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频道的时段“角色”意义解析

杨陶玉
电视频道时段的划分和定位与受众的日常作息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多数电视频道在划分时段以及根据时段安排节目形态的时候会将人们的作息规律作为重要的因素。换句话说,可以根据受众作息习惯的差异性,将频道的时段“角色化”,根据时段的定位、内容和特征,赋予每个时段独特的人物角色,①如父亲、母亲、上班族、学生、老年人等。角色对频道时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节目编排策略的分析及选择,还可能揭示当代社会文化与电视文化深层次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2009年1月14-21日和2009年2月1-8日的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广东卫视、浙江卫视、天津卫视、湖南卫视、青海卫视、河北卫视、辽宁卫视和东南卫视的节目表进行分析,发现这11个卫视频道可以概括为8个时段,分别代表八种不同的角色。
6:00-9:00一般是上班族较为活跃的时段,早间新闻以及大量的信息咨询类节目可以补充上班族一天所需的信息,这个时段代表的角色即“上班族”。9:00-12:00属于老年人的时间,这个时段与他们晨练以后的休闲时间相吻合,因此将其定义为“祖父母”的角色,11家卫视电视台都安排了电视剧的播出。中午12:00-14:00是传统的午休时间,这部分的受众以中年男性为主,他们对新闻、资讯有较大的兴趣,因此将这个时段角色定义为“父亲”。家庭妇女在经过了一个上午的忙碌之后,午后的时段成为她们最为轻松的休闲时间,将14:00-18:00的时段定义为“母亲”的角色是再贴切不过了。而电视剧和生活、厨艺类节目成为下午时段提高收视率的关键,这些节目不仅成为调节“母亲”精神状态的一种调和剂,也是丰富这个群体生活常识的一个机会。
晚上,无一例外的是各大电视频道纷纷抢夺受众资源的重要时段,分别包括了“家庭”“学生”“新青年”和“夜生活一族”四个角色代表。由于19:00是《新闻联播》的固定播出时间,因此各大电视台抢占先机,18:00就成为播出本地新闻的首选。这个时段是典型的“全家福”时间,是全家人围聚在一起共同收看电视的时候。而20:00-23:00则成为以“学生”为代表的娱乐休闲时段,他们对综艺节目、音乐娱乐节目有更大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这个群体精力旺盛,有无限的好奇心,而从安排电视剧的类型来看,一般也是最新最热的电视剧。本文将23:00-24:00的角色定位为“新青年”,意思是指这个时段的受众主体,一般年纪较轻、有精力,同时他们的思想也比较开放和活跃,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度比较高,对一些有深度解读的新闻资讯或者节目形态也有较大的兴趣。
24点以后的电视频道在节目安排上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重播白天的节目或者电视剧的数集连播。这个时段的角色一般为“夜生活一族”,他们没有固定的兴趣点,对电视内容的选择带有随意性,因此不能成为电视频道提高收视率的群体。在这个角色的需求选择上,可能会选择白天收视率较高、质量较好的节目或者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弥补这个时段的节目空白。
对电视频道不同时段“角色”的考察和分析,是社会或者家庭基本成员将电视文化赋予各种不同的意义阐释的表现。
首先,电视频道时段“角色”的产生是节目编排博弈化的结果,是电视业竞争白热化的产物。
时段是频道节目主导者根据不同的原则以及重要性确立的,通过不断的协商和妥协,最终形成我们看到的各电视频道完整的节目编排表。对于大部分的节目主导者来说,在电视业以“收视率”为老大的白热化竞争阶段,节目编排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有效手段,而电视频道“角色”的认知和塑造就是节目编排博弈化的结果。②
博弈论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这种方法假定“做出决策的各利益方都是理性与智性的,为了使利益双方或多方在竞争活动中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采取最优化的策略和行动”。③也就是说,博弈的一方必须充分考虑竞争对手的计划、策略以及采取的行为,通过权衡双方的优劣势,在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采取的策略。虽然频道时段会被划分为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但是对于频道节目主导者来说,每个时段综合起来才能组成频道的整体生命线,不可能随意放弃任一时段,尤其对当代视“收视率和广告”为最大收益的电视业来说。
在电视频道时段的节目编排中,假设频道A在早间时段开始投放早间资讯节目,频道B针对这个情况有两种选择,一、不引进新节目,早间时段的收益就会因为A的新节目而遭受损失;二、引进新节目,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和资讯A的收益持平,于是也开始在早间时段插入类似的新闻及资讯。同样的,如果B在黄金时段播放新电视剧,A处于博弈的考虑,也会紧跟着投入新的电视剧,尽力获取最大的利益,所以就会在同一时段看到同质化的节目编排。而节目同质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节目内容的固定和节目受众的积聚,“父亲”会在午间时段找到共鸣,而“母亲”会在下午茶的时间收看电视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所说的时段“角色”的形成。
其次,电视频道时段“角色”的设计以受众需求为第一要则,受到消费文化的影响,成为推动消费社会成长的助燃剂。
电视的受众作用在当代电视发展中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受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商品,而受众的需求则成为电视频道时段“角色”设计的首要原则,这就是消费文化对电视文化影响的显著特征之一。
频道节目主导者对受众的价值判断更多地倾向于受众的消费额,特定类型的受众群体都有固定的消费能力,如“父亲”的消费能力肯定强于“祖父母”,而在家庭生活领域,“母亲”是最大消费额的决策者。将受众看作是潜在的消费群体,并根据他们消费能力进行划分,因此,为特定的时段制定属于各类消费能力群体的“角色”成为各大电视频道“津津乐道”的事情。
但是受众是一群善变的人,电视频道要做的不仅仅是考虑受众需求,还要不断地为受众创造需求,即竭尽所能地提高电视节目的可售性。可见,“角色”设计不仅是对消费群体的简单划分,同时也是频道加强自身形象和内容包装,以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容来吸引受众的一种促销手段,从而保证各个时段的“售卖底线”,确保有固定的受众能够被节目吸引,进一步形成现实消费。例如各大卫视节目表中的各种剧场就是吸引广告的杀手锏。东方卫视、广东卫视的财经、证券类节目从表面上看对受众理财起到提供咨询和指导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更多的受众进行资本消费。
从上述的阐述中可知,电视频道时段的“角色化”和现代消费社会的成长是密切相关的,电视文化和消费文化更是互相依存、共荣共进。
第三,电视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模糊了未成年人与儿童的界限,也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教育功能缺失的表现。
部分电视台开始独立设立少儿频道,将未成年人作为重要的受众来对待,但是摒除这样的专业频道,从上文11个卫视节目编排来看很容易看出频道时段中“儿童角色”的缺失。晚间黄金时段的“学生和新青年”虽然包含了一部分的少年角色,但是并不能完全弥补“儿童角色”。这里的“儿童角色”指的是未成年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印刷媒体逐渐远离了儿童的视线,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成为儿童理解世界和树立价值观的最大帮助者。但是当代电视频道时段里已经基本剔除了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这样的 “角色”缺失现象导致了一个比较突出的矛盾,就是“电视模糊了成年人角色与儿童角色的界限”。④就像梅罗维茨所说:“电视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镜子那样反映给所有的观众,将儿童推进了一个复杂的成人世界。”⑤因此,儿童纯真的童年生活随着电视的发展逐渐消失,他们在生理与心理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已经过早地并且是被迫地接触了成人世界。这不仅是电视导致社会畸形发展的一个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了电视作为重要的大众媒介在教育功能上的缺失。教育功能并不是电视的首要功能,但是有一部分非常简单,如知识普及、文化启蒙的内容,如果能够通过电视便捷、快速以及声像结合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以色彩鲜明的图片、广告、动漫等形式表达出来,在儿童启蒙甚至在减少文盲方面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功能不是一般的印刷媒体或者出版行业能够替代的。因此,电视频道时段“儿童角色”的缺失带来的思考,不仅仅是节目编排策略上的缺陷,同时也希望通过对其背后意义的探讨,促成电视履行社会责任意识的改善。
电视频道时段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电视节目积聚的一种策略,同时也富含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虽然频道各个时段都有特定的“角色”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并非一成不变,尤其在特定的仪式上或者特定的时间内。通过对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电视台频道时段意义的分析,由他们设定的“角色”不仅可以推测出电视频道的节目编排意图,同时也可研究电视作为大众媒介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的联系。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①②③陈立强:《电视频道的本体阐释与传播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3月版,P85~98。
④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P111。
⑤【美】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203。
相关文章!
  • 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探索和

    吴胜林陈洁【摘要】《传承与复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以下简称《传承与复兴》)是一部对24字社会核心价值观解读的著作

  • 浅谈纪录片创作中情景再现手法

    程丹<br />
    【摘要】本文分析了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和它在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合理性。

  • 产业转型升级下吉林省动漫产业

    王俊+郑美群【摘要】“十三五”期间,我国由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转型,动漫产业结构也从加工型向原创型升级。鉴于动漫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