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妙在何处
摘要:从情感的自然发抒,画面的和谐完美,音韵的抑扬有致等方面探索《与朱元思书》末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妙用。
关键词:《与朱元思书》;句;笔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词清句丽的写景小品文。文中展示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作者通过对山奇水异景色的描写,抒写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情。作者在前面以简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山奇水异的景色,在此基础上,自然生发出身历奇境的内心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文章至此似乎可以结束,然而作者又写出这样四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这到底是画蛇添足的败笔,还是锦上添花的妙笔呢?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 “最后四句,仍结在写景上。清幽淡雅,余音缭绕。”丁长河认为最后四句“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异色彩。二是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四句,总揽经纬,悠然而至。”[1]吴战垒认为这四句“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这境界是异常清冷的,热衷事务者至此自然要冷下心来。因而这四句不妨看作对上文的补充渲染。”[2]以上几种看法大同小异,主要强调的是内容或结构上的照应作用。其实,细读文本就会不难体会到这四句应是全文的必有内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只是作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过程中情不自禁的发抒(而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是“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从写法上来说,这其实是作者为赞美山奇水异之佳景而运用的一种“反衬”手法。文章的主旋律是“四字句”构成的自然美景,当然在“发抒”“反衬”后仍要回到“四字句”写景上,表明作者的畅游还在继续,美景接连不断,扑面而来。
此外,还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在视觉上构成画面的和谐完美。该文是一篇骈散结合、以骈为主的小品文,四字骈句主导全文,视觉上给人整齐、干净、精炼之美感,如把“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写成“鸢飞戾天,望峰息心;经纶世务,窥谷忘反”未尝不可,但因全用四字句,难免会产生单调、滞板之感。“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毕竟是一篇骈体散文,不是诗歌,需要同中有变,变中显同,才显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深谙此道,故在用四字骈句描绘山水,不断蓄势的基础上,先推出“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六字句变式;以此做铺垫,紧接着又推出第二次变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在视觉形象上正像钱塘江大潮,初起“仅如银线”,“继而渐近,则玉城雪岭……吞天沃日”,形成高潮。潮来必有退,才会有跌宕起伏、松紧缓急之美。所以,文字又回到“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的四字骈句形式上——潮退后“烟消波静”—— 一片清丽明净之态。
二是构成音韵的和谐之美。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文章的内在神韵,光看是看不出来的,必须要读, 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才能享受韵律之美。骈体文更要出声朗读,只有朗读,才能领略“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感。《与朱元思书》 四字语构成了该文的主旋律,仿佛一首轻音乐,让读者心怡神悦地领略富春江优美的景色,这神奇的景色又不时让人忘情高呼——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正像平稳整齐的旋律中不时出现高昂的音调,抑扬有致,高低起伏。但如果就在此处结束文章,读起来总给人一种卡在空中的感觉——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只有“吐”出“变式”,仍回到主旋律“四字句”上,才使人有长舒一口气的畅快感觉。就内部韵律来说,是松——紧——松,张弛适度,十分和谐。
由以上分析可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确是一处不可缺少的妙笔。
注释:
[1]袁行霈.历代名篇赏析集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2]王運熙.名家赏文坊:汉魏六朝文[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黄昀(1970— ),男,甘肃省秦安县兴国中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