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探索
瞿兴兵
【摘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写作能力是最高级的语文能力,它很重要的一个链接点就是阅读。
【关键词】阅读;写作;新课标
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它需要放眼于课文,更需要放眼于课外;它重视学习,更重视应用;它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写作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写作能力是最高级的语文能力,是语言素养的“显示器”,它很重要的一个链接点就是阅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多方面潜能。
一、立足教材,用好“例子”,架起文本学习与写作之间的桥梁
课堂是文本学习的主阵地,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文本含英咀华的主要过程,是学生思维感受被激活、被升级的重要途径。学习课文,可走借鉴—模仿—创新的路子,最终让学生能自我创新,形成语文能力。
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并教会他们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学习课文的谋篇布局,体会写作方法,形成一定的写作技巧。有针对性地做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小练习,既可培养想像能力,又能创造性地运用好课文的这个“例子”。总之,应根据文本内容适时、适势而动,时不时让学生仿一仿,与名家比一比,对某些方法试一试,在文本学习与写作之间架起桥梁,从课内向课外迁移,从文本向自我体验迁移。
二、利用教室文化建设,有意识培养阅读写作能力
1.办好专题栏目,点燃写作欲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要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教室的墙壁也应尽可能体现出积极的精神和理想。把学生的优秀书画作品、摄影作品,制作成一幅幅壁挂,点缀教室的四壁。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学生创作的热情,时时给学生以启迪。专栏墙报的设计应注意对学生的影响,做到不流于形式。墙报的内容从学习到思想教育,从趣味知识到文体内容,可谓丰富多彩。这样,学生时时处于文化与知识的熏陶之中,教育效果自然会提高。“学习园地”定期更换,利用同学们的创意,选择一个主题及一组色彩,设置了一系列专栏。每一期都能体现各自的风格和追求。针对学生在读书书目选择上存在的盲目性和不系统性,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读书兴趣,学会鉴别、学会选书,多读书,读好书,有系统地读书,也为了让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有效率地读书,从而扭转学风浮躁的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我们开办了“荐名著”、“读名著、谈体会”、“影视观后感”等栏目。平时不爱看书的学生,对自己同学的文章还是感兴趣的,无意间就增加了他们的阅读量;认为没时间看书的学生,课间的时间还是愿意花的,他们往往比其他同学看得早、看得快。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上墙了,就会越写越有劲,作品还没上墙的同学,也会跃跃欲试,暗暗较劲。“我想作品上墙”成了他们阅读写作的动力,点燃了他们的写作欲望。
2.张贴教室条幅,促使有目的的阅读。教室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像这春雨一样。开学半个月之后,让全体同学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自身目标、学习现状,每人选取或自己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语句,经过师生的精心选择之后,制成条幅张贴在教室里。这些条幅字数虽少,但思考甑选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阅读写作过程。
3.建立班级“读书角”,扩大阅读来源。针对部分学生缺少书而无法保证阅读量的情况,我指导学生向家中有书的同学借书,集中放在书架上,进行交换阅读,两周一换。有专人负责借换书,并要求借书的人必须要写200字以上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这样,既使学生尝到了读书的乐趣,提高了阅读、写作能力,又为出专栏积累了资料,更激励了学生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学风,形成了独具个性化的教室文化一角。
另外,利用各种座谈会,综合性学习课,讨论优秀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身边发生的人与事,让他们各抒己见,并加以引导,促使他们看有所悟,学有所知,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将口头发言整理成文。
4.开展多种活动,培养综合素质。阅读写作能力是综合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室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开展“我为班级建设献一计”主题班会,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演讲、读书竞赛,富有纪念意义的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等。这些活动都需要首先通过阅读或写作再口头表达。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加了阅读写作量,又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唤起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责任感,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有效指导课外阅读,形成阅读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就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知识的获得“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坚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课外阅读能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获得许多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体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可以说,不做课外阅读,是不能学好语文的。目前课外阅读得到了家长、老师前所未有的共同关注,可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引人入胜的网络游戏撼动着学生本来就不够坚定的阅读信仰,精彩丰富的电视节目抢夺了他们并不多的课余时间。尽管形式严峻,但是课外阅读绝对不能偏废,不然提高语文素养真的就仅仅是梦想了。细细梳理学生阅读情况,有的阅读指向明确,成就动机强;有的则是泛泛而读,“开卷有益”之“益”体现不明,甚至是无效阅读。一般来说,学生课外阅读呈以下几种类型:消遣型、被动型、兴趣型、求知型。
因此,我们应尽量引导并帮助学生过滤、剔除那些错误、杂散、低俗的阅读文本,树立正确、纯粹、高雅的阅读目的,从而增强阅读的科学指向,以收到最佳的阅读效果。教师在做阅读指导时,应该站在较高的境界为学生播下一种阅读的思想,并督促他们形成优良的阅读习惯,比如:快乐阅读的习惯,乐意阅读的习惯,持续阅读的习惯,泛读和精读的习惯。为防止唯读书、伪读书,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其阅读积累向外转化,读写能力灵活转化,以读促写。检验阅读效果,帮助学生读思结合,形成语文能力的方法和形式如开展读书报告会、展示读书笔记、定期翻检学生阅读心得等,老师还可以经常用不同形式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既可了解学生读书情况,也可指导学生读书。
余秋雨说过:“青年人读了书,喜欢互相讨论。互相讨论能构建起一种兴趣场和信息场,单独的感受流通起来了,而流通往往能够增值。但是总的说来,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最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阅读的程序主要由自己的生命线索来缩接,而细若游丝的生命线索是要小心翼翼地梳理和维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