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低龄化的忧思
龚婧濡
【摘 要】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成人社会中的一些暴力文化、竞争压力也渗透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使得青少年或者过早成熟习得成人社会的规则,或者逃避成长而心智不成熟,这种种因素都造成了近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发生,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论文期望通过对校园暴力的探索研究,能够针对校园暴力低龄化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Abstract】Nowadays, the social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social pressure has brought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people. Some violent culture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adult society have also penetrated into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which makes the teenagers learn the rules of the adult society before they mature, or avoid growing up and become mentally immature. All these factors have cause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ampus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caused great social impa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adolescents is vital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opes tha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campus violenc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lower age of campus violence.
【关键词】校园暴力;低龄化;中学生
【Keywords】 campus violence; become lower in ag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100-03
1 引言
中学生校园暴力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且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灵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然而社会上对校园暴力的界定理解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近年来中学生校园暴力日益凸显出新的特点,女生在校园暴力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手段越来越多,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文献综述
2.1 定义界定
对于校园暴力,学界有着不同的定义。最早对校园暴力现象做出研究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对于校园暴力的定义为“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1],这一定义更加接近于目前学界对校园欺凌的定义,将校园暴力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我国学者徐久生提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务或师生财务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2017年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显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教育部等出台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指导意见,审结涉及校园欺凌犯罪案件213件。可见,校园暴力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美国是世界上校园暴力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生校园暴力的国家之一,同样地,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起步也较早。美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以枪击、暴力抢劫、殴打事件为主。进入九十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采取三级联防机制对校园暴力进行预防管理,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对校园暴力进行监管,避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扩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但根据最新的青春期危险行为调查显示,大约还有20%的全国高中生经历过校园暴力,根据CDC报告,学校财产受损因女生(23.7%)引发概率比男生(15.6%)高,雖然近年来事件发生概率有所下降,但比率依然较高[3]。
在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理论中,国外学者提出了社会纽带理论(Hirschi),社会解体理论(Shaw,McKay),学校环境理论(Agnew)等,这些理论在分析校园暴力时主要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环境水平因素、社区水平因素、家庭水平因素、个人水平因素。其中学校环境理论中重点分析了影响校园暴力的生态、周围环境、社会系统、文化四个要素[5]。
3 中学生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
3.1 青少年心智不成熟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其心智是不成熟的。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开始发育,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之间存在不均衡性,容易情绪波动,未形成较成熟的人格。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薄弱,但
却渴望拥有独立,形成一套自我逻辑和处事原则。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受到外部的挫折时而加剧,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往往导致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触犯法律法规。
3.2 学校层面德育浮于表面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各学校却没有较好落实。高考、中考带来的升学压力以及学生成绩与老师的绩效甚至学校的荣誉挂钩,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德育测评”等大部分流于形式,甚至存在着体育课这样的素质教育课程被语文、数学、英语挤占的情况,更何谈开展其他素质教育活动。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无法从这样的测评机制中得到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而学校中又缺乏多样的社团活动去发展学生们其他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3.3 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或教育不当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孩子从出生始就由父母陪伴在身边,而未成年人所特有的模仿性和对父母的依赖性使得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如遭遇家庭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棍棒教育等不良家庭生活环境,这种负面刺激容易给孩子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从而转变为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
3.4 社会暴力文化的傳播
社会中所流传的暴力文化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潜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视、电影、报刊游戏等多种传媒介质中隐含着暴力事件和暴力行为,往往已经被人们所习惯。但青少年的是非观和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被“感染”,从而盲目模仿。
4 中学生校园暴力新态势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近年来女性校园暴力案件数迅速上升,其增长率高于男性校园暴力案件增长数。目前的数据显示,少女暴力犯罪在数量上呈直线上升趋势,以女性为受害者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58.3%[4]。法制网舆情中心对2015年前5个月40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正在逐步常态化,女性校园暴力占校园暴力的比重约为52%,超过男性校园暴力比重。而媒体上多次报道女中学生在学校厕所等地对同学实施暴力手段,包括辱骂、拳打、脚踹、揪头发、扇耳光、用烟头烫、逼着吃下人体排泄物、扒衣服、性凌辱等。这些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带来了不良影响。
4.1 女性校园暴力案件数上升的原因
①个人性格
相比较于男神而言,女生的性格更加细腻、敏感,在学校、班级这样的小社会团体中生存,发生一些摩擦纠纷比较容易产生攀比、嫉妒、报复等等心理。而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性格相对豁达,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等往往采取比较直接的解决方式,比如打架、斗殴等,而少产生相对于女生的畸形心理,采取偏激扭曲的凌辱手段。
②家庭环境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的“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在一些家庭的家长观念中,女孩不如男孩优秀,常常给予男孩更多的关怀和更优厚的待遇。长期遭受家长冷遇的女孩容易造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或很强的失落感,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女生在生理成熟期的到来,使得心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进而形成一种“少女暴力自慰症”,表现为对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存在潜在的向往和追求,当外部环境和内在感受无法很好地调适时,容易发展为暴力行为。
③社会文化
现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重男轻女”观念虽然有所减轻,但是日常生活中仍然受到其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仍然存在男生能做好,但是女生却不能做好的事情。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还远远没有消除,而这些言语、行动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最终会导致女生产生一种心理的不满足感。
4.2 施暴者多将暴力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的原因
近年来,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频频曝光、传播,大多是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将其施暴过程录制下来后,再上传到相应的网络平台,另外还有少量媒体采访时拍摄的有关照片也在网络平台上。这些视频和照片中所呈现的暴力行为极其恶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施暴者将拍摄施暴过程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是因为其有炫暴的心态,希望在网络上引起别人的围观,使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强大,显示自己的存在,以此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孩子对他们曝光在大众媒体下会带来相关调查的意识薄弱,因而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所以这些暴力视频应当严厉禁止,媒体打马赛克是远远不够保护未成年人的,应当禁止报道这类案件。
4.3 中学生校园暴力新态势的相应对策分析
4.3.1 强制亲职教育
在犯罪学的研究中,环境因素对于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家庭环境则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环境,因此从家庭环境入手构建孩子心理的健康良好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亲职教育”的概念来自于德国,意思是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为一项专业要求极高的职业来看待。一般的亲职教育针对未婚青年与已为人父母者,为他们提供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使之成为有效能父母[6]。
4.3.2 建立家校合作
在未成年的成长环境中,学校是孩子除去家庭之外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同时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在孩子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又缺乏事实判断能力的阶段,需要家长和学校树立榜样、制定规范,正确地引导孩子。而家长和学校之间如果不能形成合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偏差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影响,甚至延缓他们的成长,因此建立家校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家校合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册、家访、家长会、线上交流等方式,通过家长与教师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及时回馈交流,能够尽早地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正确引导进行及时的矫正。
5 结语
本文在分析中学生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时,提出了中学生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校方、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及配合,特别是女生校园暴力频发以及暴力视频在网络平台的广泛流传这些新特征需要引起广大关注和研究。在以往校园暴力的研究基础之上,应该着重构建以家校为纽带的互动模型,在孩子两点一线的主要成长环境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预防、矫正机制,尤其是在原先政府、社会无法干预的家庭方面,提出植入规范化的亲职教育,希望对引起校园暴力的家庭因素方面能起到根源性的消除作用。在本文中还缺乏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这方面的欠缺还有待弥补。
【参考文献】
【1】陈敏,张婕.西方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应急模式探析——以美国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89.
【2】姚建龙.青少年犯罪与司法论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3】朱俊.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2016.
【4】庞雪峰.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研究[D].武昌:华中师范大学,2015.
【5】罗建河.谈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90.
【6】朱凤荣.女生校园暴力现象透视——基于女性认知缺失角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6):69.
【摘 要】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而成人社会中的一些暴力文化、竞争压力也渗透到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使得青少年或者过早成熟习得成人社会的规则,或者逃避成长而心智不成熟,这种种因素都造成了近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发生,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论文期望通过对校园暴力的探索研究,能够针对校园暴力低龄化的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Abstract】Nowadays, the social econom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social pressure has brought more and more influence on people. Some violent culture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 in adult society have also penetrated into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which makes the teenagers learn the rules of the adult society before they mature, or avoid growing up and become mentally immature. All these factors have caused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campus violence in recent years, which has caused great social impact. The healthy growth of adolescents is vital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opes that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campus violence, some relevant suggestions can be provided for the lower age of campus violence.
【关键词】校园暴力;低龄化;中学生
【Keywords】 campus violence; become lower in ag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8-0100-03
1 引言
中学生校园暴力在社会上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且校园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灵上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然而社会上对校园暴力的界定理解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近年来中学生校园暴力日益凸显出新的特点,女生在校园暴力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手段越来越多,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 文献综述
2.1 定义界定
对于校园暴力,学界有着不同的定义。最早对校园暴力现象做出研究的挪威心理学家olweus对于校园暴力的定义为“一个学生如反复地或长期地成为一个或多个学生的负面行为的攻击对象,这个学生即是被欺负或成为暴力行为的受害者”[1],这一定义更加接近于目前学界对校园欺凌的定义,将校园暴力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我国学者徐久生提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务或师生财务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言之,与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岁至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又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2017年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显示,最高人民法院会同教育部等出台防治中小学生校园欺凌指导意见,审结涉及校园欺凌犯罪案件213件。可见,校园暴力越来越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美国是世界上校园暴力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发生校园暴力的国家之一,同样地,对校园暴力的研究起步也较早。美国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以枪击、暴力抢劫、殴打事件为主。进入九十年代后,美国政府加大投资力度,采取三级联防机制对校园暴力进行预防管理,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对校园暴力进行监管,避免校园暴力行为的影响扩大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但根据最新的青春期危险行为调查显示,大约还有20%的全国高中生经历过校园暴力,根据CDC报告,学校财产受损因女生(23.7%)引发概率比男生(15.6%)高,雖然近年来事件发生概率有所下降,但比率依然较高[3]。
在校园暴力的影响因素理论中,国外学者提出了社会纽带理论(Hirschi),社会解体理论(Shaw,McKay),学校环境理论(Agnew)等,这些理论在分析校园暴力时主要指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环境水平因素、社区水平因素、家庭水平因素、个人水平因素。其中学校环境理论中重点分析了影响校园暴力的生态、周围环境、社会系统、文化四个要素[5]。
3 中学生校园暴力频发的主要原因
3.1 青少年心智不成熟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其心智是不成熟的。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开始发育,生理成长和心理成长之间存在不均衡性,容易情绪波动,未形成较成熟的人格。青少年在处理人际关系、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都相对薄弱,但
却渴望拥有独立,形成一套自我逻辑和处事原则。因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受到外部的挫折时而加剧,容易引起攻击欲望和攻击行为,往往导致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触犯法律法规。
3.2 学校层面德育浮于表面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各学校却没有较好落实。高考、中考带来的升学压力以及学生成绩与老师的绩效甚至学校的荣誉挂钩,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还是考试成绩,“德育测评”等大部分流于形式,甚至存在着体育课这样的素质教育课程被语文、数学、英语挤占的情况,更何谈开展其他素质教育活动。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无法从这样的测评机制中得到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进而产生了厌学心理,而学校中又缺乏多样的社团活动去发展学生们其他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3.3 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或教育不当
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重大影响。孩子从出生始就由父母陪伴在身边,而未成年人所特有的模仿性和对父母的依赖性使得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另外,“家庭暴力”也是校园暴力的重要成因之一。如遭遇家庭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棍棒教育等不良家庭生活环境,这种负面刺激容易给孩子带来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从而转变为校园暴力中的施暴者。
3.4 社会暴力文化的傳播
社会中所流传的暴力文化往往不易被人察觉,潜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电视、电影、报刊游戏等多种传媒介质中隐含着暴力事件和暴力行为,往往已经被人们所习惯。但青少年的是非观和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成熟,容易被“感染”,从而盲目模仿。
4 中学生校园暴力新态势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近年来女性校园暴力案件数迅速上升,其增长率高于男性校园暴力案件增长数。目前的数据显示,少女暴力犯罪在数量上呈直线上升趋势,以女性为受害者的案件占全部案件的58.3%[4]。法制网舆情中心对2015年前5个月40起校园暴力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正在逐步常态化,女性校园暴力占校园暴力的比重约为52%,超过男性校园暴力比重。而媒体上多次报道女中学生在学校厕所等地对同学实施暴力手段,包括辱骂、拳打、脚踹、揪头发、扇耳光、用烟头烫、逼着吃下人体排泄物、扒衣服、性凌辱等。这些恶性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带来了不良影响。
4.1 女性校园暴力案件数上升的原因
①个人性格
相比较于男神而言,女生的性格更加细腻、敏感,在学校、班级这样的小社会团体中生存,发生一些摩擦纠纷比较容易产生攀比、嫉妒、报复等等心理。而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性格相对豁达,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等往往采取比较直接的解决方式,比如打架、斗殴等,而少产生相对于女生的畸形心理,采取偏激扭曲的凌辱手段。
②家庭环境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民众的“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在一些家庭的家长观念中,女孩不如男孩优秀,常常给予男孩更多的关怀和更优厚的待遇。长期遭受家长冷遇的女孩容易造成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或很强的失落感,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女生在生理成熟期的到来,使得心理上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脆弱,进而形成一种“少女暴力自慰症”,表现为对于男性的生理和心理存在潜在的向往和追求,当外部环境和内在感受无法很好地调适时,容易发展为暴力行为。
③社会文化
现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重男轻女”观念虽然有所减轻,但是日常生活中仍然受到其很大的影响,在我们的思维模式中仍然存在男生能做好,但是女生却不能做好的事情。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歧视还远远没有消除,而这些言语、行动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最终会导致女生产生一种心理的不满足感。
4.2 施暴者多将暴力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的原因
近年来,校园暴力的视频在网络上频频曝光、传播,大多是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将其施暴过程录制下来后,再上传到相应的网络平台,另外还有少量媒体采访时拍摄的有关照片也在网络平台上。这些视频和照片中所呈现的暴力行为极其恶劣,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
施暴者将拍摄施暴过程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是因为其有炫暴的心态,希望在网络上引起别人的围观,使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强大,显示自己的存在,以此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孩子对他们曝光在大众媒体下会带来相关调查的意识薄弱,因而这样的事件越来越多,所以这些暴力视频应当严厉禁止,媒体打马赛克是远远不够保护未成年人的,应当禁止报道这类案件。
4.3 中学生校园暴力新态势的相应对策分析
4.3.1 强制亲职教育
在犯罪学的研究中,环境因素对于个体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家庭环境则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环境,因此从家庭环境入手构建孩子心理的健康良好发展是不可忽视的。
“亲职教育”的概念来自于德国,意思是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为一项专业要求极高的职业来看待。一般的亲职教育针对未婚青年与已为人父母者,为他们提供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使之成为有效能父母[6]。
4.3.2 建立家校合作
在未成年的成长环境中,学校是孩子除去家庭之外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同时学校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在孩子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又缺乏事实判断能力的阶段,需要家长和学校树立榜样、制定规范,正确地引导孩子。而家长和学校之间如果不能形成合力,甚至产生严重的偏差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影响,甚至延缓他们的成长,因此建立家校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家校合作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册、家访、家长会、线上交流等方式,通过家长与教师对孩子行为表现的及时回馈交流,能够尽早地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正确引导进行及时的矫正。
5 结语
本文在分析中学生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时,提出了中学生校园暴力的防治需要校方、家长、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及配合,特别是女生校园暴力频发以及暴力视频在网络平台的广泛流传这些新特征需要引起广大关注和研究。在以往校园暴力的研究基础之上,应该着重构建以家校为纽带的互动模型,在孩子两点一线的主要成长环境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预防、矫正机制,尤其是在原先政府、社会无法干预的家庭方面,提出植入规范化的亲职教育,希望对引起校园暴力的家庭因素方面能起到根源性的消除作用。在本文中还缺乏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这方面的欠缺还有待弥补。
【参考文献】
【1】陈敏,张婕.西方校园暴力的预防与应急模式探析——以美国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3(1):89.
【2】姚建龙.青少年犯罪与司法论要[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3】朱俊.初中生校园暴力行为及其心理干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2016.
【4】庞雪峰.当前我国中学生校园暴力及预防对策研究[D].武昌:华中师范大学,2015.
【5】罗建河.谈女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J].教育探索,2011(1):90.
【6】朱凤荣.女生校园暴力现象透视——基于女性认知缺失角度[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