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机制
【摘 要】微电影是当代观影形式中新兴的一种方式,通过超前的技术手段、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对广告方面的影响需求等,使得微电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微电影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艺术方面的特性逐渐展现,得到了许多用户群体的肯定。因此微电影借助了新媒体传媒的特点,将传播方式具体化,提升了传播过程中的效率性。本篇文章结合微电影的艺术特性,将微电影的传播机制进行充分的解析,以推动我国微电影事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微电影;艺术特点;传播机制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07-02
在现阶段,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标志,并且科学技术手段逐渐发达。以生活中各种方式的碎片进行充分的整合,则是微电影的生成。从而以微电影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新兴的艺术表达手段逐渐步入用户群体的目光中,同时,微电影的表达形式富有多元化,其人气程度极高,大大的将用户群体观看影片的兴致提高,推动了我国电影的“微时代”的来临。
一、微电影的艺术特点
微电影的主要特性在于能够使用户在移动和休息的时候进行欣赏,当前,人们的生活多为复杂紧张,微电影这种新颖的观看方式和其生活方式充分契合。所以在微电影这种观看方式推出以后,很快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并且其大好形势只增不减。时间、投资以及制作等方面的微型化,是之前微电影的显著特点,不过伴随着微电影时代长期的发展进步,这些特点就逐渐的被淡化了。不难看出,微电影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相关的产业,部分微电影开始走向收费的道路,并且会在影院中放映让群众充分欣赏。
(一)个性化的影视表达。纵观电影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电影中的所有表达形式和所用的技术手法都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有所影响。针对电影艺术方面来说,电影的鲜明特色大多处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任何一种电影形式和相关的潮流趋势都深受其历史以及社会背景和原因的熏陶,充满了历史和时代特性,所以一旦脱离相关的背景,电影艺术的创作就会失去应有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显得枯燥乏味,失去其相关的影响作用。
微电影中最为直观的艺术表达手法是将日常中的生活方式进行碎片式处理,来将其艺术特点扩大化。目前人们快速的生活节奏以及不断分层的时间,使得人们的时间逐渐变得分散化。而这种碎片式的时间需要人们进行充实,因此引发了微时代的到来。而且在这种碎片式的充实流程中微电影的艺术特性充分的显现了出来,借助多元化的媒体传播方式,使得用户群体享受其中。
最后,可以借助微电影的表达形式来对相关情感进行抒发。结合电影的历史进程,不难看出,电影人的发展空间都在于相关电影传播媒介的改变。电影人在这种媒介方式的熏陶下,逐渐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形势展开了深思。并且由于各种新兴的媒介传播方式的出现,更多的电影人开始借助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多个平台进行电影方面的创作。从而微电影顺应这种趋势得以产生,将传统形式下的电影表现形式进行了充分的改革创新。
(二)多元化的叙事表现。第一,情感叙事是叙事中的主要表现手法。不论电影采用什么方式的题材,都要有能够吸引人们关注的鲜明特点,引起观看电影的群众的共鸣。并且将电影中叙事的故事环节和叙事方面的手段等进行精心的构建,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吸引人们的眼球。第二,结构性的叙事也是一种叙事的表现方式。因为长期有着电影时间过于长的阻碍性特点,所以微电影在创作以及制作的过程中,其叙事的表现手法并没有依据传统模式下电影一板一眼的叙事形式。微电影的叙事手法大都是充分压缩其开头和结尾的枯燥环节,而电影环节中最关键、最高潮的部分往往贯穿在整个电影的播放过程中。第三,音乐叙事也是叙事手法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任何一部微电影都可以利用这一叙事手法进行相应的创作,音乐叙事在微电影的制作进程中,必须要开展极其精细的筛选,充分的将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音乐互相融合,以达到烘托所需氛围的重要目的,只有这样,才可以充分的将观众的情绪进行感染,充分的将音乐叙事这一目的得到完美的实现。
(三)平民性特点。微电影的一个主要特性还在于其中所体现的平民性,这是传统模式下的电影所不能与之比拟的。传统模式下的媒介传播平台主要依靠于电影院,这种单一的传播形式大大降低了人们的主动性,然而微电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点,将电影的传播方式逐渐变得丰富化和多元化,大大增强了人们观看电影时的主观能动性。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性和便利性,完全不会受到电影院的限制,人们可以任意的选择观看电影的时间以及地点。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对微电影进行观赏评价。另一方面,人们可以在微电影的创作以及制作进程中,进行相关的参与。
二、微电影得以产生的背景
任何的事物能得以产生、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相关社会背景的推动,微电影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技术基础和社会方面的需求以及广告营销等方面都促进着微电影的进步发展。
(一)技术基础方面。传统模式下的电影制作往往都受到专业领域的限制,其中复杂繁琐的拍摄过程和制作技术手段是普通人了解不到的。在信息科学时代飞速发展的相关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充分的进步发展,人们也可以充分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参与微电影的拍摄以及制作等流程。在这种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微电影的制作越来越贴近平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特点,DV以及单反相机等都是人们可以进行拍摄制作的有力设备。
(二)社会方面的各种需求。在城市化时代的背景下,逐渐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进程。被分层的时间段被打散,人们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些被打散的时间段来消磨时光,这些微电影可以充分的使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时光得到充分的填补,所以逐渐得到了人们的喜爱。
(三)广告营销方面的推动。电影在传播流程中和商业因素总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然而纵观微电影的发展流程,依旧没有脱离这一因素的影响。微电影的产生及发展离不开商业因素的推动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广告方面的诸多限制,广告营销成为广告商最为棘手的一件事情。于是微电影便应运而生,为广告商打开了营销新颖思路的大门。微电影和广告方面高效率的融合,将群众对广告的厌烦心理有效的降低,使得广告营销商和群众的需求能够得到共同满足。
三、微电影的传播机制
在互联网络技术的影响下,网络逐渐脱离了传统模式的束缚。传播的相关媒介平台更加的丰富多元化,不会受到时间以及空间方面的制约,赋予了微电影和群众以相关的主观性和独立自主性。
(一)能够共享的身份标识。第一,影视制作企业普遍都是微电影的制作者,其中还包括相关的视频网站以及广告营销公司各种专业的团队。在资金的投入支持方面有很大的力量,完全区别于以往视频的普通性,微电影的创作、制作以及相关的传播都需要依靠专业的团队和相关品牌公司进行打造和宣传,才能为微电影方面的质量和效率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得微电影的专业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第二,自我认同感和意识的集中体现是微电影的主要表现特征。在网络社交化逐渐得到开拓的同时,许多普通的平民群众都企图得到颇高的关注度,对微电影进行诸多相关的拍摄、制作以及转发等,来让自身的受关注程度变高。微电影的产生充分顺应了当代人想要证明自己的强烈愿望,使得微电影的推广以及传播流程都颇为顺利。
(二)“三微”在传播内容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短周期、投资以及时长等方面的微型文化是微电影中最为惯用的“三微”。一般来说,短期的制作周期是微周期的主要表现形式,普遍情况下仅仅需要几天的时间或者几个小时,微周期大大的提高了微电影的制作速度,其更新速度也变得更快。和传统模式下的电影资金投入程度进行对比,微电影的资金投资比较小量,普通的平民群众都可以自己进行拍摄并制作,使得微电影的表现形式等变得多元化。微电影播放的时间控制在三十分钟以内的是微时长,而最短的微时长则控制在三分钟左右。
和以往传统模式下的成万过亿的资金投入、过长的拍摄周期以及两三个小时的电影时长相比较而言,微电影中的微周期、微投资以及微时长的“三微”特点,完美地顺应了信息网络的时代特性,将传播的速度、效率以及传播的渠道逐渐变得更加快速便利。
(三)传播的渠道主要依靠网络平台。人们现阶段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快捷化,工作、生活的时间也逐渐被分层并且以碎片的形式呈现。更多的人们为了消磨被分散的时光以及快速获得信息的目的,开始逐渐的选择利用更加便捷的互联网渠道来进行电视、电影或者娱乐项目等观看。因此和传统模式下的电影院形式的电影相比,微电影的这种新兴的观影方式更适用于互联网络,充分的打破了碎片式的时间以及空间方面的制约。另一方面,在目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于通讯技术手段的基础之上,使得更多的用户群体可以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对微电影进行相关的观看以及选择。
(四)较为分散的受众群体。微电影的主要表现渠道就在于互联网络的观影方式,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观影体验,提高了其关注的程度。由于在网络的传播渠道中,任何信息的发布人员以及任何信息的接收人员所使用的网络环境都是相同的,并且年龄阶段以及职业阶段等各方面的差异性都全部体现在了网络相关信息的发布以及接收使用中。微电影中逐渐形成的“微型文化”都逐步促进了微电影的进步发展,使得各个领域间的微电影发展逐一打破了个中的限制及制约,极大的减小了其中的差异性。
四、总结
媒介平台互助的传播模式以及整合性的互动传播模式是微电影在传播渠道中最主要的两种传播形式,大大的加强了微电影的电影质量以及传播成效,并且这种快捷的传播渠道也为制作投资方增加了相关方面的经济收益。因此,通过理论以及实践结合微电影的传播成效,不难看出微电影异于传统模式下电影的常规性。尽管目前的微电影依旧是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层面,但是其美好的发展前景以及优秀的制作技术,将为我国微电影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洁慧.试述媒介融合时代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其传播规律[J].艺术科技,2015,(2):87-87.
[2]李凤鸣,段楠楠.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动因[J].新闻研究导刊,2014,(7):133-133.
[3]张倩囡.研究当下网络微电影的艺术特点及传播机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4):86-86.
作者简介:
王军梅(1979-),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京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讲师,美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美学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