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穆下的冲淡之美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古诗词的学习难度较大,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出发,掌握作者的创作特点,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涉及的陶渊明的诗词较多,笔者主要从陶渊明的创作特点出发,探究陶渊明田园诗的写作手法,希望能加深学生对陶渊明古诗词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语文;陶渊明;田园诗;写作特点
陶渊明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成为唐宋之后诗歌的重要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造诣极高,他的诗作通常给人以平淡自然之感,这与诗歌内容和诗人在写作艺术上表现出的特点密切相关。
一、情景相融,事理共存
陶渊明在其田园诗的创作过程中选择的题材主要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日常琐事,诗人在写作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但却能给人不一样的感悟和体会,其关键就在于陶渊明在人物心境的描写上做到了情景相融、事理共存。陶渊明诗中的“理”并不像哲学那样进行抽象的说教,而是诗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生活体验直白地陈述给读者。诗人不在乎所谓的似与不似,只是简单地描写出自己心中的一片天地。例如,我们来看《饮酒(其五)》一诗中前面四句述说了诗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诗人心中不管怎样喧嚣的尘俗都不会干扰到他平静的内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我的劳作在这幽美的风光下变得珍贵无比,无意之间作者的内心就与悠然的山“相约”了,自己仿佛也身处于一片美妙的风景之中。而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无限愉悦,对于诗人来说是不可落于言筌的。陶渊明的田园诗通过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达,体现出了诗人对宇宙、历史以及人生的认识,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语言朴素,意境深远
虽然陶渊明的诗中描绘的景物往往都是那些平淡的日常事物,比如村舍、穷巷、豆苗、鸡犬、桑麻、荆扉等,这些意象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在平淡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诗人给我们的警策,这些朴素的语言虽说直白,但是在这些普通的意象中,我们却可以看见内隐的绮丽。陶渊明的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修饰,有的只是白描,只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书写,但正是这与众不同的简单,却能营造出一份冲淡之美。即使是平常人的生活,在诗人的精心组织之下也产生了极具美感的意境。诗人通过现实中的景物情事来体现其内在的追求,这也是陶渊明田园诗冲淡之美的境界中最主要的艺术成就。同时,从诗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對于事物的表达方式,仅仅通过寥寥数字就将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把自己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融入到诗作之中,让人在诵读的过程中仿佛在自然恬静的田园中漫步一样,带给人无穷的想象和美感,这也就是所谓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三、语言清新,诗意脱俗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语言的锤炼方面清新脱俗,不加雕饰却自然率真。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寄于田园,通过生活中的积累,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田园景致。无论是春去秋来,还是草木虫鱼的生长,以及邻里亲人之间的迎来送往,通过诗人的精心组建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僮仆、小孩以及庭院中轻轻摇摆的枝条无一不是大众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对于这些人和事的描绘诗人大多通过一些俚语、俗语和口语展开描述。如“草盛豆苗稀”“草屋八九间”“风雨纵横至”“清晨闻叩门”等等。这些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绚烂的色彩,更多的是清新朴素的语言,让读陶渊明田园诗的我们倍感亲切。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存状况的影响,生活中的感悟和体会成为了诗人创作的主要题材,从而也形成了其诗作的艺术特色。虽然诗人命运多舛,几经挫折,但是诗人并没有把功名利禄看作其人生追求的唯一。相反,在田园生活中诗人逐渐找到了自己,找回了自己生命中最为本真、最为淳朴的特质。因而诗人能够平心静气的对自己生活中的琐事乐观地看待。把田园作为自己的理想王国,创作出诸多浑然天成的田园诗,营造出了天人合一的诗歌境界,用清新朴素的语言描述淳朴自然的生活与心情,最终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林丽钦.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读《归去来兮辞》[J].语文建设,2015,(34).
[2]林芬.陶渊明田园诗的再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95-196.
[3]赵红.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魅力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30-133.
作者简介:周霞(1979—),女,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