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育人意识探讨
梁凤莲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的主要使命是教书育人,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发挥育人作用。主要阐述新课标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育人意识,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育人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意识;新课标
新课标认为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认定其内容、思想、语言和方法已经被广泛渗透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是我国现代文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还要体现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所以教师应将德育渗透于实际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一、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
在新课标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具备较强的育人意识,由于教师的主要使命便是“教书育人”,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开展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知识储备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育人意识,只有将教学与育人完美融合,才能真正实现“教书”“育人”[1]。
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育人意识,要求教师将教材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哲理相结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与沟通,令信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流动,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并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如此方法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理解人生道理,有利于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另外,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可以通过生活实际对学生产生影响,如此才算是真正发挥了“育人”作用。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关于“植树”的知识,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找机会安排学生进行植树活动,并身体力行为学生做示范,要求学生以严谨、积极的态度进行植树活动,并对大自然怀抱感恩与敬畏之情,从而促使小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的正面思想观念。
二、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小学数学教师想要发挥育人作用,就必须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坚持“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品德和言行去潜移默化地影响、教育学生,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小学生一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缺乏自我完善能力和自我认识能力,无法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关键形成期,所以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言行和思想。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应严肃端正自身态度,完善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育人意识,保证自己的言行举止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除此之外,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通过“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影响学生,促使小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保持开朗乐观的学习心态和生活心态,令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人生智慧与哲理,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能力全面发展。
三、展现数学之美,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知识的内涵丰富多样,具有数字美、对称美、符号美、构图美等特点,这些美感与数学知识相辅相成,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实际时,应当充分展现数学知识的美与情趣。对此,数学教师应当将数学美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美、感悟美、体验美,从而增强自身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强烈且持久的兴趣,以此实现在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2]。例如,在教导五年级学生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如同天安门一般的雄伟建筑,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领略数学的美感,增强学生发现美和审美的能力,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首要目标。
除此之外,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性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前五年级小学生经常会出现的不良数学学习习惯大致包括:计算马虎、缺乏细心和耐心、审题不认真等,这些不良习惯制约着小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育人意识,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强调数学的严谨性和学习的严肃性,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令其形成坚韧的意志和品格。例如,数学教师在教导五年级学生学习“小数乘法”知识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数习题练习,并将习题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充分考虑实际,让学生明白“马虎大意会在无意中对他人造成伤害”的道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学与育人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育人目的是教师的重要使命。因此,小数数学教师必须提高育人意识,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育人与教学相结合,切实进行言传身教,教师只有将育人与教学完美融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跃佳.知识诚可贵,育人价更高:例谈数学教学中的形象比喻与德育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7,4(26):259-260.
[2]祝银舟.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发挥小学数学教学的育人作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8):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