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地理的高中生研学旅行方案设计和实施探究
张玉红
摘要:本文以乡土地理考察为例,聚焦武夷山研学设计方案,梳理了实施过程。现对两年来研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地理教师研学实践指导素养亟待加强、学生学习方式从理论走向实践、研学旅行承载青少年发展的多元使命等建议。
关键词:乡土地理 研学设计 反思与建议
研学旅行立足乡土地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开展富有创意,具有探究性、实效性的实践活动,能进一步推动和深化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鲜活、具体的情境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手段,正在逐渐兴起和推广。通过两年来的活动开展,笔者结合乡土地理研学实践浅谈研学方案的设计、反思与建议。
一、研学过程方案设计
研学旅行的自然地理部分选定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河流地貌、断层构造,具体设计方案几经修改,不断完善(见下表)。
二、研学活动反思与建议
(一)地理教师研学实践指导素养亟待加强
地理教师是研学旅行的重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应不断地从思想、能力、实践等方面积极充实自己。例如参加教研活动、订阅刊物,还可以多走出去,到自然、生活、社会中去实践体验和收集素材。地理教师结合高中生的书本知识,立足鄉土的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设计好研学课程,实施时不断地修改课程形式和内容,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于校外活动的复杂性,仅靠地理教师难以单独完成任务。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形容地理课程为“联系各科之枢纽”。因此,在组织开展研学活动中,地理组内教师应进行专业和教学上的互助,还应邀请其他学科老师共同参与。
(二)学生学习方式从理论走向实践
地理课程改革的“做地理”,要求学生从识记、理解走向体验、实践。这就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地理研学旅行恰好为实现这一转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例如实地参观“宋慈御盏”工作坊,了解建盏制作过程,理解制作的艰辛,感受出神入化的拉胚技艺,以及烧制时出现奇幻色彩和斑纹的不可控性。参观“建盏一条街”和“黄美金艺术馆”,提升学生的建盏审美能力和对历代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才干的仰慕。现场听讲座,了解如何选盏、养盏等相关知识,了解建盏的历史文化,让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建盏传统文化。理解建窑炉火重燃的原因。分析建窑建盏产业区位选择的条件,探究建盏产业对建阳发展的影响。学生用心观察,做记录、拍照片、思考,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灵活运用书本所学的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采访考亭“巨峰葡萄”果农,了解葡萄的种植、销售情况,以及政府如何扶持农业技术的运用。分析考亭采取“休闲旅游+特色农业”经营模式的意义。寻找考亭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评价考亭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为考亭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自然和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直观、生动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优势。在研学活动中,探讨的问题应尽量具体化,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到人,开展小组合作,同学间互相学习、理解和接纳。活动结束后趁热打铁,立即进行汇报,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展示。
(三)研学旅行承载青少年发展的多元使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研学旅行是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目标的有效途径。研学活动以开门办学的方式让学生“感悟祖国的壮美河山,感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研学活动有助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道德养成教育、社会教育,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学生为了解决问题,需要在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认真观察、缜密思考、科学判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由于研学目标的多元性,因此评价标准和方法选择也应多样化。
参考文献:
[1]姜严.steam教育理念在研学旅行设计与实施中的应用初探[J].地理教学,2019(18):49-51.
[2]程锋,高光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户外考察设计和实施探究[J].地理教学,2018(14):49-52.
[3]曾敏.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设计策略[J].地理教学,2019(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