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学有效预设的几点思考

    吴伟

    【摘 要】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的运行需要有效的预设。没有有效的预设,只能成为一种信马由缰的活动,没有任何效果,有效预设是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基石,有效预设时必须有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数学;有效预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紧密相关。有效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有效预设,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数学有效预设时思考的几个方面:

    1.研究教材,组织教材

    (1)研究教材,领会编写意图

    教材是许多专家和优秀教师长期理论研究成果和教学智慧的结晶,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教师的教学依托,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依据。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師要用教材教,就要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意图,要对教材的深度仔细研究,做到:首先要宏观上理清思路,理清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的编排线索,将某一知识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把握它的地位和作用,准确把握各段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教学时才站得高、看得远。其次,细节上学会推敲。要思考教材中编写了什么,每一节课要教的知识点有哪些?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的?这一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这样准确把握教材的生长点、重难点、教学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还要思考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创设的情景对帮助学生学习有什么好处?教材提供的学习线索是什么?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师才能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对教材的超越。

    (2)超越教材,有效组织教材

    数学学习素材是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价值、形成正确数学观的重要资源。素材的选取一要能引发探究的动机,二是能支持探究活动的展开,三是素材的组织情节不宜太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

    2.研究学生、确定真实的教学起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大都习惯先考虑怎么教,考虑新知识在那些旧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再选择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导入新课,这样往往忽视了学生的“现实状态”,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已有的旧知识,他们还有在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对某些未学的新知识的提前摄取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许多朴素认识等,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往往会高于“应该状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相关经验的储备,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等,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

    3.设计活动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活动包括知识发生的活动、知识发展的活动、知识应用的活动。

    (1)知识发生的活动

    知识的发生,是新学内容和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新问题需要问题情景的创设,这是新课程实验以来课堂变化最大的,也正是如此,数学课堂变得鲜活了,课堂上有了学生的声音,有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场面,但是作为老师,不要为了情景创设情境,创设的情景要暗含数学问题。如高中数学讲数列概念时可以设计引入棋盘上放麦粒的问题:古老的印度传说有一个国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奖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以后每一个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你把这样摆满棋盘上64格的麦粒,都赏给你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太简单了,就命令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算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的麦粒都拿来,也不能满足宰相的要求,那么请同学们算一算,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这个故事一抛出,我想学生必然兴趣大增,都想弄个究竟,像这种暗含数学问题的问题情景,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使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

    (2)知识发展的活动

    这是教学的主体部分,教师要在全面理解学生的现实状态下,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使数学活动既有思维含量,又能让学生获得后又发展变化,使学生经历合理、自然的知识“再创造”过程。

    (3)知识应用的活动

    这个部分教师在设计时一是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基本数学问题,二是在解决问题中使初步形成的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既要注重层次性的开放题,又要有让学生发展新知识的课外拓展题。

    4.确定反思时机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识过程,也是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探、调节的反思过程。因此,教师设计教学时不能局限于引领学生经历知识探究发现过程,更要注重设计组织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使学生真正深入到数学化的躯体现象构造相应的数学模型,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无论教改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是我们老师永恒的追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数学课堂要以预设为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的“活”起来,真正的精彩和有效。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实验

    宋银远摘 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在新课改的导向下,教师要想将物理实

  • 基于读写结合的初中作文教学研

    江宁【摘? 要】提倡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作文教学指导模式,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资源,强化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而且也能激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