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相亲在于心相连

    齐薇/文

    

    

    2013年4月20日,中国四川雅安芦山地区发生7.0级地震。两天后,匈牙利国会副主席兼社会党中匈关系负责人、塞格德大学孔子学院理事会主席乌伊海伊·伊什特万在出席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主办的“中欧青年领袖对话会”时宣布,将邀请50名芦山地震灾区学生赴匈牙利学习交流,并承担其在匈期间所有费用。他表示,希望以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们忘却不幸”,增进匈中两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匈牙利是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两国一直保持着传统友好关系。芦山地震后,乌伊海伊在第一时间发出邀请,此举成为2013年中匈两国友好合作的象征,丰富了中匈两国民间友好往来,特别是青少年交流的内涵。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准备,在国内外各方的协调配合下,由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承办并由基金会副秘书长季平率领的四川芦山地震灾区学生学习交流团一行59人于2013年7月25日至8月6日访问了匈牙利。

    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

    来自雅安雨城区和芦山、宝兴、天全县等地震灾区20多所中学的50名初、高中学生,在匈牙利巴拉顿湖夏令营地、塞格德和布达佩斯三地开展了为期13天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活动。

    匈牙利的最初一周,同学们是在风景秀丽的巴拉顿湖边的赞卡夏令营地度过的。这里举办夏令营活动的历史已有几十年了,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规范的管理运作模式,每年夏天都会吸引大批来自欧洲各国的孩子在此度过悠闲快乐的时光。为了欢迎远道而来的中国孩子,匈方在学生驻地挂出了“欢迎来到匈牙利”、“四川雄起”等横幅,为同学们量身制定了一系列交流活动,包括学习和了解匈语言、历史和风土人情,举办乒乓球、足球和登山比赛,欣赏匈传统民俗乐曲和马术表演,学跳匈民族舞和学做匈民族手工艺品,参观千年古堡等,期间还与匈少年进行了友好互动和交流。

    在文化历史名城塞格德,同学们参观了匈牙利最古老的大学——塞格德大学及塞大孔子学院和市政厅等,感受到了国际知名学府浓厚的学术氛围,领略到了塞格德的城市风采。每位同学还在参观《匈牙利南方报》报社时收到了珍贵的礼物——一份新鲜出炉的刊登中国青少年学习交流团在匈活动的报纸。

    在有“多瑙河明珠”之称的布达佩斯,同学们参观了英雄广场、渔人堡和布达城堡等,乘船游览了款款穿越市中心的蓝色多瑙河,感受到了匈牙利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文化。更让同学们惊喜和难以忘怀的是,乌伊海伊叔叔亲自陪同他们参访了国会大厦,每位同学还得到了有乌伊海伊和匈中长城友好协会会长欧拉亲笔签名的活动纪念封。

    赴匈前,基金会还在北京组织同学们参观了国家图书馆,并举行了活动启动仪式。国图馆长周和平向同学们赠送了励志书籍,鼓励孩子们在进行身体疗养的同时,也能在阅读中感受爱、知识和希望。访匈回国后,基金会还举行了总结会,此次活动的捐赠企业代表、客运及旅行服务商代表等参加了总结会。之后,同学们还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降旗仪式,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和奥运场馆。

    促进两国民间友好

    展示中国青少年良好风貌

    芦山地震给同学们带来的阴影挥之不去,赴匈前他们大多沉默寡言,情绪低沉,不少孩子心里还滋生了焦虑、恐慌情绪。十多天的匈牙利之行,欧洲大陆的明媚阳光,充满异国风情的文化艺术,精心设计的活动体验和多瑙河畔清澈的流水,让大家放松了身心,开阔了视野,磨炼了意志,渐渐抚平了灾难带来的伤痛,变得坚强、乐观和自信。

    来自天全县的陈娱婵同学说:“碧波荡漾的巴拉顿湖洗涤了我们受伤的心灵,书香浓郁的孔子学院鼓舞了我们刻苦学习的斗志。时间虽然短暂,收获却很多。阳光与快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来自宝兴县的舒乾霖同学说,“匈牙利之行源于噩梦,却终于幸福。将来遇到坎坷艰辛时,这些宝贵的回忆和经历将激励我们勇往直前”。不少同学表示,这次匈牙利之旅使他们体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含义,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雅安市教育局副局长姜建平在总结此次活动时说:“看到同学们脸上自然洋溢的笑容,就知道这次活动成功了。”他说这些孩子大都没有走出过自己的县城,这一段经历一定会在他们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也在同学们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14岁的张洪波是一名来自夹金山下的藏族孩子,由于震后交通中断,他从家穿过地形险峻的山路走到县城足足用了两天的时间,可他坚信,“路虽艰险,但我一定能如约而至”,因为“这是我对生活和生命的渴望”。在匈牙利,每到一地,他都会给帮助过交流学习团的友人献上哈达,用自己特殊的表达方式传递感恩和友谊。在塞格德大学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更是表示立志将来要做一名外交官,期待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以实际行动报答给予我们安慰和友善的国家和人民”。

    在匈期间,同学们不顾旅途劳顿,用民族特色歌舞展示才艺,合唱“感恩的心”,赠送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和精心准备的从家乡带来的小礼物,以表达感激之情。同学们更是时刻注意维护中国形象,“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我们的心跟祖国紧紧连在一起”。凡是接触过他们的人都说,这些中国孩子有礼貌,守纪律,好学上进,非常可爱,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借交流平台

    深入探讨务实合作之路

    在匈期间,基金会工作组与地方陪同人员一起照顾同学们的衣食住行,在保障学习交流活动正常进行的同时,还开展了考察调研工作,与匈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相关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和交流,对下一步在中东欧国家开展人文交流活动打下了基础。匈方多次表示,匈牙利虽然人口少,近年来发展速度放缓,却是中国可以信赖的伙伴,希望加大与中国的交往力度,整体提升两国关系,更表示“文化和情感的交融是促进双边关系深入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基金会工作组与同学们同吃同住,树立了公益、务实、可靠的形象,扩大了基金会在匈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获得了匈方的信任,亲近感随之而来。为此,匈方提出由基金会牵线搭桥,促成塞格德与雅安建立友城关系,塞格德大学与四川农业大学之间建立校际合作,中国经济联络中心与匈牙利中国—中东欧商会建立联系,《南方都市报》与《匈牙利南方报》建立媒体合作关系以及两国地方企业之间合作等构想。

    2013年9月中旬,乌伊海伊应邀访华期间,在北京,见证了中国经济联络中心与匈牙利中国—中东欧商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在雅安,专程看望了芦山县20位赴匈学习交流的同学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此外,双方还探讨了在相关领域合作的可行性,强化了合作意向。

    中匈双方群策群力

    确保活动顺利圆满

    此次活动是基金会自2011年成立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交流项目,是一次把大型公益活动与人文交流相结合、把参与国内灾后重建与促进中外民间友好相结合的有益尝试。由于活动主体多元化,更多的活动体验来自于最普通的民众和青少年,因此,这种民间交流也就更能体现两国人民之间的真实了解与心灵沟通。这样一个关乎“民相亲”和“心相连”的活动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国内外各方的高度关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日报》、《北京周报》和《南方都市报》等中方媒体,匈通社、《人民自由报》和《匈牙利南方报》等匈主流媒体都对活动进行了跟踪采访和专题报道。

    无疑,这是一项面临重重困难的活动——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路途遥远辗转、绝大部分团员第一次出国,又涉及国内灾后重建和涉外活动等,单靠几个部门、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顺利成行的。但在中匈双方群策群力和精心设计下,“不可能”成为了“一定能”,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乌伊海伊作为活动邀请人,借助其在匈影响力,充分调动各界资源,为学生们设计了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内容,并在全国休假期、人手不足的情况下,派出一支由国会议员、社会党和塞格德大学相关负责人以及专职领队等组成的工作团队全程陪同。他还多次看望和慰问学生,亲自带着自己的四个孩子与中国孩子一起活动,体验不同文化的相处之道,“希望把两国友好的种子传承到下一代”。

    我驻匈牙利使馆多次召开全馆协调会部署相关工作,与匈方密切配合,并派专人随团活动;我驻法兰克福总领馆在学习交流团两次过境时,利用短短几小时时间,安排参观总领馆和法兰克福市容,分别准备中式早餐和德国特色餐饮招待同学们,并派多名馆员办理入出境和转机手续等;面临众多实际情况,国内数个提供客运和旅行服务的机构,在得知此行的公益性质和促进中匈民间友好的意义后,全力配合,对活动的成行给予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匈牙利地处欧洲内陆,雅安也同样地处中国腹地,相隔7000多公里的两地沟通看似山重水复,路途漫漫,但源于一场灾难的交流却把两国人民紧紧连在了一起,并换来了令人难忘的喜悦。

    (责任编辑:魏丹丹)

相关文章!
  • 新疆边贸发展的优势与突破点

    郭 梅[摘要]新疆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经济,就要利用好边贸发展的优势,更多地进行边贸突破点的思考;必须改变传统的贸易经营策略,走一条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医务社会工作在社区居家养老中

    摘 要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养老和就医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本文结合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现状,阐述了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