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摘 要】新课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批教育工作者及语文教师对新课标下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办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本文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观点,并作了大胆的新的尝试。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教学方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如何变革语文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呢?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处处包办代替,面面俱到,这样的教师看起来敬业、勤恳,但不一定是好老师。有些老师惟恐学生不懂,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地讲;担心学生这也不行那也不可,不敢放手让学生做。老师的过分“勤劳”换来的是学生的过分依赖,培养出的只能是不善思考、不具个性、不思创新、因循守旧的学生。那么,改革教学方式,何妨做个“懒”老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以下教学方式:
一、教案学生写
每学期我选择一批学生替老师写一篇教案。学期之初,给学生提出写作教案的具体要求,根据教学进度和意愿,每个同学定下备课内容。信任和新奇使学生备课都非常认真,为了设计一节高质量的教案,他们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教学目标、重难点、活动设计等一应俱全。我把这些教案张贴在教室公布栏里,根据教案的质量情况师生共同给予打分,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学生教案中有很多“亮点”,给我很多启发,使我受益匪浅。例如,在教案《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理清小说情节”部分,学生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全班同学根据课文情节给每个部分拟一副对联。这样既适应了高考的要求,又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查找对联的相关知识,互相讨论,一起校正,拟出了很多精彩的对联,如:序幕——天朝兴兵开国监,李甲进京遇十娘;开端——鸨母无义逼李甲,十娘有心欲从良;发展——柳遇春仗义助好友,杜十娘真情随官人;发展——孙富歹意破姻缘,李甲薄情卖佳人;高潮——痴情女怒沉百宝箱,薄情汉愧失心上人;结局——李甲追悔成狂疾,孙富担惊为怯鬼。他们的课堂设计很多都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告诉学生答案的枯燥做法,学生比较感兴趣,印象也较为深刻,更易被理解和接受。反思自己过去在设计教案时,总是习惯于用成人的眼光,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效率低下。因此,学生的教案我都要保存下来,认真研究一番,借鉴和吸取其精华,改进自己课堂设计中的不足。
二、课让学生上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每学期我都要拿出部分课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赏识是最好的教育”,执教者为了上好课,势必作一番精心的准备,如广泛搜集材料、深入钻研教材、多方听取意见、选择同学们喜欢的教学方法等。由学生自己上课,这一新颖的形式会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给他们以新鲜感,这种新鲜感会使听者较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身份的平等使听讲的学生调动了极大的积极性,他们会对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判断,甚至挑剔,一旦发现问题便立即作出反应。不像原来对老师那么迷信,他们会直截了当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胆质疑问难。虽然这样常常会使教者措手不及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整堂课却会气氛热烈、高潮迭起。
譬如《雷雨》,如按过去的方法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笔者大胆实行教学改革,让学生自己来讲这节内容!方式是“讲解+表演”,具体的做法是:(1)在授课一周前教师把“活动”任务和要求以文字的形式下发给学生。(2)全班分为三个表演小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爱好加入其中的一个,各个小组成员在本组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3)教师提供查询提纲:所收集的内容应包括戏剧知识(内涵、特点、分类、“三一律”)、曹禺的有关资料。(4)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电视、互联网、光盘等媒体广泛搜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资料和实物。(5)每组在课堂上讲解和表演,时间限制在15分钟。
经过一周的精心备课,课堂上各个小组向大家演示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阅览室、音像商店、互联网搜集并精心制作的图、文、声、像并茂的课件,并表演了矛盾冲突最激烈的三个部分。由于是自己的劳动成果,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听得特别专注,课堂上掌声笑声不断,气氛相当活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学生提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新的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现代研究表明: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阅读寻找答案的策略更有效,因为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它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理解及掌握程度的具体体现,当学生发现并提出一个高质量问题时,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但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提问是老师的特权,学生缺少主动提问的权利和机会。由于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思考角度的差异,师生对问题的关注点不同,所以课堂提问不能有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违背了教学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创造机会,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采用学生提问题考老师、开展同学间、小组间提问竞赛、把课堂提问的情况纳入学生平时成绩、给课堂提问表现优秀的学生免考的奖励等多种措施,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譬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学生预习后,我让学生自己就课文提问,然后筛选典型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讨论,教师点拨,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学生们提出的典型问题有:①小说让众多人物登场亮相,人物描写有哪些方法?②为什么安排贾母第一个上场?安排贾宝玉最后一个上场,且让他两次亮相?③在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时,作者为什么没有写到她的脚?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可“偷懒”有方,想办法把“皮球”踢给学生。总之,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代替,学生一下子解决不了的,就教他们解决的方法,引导他们去讨论探究,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我再“出马”。由于课堂上学生不能轻易地得到老师的答案,所以无论是谁提的问题,无论是多么难的问题,学生都是不等不靠,通过独立思考、与同伴讨论,想方设法,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四、试卷学生出
每学期的阶段性考试试卷,我也“懒”得自己出,我带2个班的语文课,共有100多个学生,每人一份试卷就可建立一个庞大的“试卷库”,何不利用这个“资源宝库”?我经常这样“引诱”学生:“如果你出的试卷质量高,被老师选用了,你的成绩肯定会很好,你就赚了大便宜!”。为了使自己的试卷能被选中,学生个个使出看家本领,从研究教材、搜索资料到一遍遍的修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老师不可能把每个学生试卷上的每个题目都看一遍,那么如何选拔好题目呢?我还是发动学生来替我完成这项工作,先让每个小组评选出优秀试题,在小组评选的基础上班级再评选出优秀题目,组合成一套完整的试卷。评选试卷的工作量很大,每张试卷的每个问题都要在小组内讨论才能通过,所以争辩在所难免,看到学生为了评选一个题目争得面红耳赤的样子,我为自己的“杰作”暗暗高兴!一张试卷就让学生动起来,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加了他们相互学习和相互倾听的机会,学会了合作交流,一举多得,我非常满足和高兴!学生的好多试题都能紧密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其水平丝毫不亚于老师,对于这些优秀的题目,我在试卷中变换方式地加以利用。
五、活动学生搞
教师往往工作繁忙,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组织各项语文活动,常常是力不从心,为此,可大胆放权,把一些活动分解给学生做:辩论赛、课前5分钟小演讲、课堂表演、课堂提问的统计和记分、语文小报的制作、小论文的撰写、语文知识竞赛的筹备等各项活动的开展都有专门负责人去组织管理,我则退居幕后当导演和裁判,给他们出谋划策,给他们当下手提供帮助。学生的能量可不能低估,他们的点子多,工作有时比老师还仔细、实在,从活动的布置、人员的安排到各项活动的督促、检查和评比记分,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老师“懒”了,课堂活了,学生乐了,课堂效率提高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法国罗曼·罗兰提出: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爱因斯坦也指出:教师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特级教师魏书生尝试“懒教师教出勤学生”曾取得了成功,这种“懒”,其实就是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构建开放的课堂。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出“会学”的学生,学生一旦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方法,有了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就能对今后的学习、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然,“偷懒”绝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教师的“懒”不是随意的“懒”,而是经过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科学的“懒”,老师要懒得有方、有度,“懒”得有心、有效,“懒”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在“偷懒”的背后,老师付出的是更多的心思和汗水!
★作者简介:罗新生,云南省昆明市第十四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