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现状与未来

曾维康
如果以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创立的《焦点访谈》栏目作为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起点,在经历了1999 年8月凤凰卫视开播的《时事开讲》之后,一直到今年3月新开播的《新闻1+1》,电视新闻评论已走过了15个年头。诸多电视新闻评论(包括言论和监督)类栏目的成功一次又一次用事实证明了电视新闻评论存在的合理性。到目前为止,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是各级电视台新闻频道品牌建设和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之一。①应该说,报道和评论在不同方式和不同层面上自觉或不自觉地组合与交融,已经形成了中国现今电视新闻报道的一种趋势。
电视新闻评论的
现实环境
在这里,我们将现实环境分为内外两个部分,主要选取一些与电视新闻评论直接相关的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其中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法制环境、社会特征、媒体市场的竞争以及受众需求,其影响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内部环境主要指目前电视新闻评论发展的困境。
法制环境。整体而言,我国在广播电视管理方面的管理法规有待完善,管理边界有待厘清。到目前为止,1997年8月1日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是我国目前在电视管理方面最权威的一部法规,但因颁布时间较早,所以其适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不健全使得人为判定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也经常受到一些人为因素的干扰,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制作和传播的独立性。
社会特征。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也处于攻坚阶段,与此相伴生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三农、医疗保险、就业、环境、能源等问题时有出现,新闻媒体有义务做出建设性的反应,特别是评论类文本和电视节目。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公民社会的日益成熟,人民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参政议政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这都为电视新闻评论提供了绝佳的时代背景。
媒体市场的竞争。电视讲究收视率,互联网无疑抢走了电视收视率的一块大蛋糕,何况是电视新闻评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新闻评论迅速崛起,成为新闻评论一支不可小视的新军,并对电视新闻评论形成强有力的冲击。②此外,同类节目的差异化、同质化竞争所带来的威胁则更为直接,竞相瓜分收视率。
受众需求。受众都有自己的偏好,充分了解受众的特征和需求,“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定位一定要明确。如《时事开讲》就是高端观众,《社会零距离》就是本地市民。此外,中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生长和增长空间还很大,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电视观众15.5% 的时间是在收看新闻时事类节目,仅次于收看电视剧的比例(36.6%),且近年来观众对新闻时事栏目的需求逐年增加。
内部困境。根据学者和业内人士的观点,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遭遇的困境主要包括:节目定位不准,经常出现游移偏离;电视语态僵化,宣教的色彩过于浓厚;同质化现象严重,特别是地方电视台偏好模仿和复制;有能力、有特色的专业评论员或主持人匮乏。虽然问题较多,但成绩也不小,如在改善新闻材料的时效性、丰富评论
的形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
优秀电视新闻
评论节目的特点
何谓“优秀”?这里选取了三条标准,即稳定性、有特色和权威评价。没有考虑“收视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统计起来较为困难,另一方面是相互之间没有可比度。因此,我们在筛选时主要是基于受众的视角,并参考了相关专家和学者在媒体、中国期刊网上发表的文章。这里我们分别列举了中央台、地方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和台湾中天综合台等(见表格)。
根据表格所展示的内容,我们不难总结其各自取胜的特点。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主打“高端”“权威”两张牌,在议题设置上选择大家普遍关心的议题。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评论节目则在“本土”“民生”两方面做足文章,甚至不惜用方言来做节目。此外,注重故事性也成为一大看点。对于凤凰卫视而言,新闻和评论一直是其主打产品,节目发育得比较成熟,电视新闻评论的专业化水平高,同时具有高端和权威性,选择的议题也是社会议题。台湾中天综合台比较特殊,它的新闻评论节目将娱乐和时政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与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很有关系。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上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特点还表现在:财经类、军事类等节目异军突起,谈话、辩论互动类等节目表现形式生动、丰富,民生电视新闻评论在地方被奉为“圭臬”,评论和娱乐在言论比较开放的地区已经开始融合等。
未来电视新闻评论
发展的趋势结合目前电视新闻评论所面临的现实环境以及当前优秀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彰显的一些特征,我们对未来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做出如下预测。
电视述评、专业评论依然是电视新闻评论主要的表现形式,电视述评仍居于主要地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因特网等技术手段的推动下,公民的言论空间越来越大,国民素质不断提高,特别是身处转型大环境下的中国公民,他们要求表达自身意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因此,就需要媒体不仅要向观众提供新闻,还要提供观点。由于中国的电视观众主要以8亿农民为主,因此地方电视台不断崛起的电视书评类节目还会持续几年,直至饱和。而高层次的专业化评论仅限于学历较高或所谓的“精英阶层”,但这部分人毕竟是少数,如果节目供大于求,势必适得其反。
高端型与本土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并行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从目前来看,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市场格局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中国大陆。一是传统的高端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虽然历时弥久,但凭借其权威性和深刻性依然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地方性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几年不断推陈出新,对传统的新闻评论节目发起了挑战,如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干脆直接放在《新闻联播》之前播出,而且时长基本覆盖了随《新闻联播》之后的《焦点访谈》。这类节目避开高端,走“下里巴人”路线,以关心民生为宗旨,以敢于为老百姓说话而深得人心,收视率一直居高。如此看来,高端型与本土化电视新闻评论的对垒局面虽在所难免,但也能和谐共处。
小众化(或专门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将面临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待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小众”相对于“大众”,在这里指因关心或爱好某一事物而忠实地、有规律地观看某一类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小群体。如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军情观察室》,它是一档军事类新闻评论栏目,它的目标受众就是“军事迷”,而将“军事迷”放在一个“大众”当中,相形之下就是“小众”了。当前,小众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还有湖北卫视的《左道财门》、凤凰卫视的《金石财经》,其受众主要瞄准股民这个群体。在将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小众化电视新闻评论内容还将拓展到国际关系、体育时事、明星娱乐、生活保健、科技文化等领域。
专业评论员、观察员的数量增加,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并形成稳定的队伍。电视新闻评论对“人”的要求格外高。主持人个性化传播的效果有两点最值得关注,一是个性化的主持人能与栏目融为一体,他们就是栏目形象、栏目“名片”,能够吸引大批如期而至的忠诚的核心受众;二是个性化的主持人具有极强的号召力、粘合力和拉动力,其个人魅力具有无可替代的广告效应。目前,像曹景行、阮次山、杨锦麟、白岩松这样的评论员寥寥无几,人才极度匮乏。这在另一方面也会促使电视台下大力培养人才,以及吸引一部分纸媒评论员转向电视新闻评论员。
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成为一种可能的新尝试。汶川地震期间,千龙网曾邀请凤凰卫视评论员曹景行、《北京青年报》时事评论员张天蔚做过一期《明星到场》访谈节目——《爱,在废墟上诞生力量》。节目录制结束后,在千龙网首页播发。网络是这期访谈节目首播的承载主体,因此它具备了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基本特征。目前是否具备播发“网络视频新闻评论”的条件?笔者认为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网络视频新闻评论是否越过了法律的边界,其制作主体是否具有资格,制作的内容是否违法或触犯道德伦理,传播的渠道是否稳定等。现在,网络评论发展旺盛,如果网络电视新闻评论一旦实验成功,其前途未可限量。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
①张 颖:《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研究综述》,《学术前沿》,2008(8)。
②连保军:《网络冲击下的电视新闻评论发展趋势》,《广电媒体》,2006(8)。
相关文章!
  • 媒介融合时代IP的价值与开发

    【摘要】有多次开发利用价值的IP,随着其强大的吸金效应等价值的凸显,在当下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探讨了在媒介融合时代,IP有哪些价值体现

  • 浅谈如何提升 地方电视台民生

    谢灏<br />
    【摘要】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处于行业“劣势”的地方电视台,如何提升民生新闻竞争力已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地域

  • 第29届莫斯科国际书展闭幕

    2016年9月11日,为期5天的第29届莫斯科国际书展落下帷幕,中国出版代表团在版权贸易、对外推广、行业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据中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