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探索
姚永玉 康翔宇 李彬
摘? 要 汽车产业的新“四化”战略布局要求应用型高校变革培养模式,实现个性化培养。针对学校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方案修订、师资队伍建设以及“3+1”培养模式管理体系的构建等方面进行阐述,制定并实施符合学校实情、具有自身特色的系列管理和保障制度,探索出一条有别于其他高校“3+1”培养模式的新的途径。经过两年的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生专业综合技能提升、学生职业规划目标、学生就业率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学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共赢,值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车辆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10-0139-04
Abstract With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the new “four modernizations” of automobile industry, it requires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applied colleges to realiz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In view of the?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vehicl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our colleges, it expounds the revis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staf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3+1” training mode, formulates and im-plements a series of management and guarantee system, accord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ur college, and ex-plores a new wa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3+1” training mode in?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fter two years of practice,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the revis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skills,?the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objectives,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and the training of teachers, and has achieved three win-win situation among schools, students and enterprises, which is worthy of?reference and promotion in appli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vehicle engineering; “3+1” talentstraining mode;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1 前言
在工业4.0科技革命和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下,全球汽车制造产业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特别是在汽车产业新“四化”战略布局下,创新驱动、个性化人才培养需求凸显。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汽车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的创新型、个性化人才,已成为各大高校的当务之急[1]。
当前,国内新升地方本科院校迅速转型,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积极探索办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大胆启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车辆工程专业是机、电、液高度集成的大机类专业,在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下,更是机械、电气和计算机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各高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的培养目标纷纷转型,在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体系的搭建上,基本上以机械学科为基础平台,适当地向电气和计算机学科倾斜。但是囿于学分和学时限制,学生对电气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有限,与汽车企业的急需人才要求差距不小,形成供需矛盾。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车辆工程专业需要对人才培養模式进行改革,探索个性化培养模式,以培养出具有扎实机械专业知识、较强汽车企业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车辆智能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1”培养模式的“1”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有效手段。
2 车辆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作为一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自身条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研究与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当前,国内新升本科院校汽车专业都在探索“3+1”培养模式,例如:黄淮学院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张洪飞等确立了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即采取“3+1分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2],对黄淮学院产教融合构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东北林业大学车辆工程的杨瑞、广东理工学院的谢江怀等对“3+1”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等进行了研究[3-4],从分段教学、产教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设置等进行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值得借鉴。
针对洛阳理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培养方案制订、师资队伍建设、“3+1”管理体系构建以及监督机制的实施多方面进行,取得很好的成效。
3 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迫切需要完善? 作为升本较晚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还是按传统学科体系设立,讲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没有突出工程教育,导致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2016年,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两性一型”,即行业性、地方性以及应用型,这就迫使各个专业及时制订符合学校定位的培养方案,并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具体实施方案。
“双师”型队伍建设需要加强?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通过自身的经历来给学生传递生产一线信息。目前,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师大多是高校硕士、博士毕业,缺少行业实践背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职称晋升体系、成果奖励体系仍以论文、项目、获奖级别为标准[5],导致专业缺乏“双师”型教师,亟待培养一批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教师。
“3+1”管理体系构建以及监督机制空白? 目前,学院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3+1”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及管理体系,需要深入地探讨实现途径。除了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外,前面的教学环节与行业企业结合较少。前三年的教学基本都安排在校内进行,由校内教师进行授课,很少直接进入企业或引入企业相关人员授课,教学方法基本还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与行业一线的工程实践结合较少。这与当前的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相去甚远。
4 车辆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以汽车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为基础,以校外实习或实践基地为依托制订培养方案,学生利用三年时间在校修读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在第四年到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以顶岗实习或项目驱动形式将三年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同时通过学分置换形式完成第七学期的实践和2~3门专业选修课的成绩评定,在第八学期通过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完成学校所要求的毕业设计,最后达到学校的毕业要求而顺利毕业。“3+1”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实现了学校培养目标落实、企业培养技术骨干、学生职业规划明确并获得满意工作的三方共赢的局面。经过2018、2019两年的探索实践,从企业、学校以及学生的反映看,效果良好。
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学校总学分及机械大类课程体系指导下,并且贯彻教育部的专业工程认证体系,学校2016版培养方案在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实践环节以及个性化培養等方面做出改进,体现了学校的“两性一型”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并注重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人文素质、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实践能力、适应专业和社会发展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课程平台、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等三方面进行调整。
1)课程体系的变革。废除以往的因人设课,淘汰一些非车企所需的水课。为体现车辆专业学生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知识体系,体现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将课程分为几个模块组合,比如:为体现专业课程对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支撑关系,设置汽车设计+汽车车身设计+CAE专业课程模块,实现汽车车身结构设计的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汽车理论+汽车人机工程学+汽车设计课程模块,实现汽车底盘设计以及汽车总布置设计的能力培养目标;设置汽车理论+汽车设计+电动汽车理论及系统分析模块,实现新能源汽车底盘及车身设计的能力培养目标。这样选择“3+1”合作企业就具有针对性,能实现个性化人才培养,以适应汽车企业智能化对交叉学科人才的需求,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现代汽车工程人才探索新途径和新方法。
2)课程建设的推进。为适应车辆工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建设了一批校级重点课程和网络课程。其中重点课程包括五门专业基础课和三门专业课,网络课程有五门,教学内容向新能源汽车技术倾斜,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向工程实践及企业所需接近,为和企业的“3+1”模式联合培养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3)实践环节的变革。车辆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际操作与研发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2016版培养方案将理论课基本压缩在前三年完成,第七学期仅仅开设2~3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环节,比如汽车制造工艺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习等,集中在第七学期进行,这样更有利于“3+1”模式的开展。
不仅如此,因为企业给学生提供的一线生产岗位或汽车设计项目都与生产现场精密关联,非常的具体、高效,所以对实践环节的内容和方式也进行了改进,使其更贴近“3+1”培养过程。比如汽车发动机拆装实习的开展从发动机拆装到整车拆装转变,实习基地从原来的商用车制造厂转为乘用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制造厂,实习的内容从产品零件的制造工艺向整车装配线和检测线转变,等等。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车辆工程专业的师资出现高学历、年轻化特点,和其他高校车辆工程专业师资相比,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偏低,60%的年轻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亟待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以适应学校、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洛阳理工学院的“3+1”培养模式在选择合作培养企业时有两个要求:其一是考察企业提供的设计或生产岗位能否适应车辆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于将学生限制在流水线而没有设计研发岗位的企业一律不予考虑;其二就是利用寒暑假将车辆工程专业的年轻教师分期分批送入企业进行短期集训,由企业技术专家负责他们的学习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针对学生实习实践岗位,在提高教师工程实践环节经验的基础上,对他们以后在理论课教学中改变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等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企业在“1”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的理论就可以在前三年的理论课中完成,加快了企业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更有利于学生在一年的实践训练中成长,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