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效应探析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先后出台政策举措支持沿海地区经济优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区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关键词:改革开放;区域经济;政策举措;实践效应
中图分类号:F1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3.006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3-35-08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起点,我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40年来,我国在统筹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先后出台政策举措支持沿海地区经济优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和拓展。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开放型经济逐步形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一、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与实践效应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提出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1979年起,我国以东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为战略重点,从财政、税收、信贷和投资等方面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全国各地的人才和劳动力也纷纷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和聚集。东部沿海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闯出了一条新路,也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一)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时代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地区通常分为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沿海地区一般指拥有海岸线的12个省、市,其他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都统一为内陆地区。建国初期,我国现代工业70%以上集中在面积不到全国12%的东部沿海地带,相对内陆地区来讲,沿海地区发展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20世纪50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半月形包围圈”的封锁。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原定的加强沿海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被打乱。出于对国防安全的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建设战略后方成为必然。“一五”时期,国家建设重点放在以东北为主的地区;“二五”时期,国家要求各大协作区和各省市区都建立起各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三五”和“四五”时期,重点是内地的“大三线”建设。由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基础较差,交通条件落后,区位无明显优势,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这些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79年1月,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为东西方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与历史基础不同,长期以来地區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区同步发展同时富裕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只有选择经济基础和区位条件较好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
(二)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举措
1.设立沿海经济特区。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成为我国第五个经济特区。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3月和1988年8月,国务院先后批复同意营口市、威海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某些权限。
3.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区。1985年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2008年和2009年国家先后批复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横琴、海西经济区等5个沿海经济区。
4.设立沿海开发开放新区。1990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2005年10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2006年5月,国务院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出台了《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
5.设立沿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3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5年4月,国务院批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5月,国务院批准广东、天津、福建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
(三)东部沿海地区经济优先发展的实践效应
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是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后30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寻求一条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地区发展差距较大的国家的超常规发展道路。40年来,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效。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了“试验田”作用,在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而富有成效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二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了窗口作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提升了地区经济国际化水平,推动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三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创新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人才集聚、研发机构集中布局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涌现出了许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模式,然后逐步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并引领市场,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升级。四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现代化,崛起了一批具有非常强竞争力的城市群,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举措与实践效应
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的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成为世纪之交我国必须逐步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71.4%。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1992年1月至2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分别由1978年的153.6元和212.9元扩大到4270元和5490.9元(当年价)。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西部地区资源的有限供给难以满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西部地区自身经济发展的需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人均收入较低,消费市场容量有限,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西部地区的人才、劳动力以及资金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和高回报产业,进一步削弱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能力,同时也使东部沿海地区社会基础设施承受了巨大压力。世纪之交,在我国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时候,西部地区如何加快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举措
1999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西安主持召开西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特别是要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1月,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展开。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把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作为一项战略任务。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再次进行了具体部署。
2004年3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2006年12月,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2007年6月,国务院批准成渝地区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2016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设立了7个自贸试验区,代表着自贸试验区建设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拓展。
(三)西部大开发的实践效应
自从1999年提出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西部大开发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是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推进。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兰渝铁路、渝贵高铁、西成高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二是脱贫攻坚成效明显。重点抓老好少边穷地区的脱贫致富,油路到县、送电到乡、广播电视到村基本实现,农村饮水、农村能源、生态移民等工程积极推进,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西南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西部地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以巩固。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退牧还草等许多项目已经开始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四是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宽。西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拓宽了东西合作和对外开放领域。五是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成都、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富有成效,国家能源、资源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以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大物流为代表的新产业和新业态蓬勃发展。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举措与实践效应
东北老工业基地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與振兴涉及国家全局,是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的时代背景
东北地区能源丰富,煤炭、石油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东北原油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二,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汽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造船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长期被称为我国“工业巨人”的东北工业基地,1990年工业总产值仅比上年增长0.6%,远远低于全国7%的平均增长水平。东北工业发展陷入严重的困境。由于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趋显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竞争力下降,就业矛盾突出,资源性城市主导产业衰退,经济发展步伐缓慢,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省GDP是广东的2倍,到21世纪初广东是辽宁的2倍;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6省市的平均值相当,到21世纪初为其46.2%,人均GDP仅是上海的四分之一。世纪之交,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经济总量下降、结构调整任务艰巨、深化国企改革战略重组困难重重、装备制造业持续发展面临考验、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缺少政策保障、就业民生和社会保障压力大等诸多风险。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是涉及国家全局,是改革开放和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举措
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首次将东北振兴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指导思想、方针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从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等9个方面提出了28条具体措施。
(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实践效应
自从2002年提出并开始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东北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一是经济发展迅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东北三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新的重要支柱产业。二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东北三省全面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得到发展,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四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步伐加快。接续替代产业日渐发展壮大,森林生态旅游业加快发展。五是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就业再就业成果得到巩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举措与实践效应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交通网络发达、生产要素密集、人力和科教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基础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与其他经济板块相比,中部地区相对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明显偏低。
(一)中部地区崛起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省在内的区域。中部地区是我国的人口大区、经济腹地和重要市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中部地区有肥沃的土地资源,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在能源原材料方面,山西、豫西、湖北、安徽等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装备制造方面,有武汉、长沙、株洲、郑州、太原、合肥、南昌等重工业城市。本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下降,与其他经济板块相比,中部地区的相对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都明显偏低。
本世纪初,制约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县乡村债务负担沉重,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存在大量病险隐患,农村贫困人口比例大。工业发展制约因素较多,产业结构畸轻畸重,超重型、原料型、初级型是中部一些省份工业结构的主要特征;制造业、能源、原材料等重工业和初加工产品比重大,缺乏带动力强、产业链延伸度大的高加工度、高技术含量产品与最终消费品;工业增长主要依赖生产要素高投入和资源高消耗,工业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一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不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二)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举措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构想,并指出“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方面”。2006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原则以及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2007年12月,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2012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稳步提升“三基地、一枢纽”地位,增强发展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全方位扩大开放,加快形成互利共赢开放新格局;加强政策支持等8个方面提出了36条措施意见。2016年12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促进中部地區崛起规划(2016—2025年)》。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实践效应
自从2004年提出并开始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一是中部地区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二是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三是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相对差距有所缩小。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长江、黄河、淮河和洞庭湖、鄱阳湖等大江大河治理取得积极进展,生态补偿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五是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合作交流不断深入。
五、“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的政策举措与实践效应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变化,世界各国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强互联互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格局,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共同探索新的增长动力来源。共建“一带一路”倡仪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发展新征程,推动了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的时代背景
古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从运输方式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正在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和科技进步与创新激发出强大的生产潜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生活效率,各国之间的利益纽带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面对困难和挑战,唯有加强合作才是根本出路。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需要多方面增长动力来源。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经济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世界第一商品出品国和世界第二商品进口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愿意将自身发展形成的经验和基础,与各国的发展意愿和比较优势结合起来,以共建“一带一路”作为重要契机和合作平台,促进各国加强经济政策协调,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双多边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合作架构。
(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的政策举措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设想。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2014年12月,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在北京注册成立并正式运行。2015年3月,中国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对外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生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2016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
2016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3月,《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正式公布。2017年5月,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5月,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外交部四部委联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2017年5月,中国财政部与阿根廷等26国财政部共同核准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201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2018年8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三)“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发展的实践效应
自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仪五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初步形成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一是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我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二是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1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发表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乌法宣言》,其表示支持中国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2016年11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协商一致通过决议,欢迎共建“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亚太经社会、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18年7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范围自亚欧大陆拓展至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南太平洋地区。三是“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都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主要集中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口岸建设等方面。截至2018年6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主要区域。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区域结构得到优化重塑。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发展起来。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2001—2017年,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11.1%和11.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201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3139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赵晋平.努力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N].人民日报,2018-09-2(8).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张宇帆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成就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3,(6).
[6]赵超等.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N].人民日报,2018-8-28(1).
[7]中共国家统计局党组.改革开放铸辉煌,经济建设展新篇[J].求是,2018(17).
[8]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2016至2025年)[Z].2016.
[9]何立峰.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十年来取得显著发展成就[EB/OL].2016-12-09.http://www.scio.gov.cn.
[10]吴秋余.一带一路共筑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8-8-20(17).
责任编辑:杨? ?静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简介]商碧辉(1968—),男,四川青神人,硕士,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