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中的较量

姜 娴
由宁波电视台独立策划制作的少儿专题《中韩夏令营》在全国几百家电视台(包括中央电视台)申报的上千件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领域的政府最高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优秀青少年节目)。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同志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从这些娃娃身上体现了中国正在向大国迈进的气度。”这个节目的成功源于十六年前的一篇文章……
1992年,中日夏令营
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镜头一: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把鼓励留给发烧的孙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日本孩子的吼声,在草原上震荡。中国孩子的表现,却在我们心中压上沉甸甸的问号……
镜头二:刚上路时,日本孩子的背包鼓鼓囊囊,装满了食品和野营用具;而有些中国孩子的背包却几乎是空的,装样子,只背点吃的。才走一半路,有的孩子便把水渴光、干粮吃尽,只好靠别人支援,他们的生存意识太差!
镜头三:运输车陷进了泥坑里,许多人都冲上去推车,连当地老乡也来帮忙。可中国孩子中有位少先队“小干部”却站在一边高喊“加油”,当惯了“官儿”,从小就只习惯于指挥别人。
16年前的这篇文章,《夏令营中的较量》通过中日两国青少年在内蒙古草原探险夏令营中的表现对比,直指我国教育问题的“靶心”——素质教育。全球在竞争,教育是关键。假如,中国的孩子在世界上不具备竞争力,中国能不落伍?中日两国国民对待孩子及教育态度的差异,或许才是两个民族的真正差异。小小的夏令营引出了一个值得全民族反思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学会做人还是传授知识?教育是人的解放还是人的枷锁?
这篇文章所带来的震撼和思索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作为一名少儿电视媒体人,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孜孜不倦的教育情结使得创作有品质的少儿电视节目成为我终生追求的目标。16年过去了,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政治、经济地位在国际上得以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代表中国发展未来的孩子,他们的素质教育成果怎样了?如果再来一次16年前的夏令营,较量的结果又会怎样呢?
2005年,中韩夏令营
从2003年开始,随着以体验式的夏令营参与,以吃苦磨练为诉求的夏令营主题,以组别对抗式的竞赛互动,以动(体能锻炼)、静(心灵荡涤)结合的有深度的夏令营系列专题片陆续推出,宁波少儿频道每年都会有不同的主题。5年举办下来,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组织经验和策划思路也越来越清晰。带着16年来的思考与探索,“夏令营中的较量”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2005年,“中韩蚂蚁夏令营”举行,10名中国孩子与10名韩国孩子又要开始16年前的较量。取名“蚂蚁夏令营”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蚂蚁具有团结、勤劳的美誉,我们希望两国孩子在夏令营里像小蚂蚁一样,都有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品行与习惯。这次“中韩蚂蚁夏令营”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苦夏令营,其中安排的活动包括20公里夜路行军、渡河、攀岩、穿越沼泽等等。特别是第一天的20公里夜路行军,从凌晨一直走到了天亮,别说是小孩子,就是成年人也不一定吃得消。
在这个夏令营中,中国孩子的表现会怎样呢?会不会重演16年前的那一幕?5天的夏令营很快过去了,摄象机镜头真实地记录了夏令营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细节:
镜头一:用餐。韩国孩子一桌,中国孩子一桌。镜头里,中国孩子疯抢包子,抢饭,把喜欢吃的先抢到自己碗里,够不到,就站起身去拿;在饭桌上,他们肆无忌惮地说笑,脚怎么舒服就怎么摆,没有坐相。
韩国小朋友吃饭之前,女孩子负责打饭,等饭菜摆放妥当之后,没有人独自先吃,而是做完祷告以后大家才开始吃。孩子们说,他们祷告的大意是:感谢上天,给我们美好的食物,我们要愉快地吃饭了。韩国孩子在吃完东西后,都将碎屑放在餐巾纸里包好,看上去十分清爽。他们解释说,自己是来做客的不能给别人添麻烦。而中国孩子的餐桌上则一片狼藉。
镜头二:用餐后。吃完以后,中国孩子拍拍屁股就走人,留下满桌的剩菜剩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孩子王嘉华不好意思地说,吃完之后,韩国孩子会把自己的碗洗干净,而中国孩子会互相推诿,让餐厅的工作人员去洗,这是他们比不上的。
中国孩子不喜欢夏令营里的饭菜,可对于零嘴儿倒是情有独钟。不管是在哪儿,只要一有空,就吧叽吧叽地吃起来,好像他们不是来吃苦,倒是来休假的,这和韩国孩子反差极大。在开营第一天寝室检查当中,工作人员共发现人民币1200元,果冻50个,饼干40包,水果20个,牛肉干200粒……这些都是孩子们带来的零食和零用钱,遗憾的是全是中国孩子的。
镜头三:打电话或接电话。夜慢慢地深了,很多队员都是第一次在外面过夜,很多中国女孩子开始想家,给家里打电话。几个小朋友听见妈妈的声音,眼泪就忍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哭着让爸爸妈妈早点把她接回家。而同一个寝室的韩国小朋友吴有振,妈妈已经打来了两次电话,可是她都没有接。是她不想爸爸妈妈吗?她对记者说,不是,她也想爸爸妈妈。但是,她记得爸爸临别时说的话:不能输给中国人。看着这个韩国小女孩坚毅的眼神,记者也被震撼了。
客观来说,两国孩子在家庭教育、传统礼仪传承方面,中国孩子逊色很多,但随着项目的深入,两国孩子逐渐熟悉了夏令营这个特殊环境,出现了以下的镜头:
镜头一:长途行军中,两队从早上3点30分出发,拉着板车行军20公里,当天的气温高达39摄氏度。中国孩子团结协作,男孩子充当主力,女孩子轮番休息,分工合作,一路上看到了日出,经历了蜂蛰,经历了翻车,但是大家坚持到最后,并比韩国队早了30分钟。在分享胜利的奖品一个西瓜时,中国孩子说: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西瓜!
镜头二:野餐时,两队分头搭灶,做饭,虽然中国孩子不会做,但每个人都很努力。虽然杀鱼的孩子把鱼头整个剁掉了,虽然煮饭时火候掌握的不好让饭焦了,但这些困难都挡不住中国孩子享受那糊了的“美味”,甚至大家都觉得比妈妈做的饭还好吃!
镜头三:夏令营快结束了,采访两国孩子的感受,中国孩子说:“这几天流的汗,比我一个月流的都要多,这几天的经历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我很高兴我熬过来了,这样我就长大了!”韩国孩子说:“中国小朋友很可爱,很开朗,很团结。”孩子们的语言很简单,也很质朴,但却是最真实的感受!
中国孩子在夏令营中前后反差很大的表现,证明了环境塑造人的决定性作用。中国孩子总体上表现更为自信。这种乐观、自信的态度得益于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日趋开放的信息,以及学校与家庭中更为民主的环境,给了孩子更积极的态度和表现自我的欲望。
“其实,只要给孩子机会,给他们适合的教育,我们的孩子会表现得更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完善人格、健全心灵。如果仅仅把学习成绩、升学指标作为惟一的标尺,而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生活习惯、社交情况、社会适应能力等,是非常可笑的“舍本逐末”。
中韩夏令营创作的独特手法:成人化视角,儿童化表现
《中韩夏令营》探讨的是社会普遍存在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素质教育问题,以期引起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夏令营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家庭的过度保护,反而弱化了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这种从题材的“成人化”选择到心理语言上的“成人化”处理是我们有意识的尝试与探索。
这里的“成人化”视角,指从素质教育入手把握住当代儿童的心理特征,揭示出儿童心理上的负荷与压力、童心与现实生活的不和谐性。而“儿童化”表现,指用青少年欢迎的故事形式来讲述,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关注孩子,讲述孩子的故事。当我们以这样的观念投入《中韩夏令营》的创作时,我们的创作天地一下子宽广起来。
善于营造叙事气氛,提炼矛盾冲突,设置悬念。中韩夏令营面向社会招收10名中国小朋友时,镜头的注意力从事件本身突然地转移到了一个叫朱紫蓝的小朋友身上。从来没有吃过苦的她,一心想来吃吃苦,可是妈妈放心不下,因为在家里,女儿娇生惯养,连头发都不会梳。一边是女儿的踌躇满志,一边是妈妈的忧心忡忡,朱紫蓝能坚持下来吗?这个意外的节外生枝,引起了观众的兴趣点。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中,我们对朱紫蓝的关注始终如影随行。
在故事的动态发展变化中,编导也总是紧紧扣住中国小朋友和韩国小朋友在夏令营中的不同表现,适时推出一两个双方的典型人物,浓墨重彩加以烘托对比:中国孩子团结、聪明、自信,但是因为家庭的过度保护,破坏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韩国孩子坚强、勇敢、不怕吃苦,但是有一点点的不团结。他们相互竞争,彼此欣赏。这些都成为了我们节目的内容,我们努力追寻的主题立意也就有了依据。要懂得冲突出效果这个道理,故事里要有大风大浪,而不是一潭死水。提炼矛盾冲突,是编导的基本功之一,而善于设置悬念,也是编导的基本功。有时候,故事应该像悬疑那样步步设局,一个谜接着一个谜,这样的故事才会吸引观众。
善于用细节烘托故事。一个好的故事少不了细节的烘托,这里的细节包括画面细节和声音细节。比如夏令营中,我们特意在食堂门口倒放了一把扫帚,看看哪个孩子会扶起它,这个小细节是为了测试孩子们的素质。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孩子去扶起它,有的孩子甚至把它当作了跳远的起步踏板。在夏令营中有很多这样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观众很好地理解了这个意义深远的故事。
善于用对比渲染故事。《中韩夏令营》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尤其是通过摄像机全方位真实记录的中韩两国孩子的对比镜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论坛上,一位中学生网友这样说:“看到宁波电视台《中韩夏令营》中的几个镜头,实在让我心痛,而且为我们宁波学生羞愧。他们抢馒头,把好吃的先放到自己碗来,不洗碗,饭菜浪费多,又坐无坐相,私带零用钱和各种零食(画面细节),一给父母打电话就哭个不停(声音细节)。而韩国学生懂礼貌,一起用餐,不抢食,自己洗碗,还互相帮助,并且虽然心里也想父母,却坚持不接父母电话。看到这些对比鲜明的镜头,心里真的难受啊。从这些细小的事中,完全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误区,好多父母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可是我们把最传统的礼节都丢了,可惜呀!”
《中韩夏令营》的解说词也做了“成人化”处理。倘若用非常天真、幼稚的儿童语言,很难传递出主题的内涵,而且达不到一定的深度广度。琢磨再三,我们选择了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中韩夏令营》的解说词。
当剪辑完最后一个镜头,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我敬佩的富有责任感的教育家——孙云晓说的话:全中国的父母没在一起开过会,却几乎都会说一句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这句话道出了中国教育的真正隐患,也时时警醒着背负教育功能的少儿工作者!
(作者单位:宁波电视台)
本文责编:曾鸣
相关文章!
  • 世图公司组织新书研讨会

    2016年9 月14 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在京举行《发展与罪恶》一书的研讨会。该书作者鲁格·肇嘉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学者余世存展开对谈。

  • 以“两会”转播系统为例 浅析电

    李源<br />
    【摘要】目前,各视频媒体机构应用转播车在重要活动现场临时搭建小型直播平台、演播室的情况越来越多,本文以今年“两会”期间中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魔法象

    2016年9月19日上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桂林魔法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桂林揭牌,儿童图书出版分社实行公司化运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