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特点的初中物理优化教学策略
沈柏清
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效率,因此怎样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物理教学是教师工作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此有这样一些思考.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及教师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初中物理的难度主要集中在浮力、压强、电路等章节,这些内容对模型建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学生感到困难亦属正常,畏难情绪的出现也是本能反应.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仅仅只是批评,批评会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并进一步令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或理解上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学好物理的信心.而且教师充满关爱的鼓励会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让教师一起帮着解决.教师更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做出相应的帮扶.
例如,某些同学在电路问题的处理上存在困难,教师就要通过沟通来发掘他们的问题所在:到底是在电路分析上有缺陷,还是串并联电路基本规律的认识不够到位,亦或是其他某个知识点不清楚.如果是分析方法掌握不好,教师要适当降低难度,通过一些基础的问题,引导他们按照规范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熟悉相关方法;如果是知识点上的问题,更需要教师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再次引领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究和认识,直至学生彻底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低姿态,和学生对个性化的学习困难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被教师的关爱所感染,进而畏难情绪一扫而空,同时还提升了物理学习的信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的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来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同时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畏难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当然,学生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不同时期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还需要我们在后面的工作中继续下去.
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物理学习的效率,因此怎样抓住他们的心理特征,从而更加有效地实施物理教学是教师工作时必须关注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经验,对此有这样一些思考.
1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及教师的作用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
初中物理的难度主要集中在浮力、压强、电路等章节,这些内容对模型建立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要求比较高,学生感到困难亦属正常,畏难情绪的出现也是本能反应.教师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能仅仅只是批评,批评会加剧学生的畏难情绪,并进一步令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排斥心理.在学生出现解题错误或理解上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引导和纠正,同时还要不断地进行鼓励,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学好物理的信心.而且教师充满关爱的鼓励会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学生敢于将自己的困难说出来,让教师一起帮着解决.教师更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所在,做出相应的帮扶.
例如,某些同学在电路问题的处理上存在困难,教师就要通过沟通来发掘他们的问题所在:到底是在电路分析上有缺陷,还是串并联电路基本规律的认识不够到位,亦或是其他某个知识点不清楚.如果是分析方法掌握不好,教师要适当降低难度,通过一些基础的问题,引导他们按照规范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熟悉相关方法;如果是知识点上的问题,更需要教师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再次引领学生对规律进行探究和认识,直至学生彻底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放低姿态,和学生对个性化的学习困难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被教师的关爱所感染,进而畏难情绪一扫而空,同时还提升了物理学习的信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有效引导学生的好奇、好动等心理特点来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同时及时发现并疏导学生的畏难心理,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当然,学生在不断地变化着,而且时代的进步,也导致不同时期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有关本课题的研究还需要我们在后面的工作中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