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建设路径研究
张晓新
摘 要:大学联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后合并”时代高校加强自身实力的战略选择。2016年10月,地处北京大兴的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三所市属高校共同签署了《京南大学联盟共建协议》,校地四方发布123项《京南大学联盟服务大兴行动计划》,并举办了“融合 创新 共享”校地合作高层论坛,这标志着京南大学联盟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京南大学联盟服务大兴行动计划的启动。京南大学联盟将以怎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键所在。在战略联盟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著名大学联盟建设经验,对京南大学联盟的作用、组织构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大学联盟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M.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它是指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既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联盟方式包括技术许可生产、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联盟无需扩大企业规模而可以扩展企业市场边界。一般做法是通過与一家独立的企业签订协议来进行价值活动(如供应协定)或与一家独立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一些活动。”[1]联盟从管理学领域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使高校之间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关于大学联盟概念,在国内外现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大学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为实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学的管理成本、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2]区域性大学联盟是从地理区位角度对大学联盟所作的类型划分。
大学联盟的主要作用
1.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组建大学联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资源重复配置,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使学生享受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2.提升联盟高校的综合实力
高校联盟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最佳利益,提高综合实力。美国“太平洋十校联盟”(Pac-10 Conference),最早是美国大学体育联盟之一,在长期的合作中,不仅促进了各高校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体育项目的合作,也促进了各高校其他方面的发展,成为美国最强的大学联盟。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其结盟宗旨就是通过院校间的合作和竞争,提高大学的声望和学术水平;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扩大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共享学校资源,节约经费开支。
3.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联盟的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科英布拉集团(The Coimbra Group)是由38所欧洲大学构成的大学网络,其结盟宗旨就是在尊重各校的文化、民族性及学术自由的前提下,与欧盟合作,参与或组织欧盟的高等教育及研究计划,为欧洲高等教育作出贡献。美国加州高校联盟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美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罗素大学集团成员的“金砖五校”(Golden 5)代表了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海外学者来学习,使之成为英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
4.加速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重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能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服务于社会,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早已被实践所证明,如德国战后的发展,美国社会经济的霸主地位,都依赖于其国内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同样“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巨大成功,也证明高等教育推动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上的强大生命力和生产力。
国外著名大学联盟组织结构及特点
1.国外著名大学联盟组织结构
一是美国大学协会。1900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协会(AAU),被学界公认为第一个大学联盟,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AAU运行机制由三大体系构建而成:决策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AAU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负责决策下达和权力分配等领导性事务,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作出反应,提供决策参考。AAU的管理体系由执行委员会、华盛顿办公室及各分支机构组成:执行委员会是最高管理机构,负责AAU日常工作运转,督导其他委员会工作等问题;华盛顿办公室是AAU运行机制的桥梁,协调整个管理体系同下属机构、成员大学、政府等各种关系,保证工作正常运行;成员资格委员会是AAU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拥有成熟的会员审定资格,致力于竞争性联邦研究资助数量、美国国家院士数量等问题的考察,从而挑选和评估会员。[3]
二是由英国20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罗素集团,致力于提升研究水平、增加学校收入、降低政府干预及提倡大学合作等问题,如今形成了完善的运行机制。罗素集团具有专业的决策体系,由主席和总干事在专业小组的协助下全面负责:主席为20所精英大学提供思想领导和战略方向指引;总干事负责平衡成员大学之间的利益,调动成员大学校长参与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协助达成共识,谋求共同利益诉求。罗素集团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职能并不独立,各专业小组在发挥各自核心职能的同时还兼顾整个体系运行,全面参与集团运作。[4]
2.世界著名大学联盟的特点
一是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国外著名大学联盟围绕一定的战略目标组织并发展,联盟目标与其成员学校自身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联盟普遍围绕学校的核心职能延展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建设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如解决人类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全球领导人才、搭建国际化合作网络等。
二是有内生的发展动力。国外著名大学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与其自身的驱动力密切相关,驱动力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资源驱动型、学习驱动型和竞争战略驱动型。高等教育强国中的高水平大学多为资源驱动型,如美国大学协会(AAU)属于此类。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加入联盟出于学习的驱动,如北京大学加盟的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而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的大学建立联盟则出于竞争战略的需要,如欧洲工程大学教育联盟等。
三是有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联盟虽是自我运行管理的非政府組织,但目前稳定性较高的大学联盟一般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其核心是构成了由“决策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组成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如表1所示。
除了决策、管理、运行三大体系外,国外著名大学联盟都强调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根据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发展“三角协调模式”,大学联盟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是双向循环的一种互动:各国高等教育都是大学在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努力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组织,并反过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区域性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路径
1.明晰区域性大学联盟建设系统
大学联盟作为联盟的一种形式,必须寻求最佳合作途径、调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大学、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都参与到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来支撑整个联盟的运转。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和我国大学联盟建设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区域性大学联盟应该具有这样的系统。
2.构建区域性大学联盟持续发展体制
大学联盟的组织机构分为领导决策机构、管理协调机构、执行实施机构和评估监控机构。其中,领导决策机构包括理事会、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等形式,负责制定联盟章程和规章制度,审定联盟重要会议、计划和预算,确定联盟工作重点与方式。管理协调机构包括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工作协调组等。这种日常机构是联盟合作成功的重要组织保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联盟的行政管理、日常运转、协调和组织会议等具体事务。执行实施机构则是围绕教师互聘、学生交流、科研协作、资源共享等联盟工作,组建的具体实施推进机构。评估监控机构包括督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考核小组等形式,重点就各项目开展情况展开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展开绩效问责。
除组织机构外,区域性大学联盟的支撑体制还包括相应的制度规范:一是联盟章程或联盟协议。这是大学联盟根本性规章制度,也是联盟开展活动的基本准则,需要阐明联盟的性质、使命、组织架构与合作领域等。二是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各子项目的具体推进计划与行动方案。三是各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包括各机构例会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经费使用办法、考核评估办法等。
3.完善区域性大学联盟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目标导向激励机制。通过联盟章程或框架协议,明确联盟发展战略目标与愿景,激发各大学参与联盟工作的内部动力。二是权责划分落实机制。以正式规章或条例形式,规定大学联盟各成员高校参与联盟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包括人力、物力支持和资源建设任务等内容,以及相应的责任落实推进办法。三是信息沟通公开机制。除建立联席会议、工作例会、工作简报和会议记录等传统沟通方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内沟通与对外宣传。四是利益共享分配机制。这种利益既包括获得办学资源等显性收益,也包括提升社会声誉等无形收益。五是项目依托推进机制。基于联盟建设目标定位,分阶段、分重点启动实施项目。
4.强化政府对区域性大学联盟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高校将联盟建设目标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大学联盟在合作办学、学分互换、学生转学、联合授学位等方面提供便利。三是制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灵活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多机制合作的成果认定制度、鼓励企业参与大学联盟工作的财税优惠制度,为高校间教师互聘,以及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大学联盟工作消除障碍。四是出台支持大学联盟发展的特殊政策,如在质量工程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郭建耀.美欧高校联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6).
[2]李威,陈光德.中外大学联盟的运作模式比较研究—基于社会联盟理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
[3]冯倬琳,眭祯,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5).
[4]王正青,董甜园.区域性大学联盟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设计及其现状审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旭,徐辉,蒋恒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陈 栓]
摘 要:大学联盟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后合并”时代高校加强自身实力的战略选择。2016年10月,地处北京大兴的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建筑大学三所市属高校共同签署了《京南大学联盟共建协议》,校地四方发布123项《京南大学联盟服务大兴行动计划》,并举办了“融合 创新 共享”校地合作高层论坛,这标志着京南大学联盟的正式成立,也标志着京南大学联盟服务大兴行动计划的启动。京南大学联盟将以怎样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联盟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关键所在。在战略联盟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著名大学联盟建设经验,对京南大学联盟的作用、组织构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性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大学联盟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M.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战略联盟是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它是指企业之间进行长期合作,既超出了正常的市场交易但又没有达到合并的程度。联盟方式包括技术许可生产、供应协定、营销协定和合资企业。联盟无需扩大企业规模而可以扩展企业市场边界。一般做法是通過与一家独立的企业签订协议来进行价值活动(如供应协定)或与一家独立的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一些活动。”[1]联盟从管理学领域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使高校之间竞争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关于大学联盟概念,在国内外现已基本形成共识,即“大学之间通过资源共享和项目合作,为实现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降低大学的管理成本、共同解决大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等战略目标,并通过各种契约而建立起来的松散型网络组织。”[2]区域性大学联盟是从地理区位角度对大学联盟所作的类型划分。
大学联盟的主要作用
1.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组建大学联盟,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不仅能够极大地缓解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避免办学资源重复配置,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使学生享受更多、更好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不断促进教育公平。
2.提升联盟高校的综合实力
高校联盟的目的就在于获得最佳利益,提高综合实力。美国“太平洋十校联盟”(Pac-10 Conference),最早是美国大学体育联盟之一,在长期的合作中,不仅促进了各高校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而且通过体育项目的合作,也促进了各高校其他方面的发展,成为美国最强的大学联盟。美国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其结盟宗旨就是通过院校间的合作和竞争,提高大学的声望和学术水平;积累学生的学习经验,扩大学习机会;丰富学生的生活,共享学校资源,节约经费开支。
3.推动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联盟的形成,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促进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科英布拉集团(The Coimbra Group)是由38所欧洲大学构成的大学网络,其结盟宗旨就是在尊重各校的文化、民族性及学术自由的前提下,与欧盟合作,参与或组织欧盟的高等教育及研究计划,为欧洲高等教育作出贡献。美国加州高校联盟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美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罗素大学集团成员的“金砖五校”(Golden 5)代表了英国最顶尖的科研实力、师生质量,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海外学者来学习,使之成为英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
4.加速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学作为人类文化重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能够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服务于社会,能够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早已被实践所证明,如德国战后的发展,美国社会经济的霸主地位,都依赖于其国内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同样“斯坦福—硅谷”模式的巨大成功,也证明高等教育推动产业现代化水平提升上的强大生命力和生产力。
国外著名大学联盟组织结构及特点
1.国外著名大学联盟组织结构
一是美国大学协会。1900年成立的美国大学协会(AAU),被学界公认为第一个大学联盟,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AAU运行机制由三大体系构建而成:决策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AAU最高决策机构是理事会,负责决策下达和权力分配等领导性事务,研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作出反应,提供决策参考。AAU的管理体系由执行委员会、华盛顿办公室及各分支机构组成:执行委员会是最高管理机构,负责AAU日常工作运转,督导其他委员会工作等问题;华盛顿办公室是AAU运行机制的桥梁,协调整个管理体系同下属机构、成员大学、政府等各种关系,保证工作正常运行;成员资格委员会是AAU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拥有成熟的会员审定资格,致力于竞争性联邦研究资助数量、美国国家院士数量等问题的考察,从而挑选和评估会员。[3]
二是由英国20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罗素集团,致力于提升研究水平、增加学校收入、降低政府干预及提倡大学合作等问题,如今形成了完善的运行机制。罗素集团具有专业的决策体系,由主席和总干事在专业小组的协助下全面负责:主席为20所精英大学提供思想领导和战略方向指引;总干事负责平衡成员大学之间的利益,调动成员大学校长参与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协助达成共识,谋求共同利益诉求。罗素集团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职能并不独立,各专业小组在发挥各自核心职能的同时还兼顾整个体系运行,全面参与集团运作。[4]
2.世界著名大学联盟的特点
一是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国外著名大学联盟围绕一定的战略目标组织并发展,联盟目标与其成员学校自身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联盟普遍围绕学校的核心职能延展出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国际化建设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如解决人类重大科技问题、培养全球领导人才、搭建国际化合作网络等。
二是有内生的发展动力。国外著名大学选择战略合作伙伴与其自身的驱动力密切相关,驱动力主要分为三种类型:资源驱动型、学习驱动型和竞争战略驱动型。高等教育强国中的高水平大学多为资源驱动型,如美国大学协会(AAU)属于此类。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大学加入联盟出于学习的驱动,如北京大学加盟的国际研究型大学联盟。而在某些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的大学建立联盟则出于竞争战略的需要,如欧洲工程大学教育联盟等。
三是有切实可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学联盟虽是自我运行管理的非政府組织,但目前稳定性较高的大学联盟一般都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其核心是构成了由“决策体系—管理体系—运行体系”组成的组织构架和运行模式,如表1所示。
除了决策、管理、运行三大体系外,国外著名大学联盟都强调与政府、社会的关系。根据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发展“三角协调模式”,大学联盟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是双向循环的一种互动:各国高等教育都是大学在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努力中形成独具一格的组织,并反过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区域性大学联盟可持续发展路径
1.明晰区域性大学联盟建设系统
大学联盟作为联盟的一种形式,必须寻求最佳合作途径、调动内外部环境因素的积极作用,使大学、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都参与到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来支撑整个联盟的运转。借鉴国外著名大学和我国大学联盟建设成功经验,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区域性大学联盟应该具有这样的系统。
2.构建区域性大学联盟持续发展体制
大学联盟的组织机构分为领导决策机构、管理协调机构、执行实施机构和评估监控机构。其中,领导决策机构包括理事会、管理委员会、领导小组等形式,负责制定联盟章程和规章制度,审定联盟重要会议、计划和预算,确定联盟工作重点与方式。管理协调机构包括联盟秘书处、办公室、工作协调组等。这种日常机构是联盟合作成功的重要组织保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负责联盟的行政管理、日常运转、协调和组织会议等具体事务。执行实施机构则是围绕教师互聘、学生交流、科研协作、资源共享等联盟工作,组建的具体实施推进机构。评估监控机构包括督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考核小组等形式,重点就各项目开展情况展开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并基于评估结果展开绩效问责。
除组织机构外,区域性大学联盟的支撑体制还包括相应的制度规范:一是联盟章程或联盟协议。这是大学联盟根本性规章制度,也是联盟开展活动的基本准则,需要阐明联盟的性质、使命、组织架构与合作领域等。二是联盟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各子项目的具体推进计划与行动方案。三是各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例和管理办法,包括各机构例会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经费使用办法、考核评估办法等。
3.完善区域性大学联盟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目标导向激励机制。通过联盟章程或框架协议,明确联盟发展战略目标与愿景,激发各大学参与联盟工作的内部动力。二是权责划分落实机制。以正式规章或条例形式,规定大学联盟各成员高校参与联盟建设的责任与义务,包括人力、物力支持和资源建设任务等内容,以及相应的责任落实推进办法。三是信息沟通公开机制。除建立联席会议、工作例会、工作简报和会议记录等传统沟通方式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强化对内沟通与对外宣传。四是利益共享分配机制。这种利益既包括获得办学资源等显性收益,也包括提升社会声誉等无形收益。五是项目依托推进机制。基于联盟建设目标定位,分阶段、分重点启动实施项目。
4.强化政府对区域性大学联盟的宏观引导和政策支持
一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高校将联盟建设目标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相结合。二是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为大学联盟在合作办学、学分互换、学生转学、联合授学位等方面提供便利。三是制定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人员灵活流动的人事管理制度、多机制合作的成果认定制度、鼓励企业参与大学联盟工作的财税优惠制度,为高校间教师互聘,以及企业、科研院所参与大学联盟工作消除障碍。四是出台支持大学联盟发展的特殊政策,如在质量工程项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郭建耀.美欧高校联盟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2(6).
[2]李威,陈光德.中外大学联盟的运作模式比较研究—基于社会联盟理论[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
[3]冯倬琳,眭祯,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联盟的发展趋势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5(5).
[4]王正青,董甜园.区域性大学联盟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设计及其现状审视[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5][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旭,徐辉,蒋恒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59.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责任编辑:陈 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