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心理学角度 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
崔波涛
【摘要】《非你莫属》是国内首个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准确把握受众定位,主持人善于体谅他人,能够把握受众心理。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兴趣,同时满足了受众消遣、学习和获取成就的心理需要,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来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非你莫属》受众心理移情
《非你莫属》节目凭借独特的节目设置、各具特色的求职者和极具个性的主持人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求职类节目的典型代表。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因为社会角色、知识背景等不同,心理特质存在着差异,接受的客观刺激有质的区别。从传受双方分析一档节目,能够为节目发展、受众需求、改进措施等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一、准确把握受众特点,节目定位清晰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非你莫属》节目制作方对受众需求判断准确,节目定位清晰明了。
《非你莫属》根据自身节目的性质,根据受众年龄定位节目风格,强调个性的张扬与竞争合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传播者的判断能力。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主要的心理矛盾,广播影视节目应该反映这些矛盾并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对于处在人生选择时期的求职者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自然与就业、人生价值、社会归属等问题相关,《非你莫属》准确判断节目参与者以及受众的心理,清晰定位节目内容和形式,节目主持人在求职者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会给予引导和帮助,充分把握了受众的心理特点。
从节目形式上来看,作为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采用求职者陈述,老板点评,主持人引导的方式,给受众提供了关于职业发展的信息,在受众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满足了受众的兴趣。
二、主持人体谅求职者,节目以人为本
从节目参与者来说,主持人善于发现选手的闪光点,安抚选手的情绪。以2013年6月9日的节目为例,面对求职者“我们世界观时间不一样”的调侃,主持人能够很好地安慰:“适当的玩笑”让其“放松”。对于节目中求职者和老板之前产生的意见不一致或者沟通问题,主持人能够给予及时沟通调节和解释,达到了较好的移情效果。
从节目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和“谈钱不伤感情”的四个环节还是节目中的言论、观点都较好地实现了移情,能够照顾到求职者和受众的心理。媒介内容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受众的需要,根据受众心理和需求设置节目内容,便是节目照顾受众心理的表现。此外,节目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问题,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表现出其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具有良好的移情品质。
三、节目内容新奇实用,吸引受众注意
1、节目内容新奇独特,容易引起“围观”
在《非你莫属》节目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信息的新颖性和奇特性。
以2013年6月9日的节目为例,选手的个人经历、语言风格、行为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极强的新奇性。第一位求职者之前的职业成为众多老板和主持人热议的话题,其藏獒媒体主持人的职业以及求职者向观众讲述的“圈内”规则和从业环境,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这样的信息具有相对新奇性,自然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而节目中另一位女求职者在场上的穿着打扮、言语谈吐同样引起广泛讨论:求职者坦然地讲述自己的打架经历、早恋经历,在场上不假思索的“直言不讳”引起了主持人、现场老板们的讨论。可以说《非你莫属》节目中的许多信息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性,而对于这些新奇的信息和事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很容易完成一种类似于现实的“围观行为”。
2、节目内容的实用性
此外,相关的受众调查显示,以下内容特别吸引受众:1、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2、内容丰富、信息量大;3、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4、见解独特;5、贴近生活,实用性强;6、其他方面。《非你莫属》主要受众是那些刚刚踏入社会需要寻求工作的年轻人或者参加工作多年、希望寻求改变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观看节目的焦点自然集中在如何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老板认可以及如何在自己的行业内有所提高。从以上特点来看,《非你莫属》节目关注就业问题,紧扣热点,其节目信息丰富,涵盖用人单位要求、面试技巧、职业规划、职位升迁等诸多方面,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3、节目信息容易被记住,有利于受众延迟学习
节目中所传递的有关职场和人生规划的信息生动有趣,节目参与各方语言风趣幽默,很容易被受众记忆。通过老板和求职者的现身说法,主持人和观察员的倾听与引导,节目中的面试技巧、规划原则、职场经验等有用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实用可信,能够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受众在日后的生活和职场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或困难时,很容易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将自己之前记忆的经验和行为模式外化出来,从而顺利实现自我期待和完成人生的规划与转变。
四、节目满足受众的需要
传播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成员看成具有特定需要的人,他们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接触媒介,以使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节目为受众提供的信息满足了受众的需要从而使受众保持对节目的忠诚度和关注度。可以说,受众的需要,为受众关注节目提供了内在动力,也是节目内容形式不断优化的主要参考要素。
1、满足受众的娱乐需要
媒介具有娱乐功能。《非你莫属》作为一档电视真人秀,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收视率。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心理不平衡产生的紧张不安需要宣泄和释放,于是产生了调剂生活的需要。就《非你莫属》而言,节目内容对于受众具有同一性和接近性,更容易获得职场中奋斗者的青睐。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相对于求职者而言,受众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通过他人面试求职的经历获得经验和信息。另外,求职者闻所未闻的人生体验、独特的工作经历、令人新鲜的言论和怪诞有趣的行为方式对于许多受众具有新鲜性,超越了个人生活范围,这也使受众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生活的调剂,从而实现娱乐功能。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那些身处职场,压力巨大的人来说,通过这样一个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可以获得关于职场的另一种体验和角度,压力得到了一定释放。
2、满足受众的社会化需要
从个体成长的特点来看,我们处于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大众媒介及其提供的内容,受众可以获得消息、知识、技能和判断的标准,进而不断学习,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
作为一档求职类节目,受众通过观看求职者的表现,参考求职者的个人经历和观点,可以获得信息甚至是技能,从而有利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通过主持人的引导,观察员的点评以及诸位公司老板的发言和交谈,无论是现场求职者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潜质。一定程度上来说,节目传达的综合信息能够提醒受众将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的范畴和社会角色中去,帮助受众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3、满足后天习得的需要和成就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意义在于他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理论关注人的最基本需要,对分析受众心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使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传媒产品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作用,将有助于探讨节目与受众在心理学层面的互动关系。
从《非你莫属》受众的年龄层次和社会地位来看,受众是具有求知需求的,尽管他们更多追求的是技能、理念以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这仍然属于较高层次的求知需要。受众的习得性需要促使他们产生了后天继续习得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
在教育心理学中,班杜拉曾提出过“替代性强化”的概念,即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对于受众来说,《非你莫属》节目也达到了这种“替代性强化”的目的。与现场求职者相比,广大电视观众收获最多的应该是关于求职应聘的间接性体验。场上睿智冷静的主持人,经验老道的行业招聘者,专业耐心的旁观者,现场观察员,各行各业的求职者在节目中针对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等问题进行多方互动与沟通。受众可以从这些人的交流、沟通甚至是争执中获得更多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并有意无意地仿效那些成功做法来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节目很好地关照了受众的后天习得需要,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受众吸收他人经验,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后天习得性的需要。
结语
从当今的社会心态来看,人们越来越注重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社会秩序,职场中的人们越来强调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发挥,注重自身潜力的挖掘,《非你莫属》节目则很好地观照了受众的社会心态。另外,节目中求职者的言论和个人经历常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通过各位老板和主持人的交流、评价与引导,《非你莫属》节目对当下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为受众提供了感兴趣的信息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可以说,在深刻把握受众心理的同时,节目通过对社会共性问题的讨论、引导,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情怀,受到电视观众的广泛喜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②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④张绍刚:《电视节目策划笔记》[M].新星出版社,20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责编:周蕾
【摘要】《非你莫属》是国内首个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该节目准确把握受众定位,主持人善于体谅他人,能够把握受众心理。节目内容和形式吸引受众,引起受众兴趣,同时满足了受众消遣、学习和获取成就的心理需要,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本文从传播心理学角度出发,从传播者和受众双方的心理来分析《非你莫属》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非你莫属》受众心理移情
《非你莫属》节目凭借独特的节目设置、各具特色的求职者和极具个性的主持人引起广泛关注,成为我国求职类节目的典型代表。在大众传播活动中,传者和受者因为社会角色、知识背景等不同,心理特质存在着差异,接受的客观刺激有质的区别。从传受双方分析一档节目,能够为节目发展、受众需求、改进措施等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一、准确把握受众特点,节目定位清晰
从传播者角度来看,《非你莫属》节目制作方对受众需求判断准确,节目定位清晰明了。
《非你莫属》根据自身节目的性质,根据受众年龄定位节目风格,强调个性的张扬与竞争合作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传播者的判断能力。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人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存在主要的心理矛盾,广播影视节目应该反映这些矛盾并引导受众正确处理。对于处在人生选择时期的求职者来说,他们面临的主要矛盾自然与就业、人生价值、社会归属等问题相关,《非你莫属》准确判断节目参与者以及受众的心理,清晰定位节目内容和形式,节目主持人在求职者遇到困惑和迷茫的时候会给予引导和帮助,充分把握了受众的心理特点。
从节目形式上来看,作为一档电视真人秀节目,《非你莫属》采用求职者陈述,老板点评,主持人引导的方式,给受众提供了关于职业发展的信息,在受众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满足了受众的兴趣。
二、主持人体谅求职者,节目以人为本
从节目参与者来说,主持人善于发现选手的闪光点,安抚选手的情绪。以2013年6月9日的节目为例,面对求职者“我们世界观时间不一样”的调侃,主持人能够很好地安慰:“适当的玩笑”让其“放松”。对于节目中求职者和老板之前产生的意见不一致或者沟通问题,主持人能够给予及时沟通调节和解释,达到了较好的移情效果。
从节目内容方面来看,无论是“自我介绍”、“天生我有才”、“别对我说谎”和“谈钱不伤感情”的四个环节还是节目中的言论、观点都较好地实现了移情,能够照顾到求职者和受众的心理。媒介内容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受众的需要,根据受众心理和需求设置节目内容,便是节目照顾受众心理的表现。此外,节目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就业问题,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表现出其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具有良好的移情品质。
三、节目内容新奇实用,吸引受众注意
1、节目内容新奇独特,容易引起“围观”
在《非你莫属》节目中,表现最突出的是信息的新颖性和奇特性。
以2013年6月9日的节目为例,选手的个人经历、语言风格、行为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具有极强的新奇性。第一位求职者之前的职业成为众多老板和主持人热议的话题,其藏獒媒体主持人的职业以及求职者向观众讲述的“圈内”规则和从业环境,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可以说是闻所未闻,这样的信息具有相对新奇性,自然会吸引观众的注意。而节目中另一位女求职者在场上的穿着打扮、言语谈吐同样引起广泛讨论:求职者坦然地讲述自己的打架经历、早恋经历,在场上不假思索的“直言不讳”引起了主持人、现场老板们的讨论。可以说《非你莫属》节目中的许多信息对于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性,而对于这些新奇的信息和事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很容易完成一种类似于现实的“围观行为”。
2、节目内容的实用性
此外,相关的受众调查显示,以下内容特别吸引受众:1、紧扣社会关注的热点;2、内容丰富、信息量大;3、知识含量大、有保存价值;4、见解独特;5、贴近生活,实用性强;6、其他方面。《非你莫属》主要受众是那些刚刚踏入社会需要寻求工作的年轻人或者参加工作多年、希望寻求改变的人。对于这样的一个群体,观看节目的焦点自然集中在如何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老板认可以及如何在自己的行业内有所提高。从以上特点来看,《非你莫属》节目关注就业问题,紧扣热点,其节目信息丰富,涵盖用人单位要求、面试技巧、职业规划、职位升迁等诸多方面,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3、节目信息容易被记住,有利于受众延迟学习
节目中所传递的有关职场和人生规划的信息生动有趣,节目参与各方语言风趣幽默,很容易被受众记忆。通过老板和求职者的现身说法,主持人和观察员的倾听与引导,节目中的面试技巧、规划原则、职场经验等有用的信息变得生动有趣,实用可信,能够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当受众在日后的生活和职场中遇到相关的问题或困难时,很容易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将自己之前记忆的经验和行为模式外化出来,从而顺利实现自我期待和完成人生的规划与转变。
四、节目满足受众的需要
传播研究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将受众成员看成具有特定需要的人,他们基于特定需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接触媒介,以使得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节目为受众提供的信息满足了受众的需要从而使受众保持对节目的忠诚度和关注度。可以说,受众的需要,为受众关注节目提供了内在动力,也是节目内容形式不断优化的主要参考要素。
1、满足受众的娱乐需要
媒介具有娱乐功能。《非你莫属》作为一档电视真人秀,满足了受众的娱乐需求,从而获得较好的收视率。传播心理学认为受众心理不平衡产生的紧张不安需要宣泄和释放,于是产生了调剂生活的需要。就《非你莫属》而言,节目内容对于受众具有同一性和接近性,更容易获得职场中奋斗者的青睐。在观看节目的同时,相对于求职者而言,受众处于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通过他人面试求职的经历获得经验和信息。另外,求职者闻所未闻的人生体验、独特的工作经历、令人新鲜的言论和怪诞有趣的行为方式对于许多受众具有新鲜性,超越了个人生活范围,这也使受众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生活的调剂,从而实现娱乐功能。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于那些身处职场,压力巨大的人来说,通过这样一个新鲜有趣的电视节目可以获得关于职场的另一种体验和角度,压力得到了一定释放。
2、满足受众的社会化需要
从个体成长的特点来看,我们处于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大众媒介及其提供的内容,受众可以获得消息、知识、技能和判断的标准,进而不断学习,更好地扮演社会角色。
作为一档求职类节目,受众通过观看求职者的表现,参考求职者的个人经历和观点,可以获得信息甚至是技能,从而有利于自己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通过主持人的引导,观察员的点评以及诸位公司老板的发言和交谈,无论是现场求职者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客观地评价自身的能力和潜质。一定程度上来说,节目传达的综合信息能够提醒受众将自己的行为纳入社会的范畴和社会角色中去,帮助受众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扮演好自身的社会角色。
3、满足后天习得的需要和成就需要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意义在于他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一理论关注人的最基本需要,对分析受众心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使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传媒产品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作用,将有助于探讨节目与受众在心理学层面的互动关系。
从《非你莫属》受众的年龄层次和社会地位来看,受众是具有求知需求的,尽管他们更多追求的是技能、理念以及间接经验的获得,但这仍然属于较高层次的求知需要。受众的习得性需要促使他们产生了后天继续习得的需要,而这种需要是以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
在教育心理学中,班杜拉曾提出过“替代性强化”的概念,即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对于受众来说,《非你莫属》节目也达到了这种“替代性强化”的目的。与现场求职者相比,广大电视观众收获最多的应该是关于求职应聘的间接性体验。场上睿智冷静的主持人,经验老道的行业招聘者,专业耐心的旁观者,现场观察员,各行各业的求职者在节目中针对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等问题进行多方互动与沟通。受众可以从这些人的交流、沟通甚至是争执中获得更多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并有意无意地仿效那些成功做法来应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节目很好地关照了受众的后天习得需要,传递的信息有利于受众吸收他人经验,汲取自身所需的知识和信息,满足后天习得性的需要。
结语
从当今的社会心态来看,人们越来越注重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社会秩序,职场中的人们越来强调自我价值的彰显和发挥,注重自身潜力的挖掘,《非你莫属》节目则很好地观照了受众的社会心态。另外,节目中求职者的言论和个人经历常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通过各位老板和主持人的交流、评价与引导,《非你莫属》节目对当下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为受众提供了感兴趣的信息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可以说,在深刻把握受众心理的同时,节目通过对社会共性问题的讨论、引导,很好地关照了社会心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情怀,受到电视观众的广泛喜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②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③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④张绍刚:《电视节目策划笔记》[M].新星出版社,2010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传播学专业本科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