系,此项目标的达成则需要大致兩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三是再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训练答题规范,再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讲评,帮助学生以历史解释拓展多元视角,培养其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升试题分析能力和解题效度。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历史卷,无论是题型还是要求,大都渗透了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成为高三历史教学和复习迎考的趋向和导向,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人文学科的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既是最基本的学科教学任务,也是高考评价体系的要求。但是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绝不仅仅仅限于此,我们应肩负更大更远更重的任务,即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兼顾学生知识建构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追求人文学科教育的文化价值,是课标“3.0”时代的高三历史复习中追求人文学科魅力的教学趋向。
【作者简介】郑辉,中学特级教师,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