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单簧管创作音乐之比较研究

冯巧婷



摘? 要: 19世纪末单簧管从欧洲传入中国,在音乐家们的推动发展下,逐渐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地位。但自1949年以后,因时空变动与文化上的分离,中国大陆与台湾在单簧管音乐创作发展上,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从作品形式﹑创作风格﹑现代性和发展现状等四个角度,对两岸的当代单簧管作品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比较,以期让两岸的音乐人对当代各自发展的单簧管音乐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和认识,促进彼此间音乐文化的交流,并更好地将华人当代单簧管音乐推广至国际舞台。
关键词: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单簧管;当代音乐
中图分类号: J621.4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18)02 - 0131 - 09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18.02.017
簧管(clarinet)自18世纪诞生于欧洲以来,因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极富表现力等优势,很快地便成为了作曲家们在创作上所喜爱运用的乐器之一,继而产生了许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的《单簧管协奏曲》(Concerto for Clarinet,K.622)、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的两首《单簧管奏鳴曲》(Clarinet Sonata,Op. 120,No. 1 & No. 2)、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Fedorovitch Stravinsky,1882—1971)的《三首小品》(Three Pieces for Clarinet Solo)等。
大约在19、20世纪交替之际,单簧管传入中国,其乐器本身的特色深受中国作曲家们的喜爱,因此,也为单簧管谱下了许多乐曲。以目前文献所知,冼星海1930年在巴黎留学期间,为女高音、单簧管和钢琴所创作的《风》 {1} ,是华人世界第一首运用单簧管创作的作品。
自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当代单簧管作品与音乐文化上的发展开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因此,笔者将从作品形式、创作风格、现代性和发展现状等四个方面,对两岸的单簧管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让音乐人对当代两岸的单簧管音乐有较为清晰的界定和认识。
一、作品形式
从1950年起,两岸的单簧管作品数量不断增加,近十几年来,更是迈入了创作上的繁盛时期。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类型与编制、标题和曲式,对这些当代单簧管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出其作品的整体形式特色。
(一)类型与编制
在类型与编制方面,中国大陆从1952年张梧创作第一首单簧管独奏曲《苏北调变奏曲》以来,单簧管作品多以独奏形式(单簧管与钢琴或是单簧管独奏)呈现,室内乐类型的作品则是到近一二十年来才逐渐增加。乐器编制上则有许多不同的组合,代表作品包含陈其钢在2005年为女高音、单簧管和乐团所作的作品《一个法国女人的梦》,张朝在2008年为两支单簧管和钢琴所写的《民间印象两首》,以及邹向平在2006年为单簧管四重奏所写的《回应Ⅰ》等。
台湾的单簧管作品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室内乐作品所占的比重极大,与独奏作品几乎平分秋色。乐器编制十分丰富,有三重奏的形式,例如江文也在1960年为长笛、单簧管和低音管所写的《木管三重奏》;有四重奏的形式,例如陈茂萱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和大提琴写的《四重奏》;也有五重奏的形式,例如李泰祥为单簧管与弦乐四重奏所写的《安静在五月的怀柔里》。
(二)标题
在标题方面,受到中国传统音乐以“标题音乐”为主的创作方式所影响,两岸的单簧管作品都以有标题的居多。有些标题表现的是地方情怀,例如胡璧精的《帕米尔之音》、何米佳的《阿里山随想曲》、辛沪光的《蒙古情歌》等;有的则是表现自然风情,例如卢炎的《月》、潘皇龙的《台湾风情画》、黄虎威的《大巴山的春天》等;还有些标题表现的是传统文化,例如陈其钢的《易》、潘皇龙的《因果三重奏》、郭鸣的《道白》等。比较特别的是在台湾的单簧管作品中,有不少作品受到西方无标题的影响,直接以《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命名,这在中国大陆是较为少见的。
(三)曲式
在曲式方面,1970年以前,中国大陆的单簧管作品多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曲式结构,例如二段体、三段体;段落与段落间,也是由明显的慢板和快板作为对比组成。1970年以后,作曲家们在创作上更加追求多元化,在形式上不以传统的结构为主体,因而创作出来的单簧管作品曲式显得较为自由,例如娜拉的《业》和何训田的《香之舞》等,便不能以二段体或三段体来划分。相对来说,台湾在曲式的运用上比较弹性化,虽然整体而言,乐曲还是以传统的曲式结构(二段体、三段体)来划分段落为主,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曲式架构是有所不同的。例如张玉慧在2006年为单簧管创作的独奏作品《三首小品》,全曲共有三个乐章,每个乐章都可以以三段(ABC)的形式区分,但段落间并没有明确的终止或是开始,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根据乐曲的素材运用来判断。
综合以上所述,两岸单簧管作品形式各有其特色,兹将其类型与编制、标题和曲式作统整归纳见表1。
二、创作风格
因为环境的变化以及作曲家们所喜爱、擅长的曲目类型不同,不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在当代单簧管的发展上,都出现了许多不同创作风格的作品。但是综观整个单簧管在两岸的发展历史,“本土音乐风格”仍是两地作曲家们不约而同、也最常使用的创作素材。
事实上无论是东方或西方,“本土文化元素”都是作曲界经常拿来使用的创作元素。在西方音乐史上,运用本土文化元素创作的“本土化乐曲”,已有久远的发展历史,代表作品例如弗里德里克·肖邦(F. F. Chopin 1810—1849)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Polonaise in A-Flat Major,Op.53),就是一首运用波兰舞曲形式所写的、表现对祖国热爱的钢琴曲;再者如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的《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则是以当时的匈牙利民歌为主题写作而成。这类地域性的民族歌谣与舞曲,都是常见的本土音乐文化元素。著名的民族音乐大师贝拉·巴托克(Bela Bartok,1881—1945)曾发表过他对“本土化音乐”的看法,文中他所提及的农民音乐,意指与人民关系最为直接密切的乡村民间音乐:
相关文章!
  • 民俗文化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

    支林熊梦雨摘要:民俗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里占据核心地位,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桥梁,它表达了我国人民真善美的优良品质与审美乐趣,

  • 摇摆不定的青春物语

    王茜有着“日本青春电影大师”之称的岩井俊二,在描绘美好的青春与爱情的同时,也不忘揭露出人类兽性的一面。通过对爱情的多方位诠释,岩井

  • 纪录片创作的方法与技巧

    马静云【摘 要】纪录片是真实地记录,是“等来的”艺术,是创作者对被摄者的感悟、理解。它记录的是人的生存状态或是某一事物在空间内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