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与预防
吴国忠
淮阳县现有耕地150万亩,是河南省重要粮食功能核心区,以玉米-小麦两熟轮作为主,常年种植小麦、玉米200万亩左右。近年来,小麦茎基腐病发生呈现加重发生趋势,据2019年小麦病害评估调查;由小麦茎基腐病引起的枯白穗较为普遍,尤其南部有机质含量低的沙质壤土麦田发病较重,严重地块白穗率达10%以上,已影响小麦生产安全,应引起高度重视。
1、小麦茎基腐病发生
小麦茎基腐病是假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刀菌、黄色镰刀菌和燕麦镰刀菌等多种病菌复合侵染的病害。苗期即可感染,?病菌通过芽鞘侵入地中茎,向上扩展到分蘖节;返青拔节后,在茎基节间形成茶褐色或黑色病斑,主要危害小麦茎基部一节、二节叶鞘及茎;灌浆期造成茎基部分蘖节处枯死,阻断叶片和根部的营养交换,上部茎叶和穗得不到水分养分而死亡,温度上升后高温失水出现枯白穗,造成籽粒秕瘦甚至无籽。田间湿度大时,枯死茎中后期显现红色或白色霉层,手摸有软腐感,拨除时极易从基部折断。
2、小麦茎基腐病趋势加重发生原因
①现存耕作制度和方式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趋势加重。
我区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制度,一是随着秸秆连年还田及还田量增加,有利于菌源在土壤中累积;二是旋耕方式的推广,翻田耕地作业减少,耕层变浅,表层土壤紧实板结,以上原因造成病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②存在水肥管理不科学现象造成小麦茎基腐病呈趋势加重发生。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提高,化肥施用量增加,个别地块呈现土壤盐碛化趋势;农民偏施氮肥,磷钾肥不足,忽视中微量元素肥料投入,土壤养分比例失调;有机肥施用量减少,造成土壤生态系统恶化,以上因素造成土传病害的加重发生。
③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对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天气现象交替出现,极端天气增多,冬暖干旱、早春倒春寒频繁发生,农民应对不力。不浇越冬水,不防倒春寒,小麦长势弱,抗病能力差,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
④小麦茎基腐病为近年新发病害,农民对此病缺乏认识,防治缺失。
小麦茎基腐病从播种出苗到收获均可发病,且与小麦纹枯病和根腐病的早期症状相似,农民只知道防治纹枯病、赤霉病、全蝕病、白粉病、锈病等病害,而对小麦茎基腐病缺乏认识,其危害未引起足够重视,防治技术缺失。
⑤缺乏抗病品种。
据资料,目前黄淮流域推广的小麦品种多数属于感或高感小麦茎基腐病,也加重小麦茎基腐病的流行。
3、小麦茎基腐病的预防
针对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特点,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策略。
①改进轮作模式。
我区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连作是主要种植模式,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发生,需加以改进。可实行轮作倒茬,即培肥地力,又避免连作障碍,减轻病害。建议推广小麦-大豆、小麦-花生轮作模式、小麦-辣椒间套模式等;南部沙质土壤小麦茎基腐病重发区,建议种植推广花生-大蒜、花生-蔬菜等轮作模式,减轻病害发生,增加效益。
②改进耕作方式。
土壤深耕是预防土传病害有效农业措施。建议在土地流转、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深耕。深耕加深耕层,熟化土壤,破除板结,有利小麦根系下扎,形成壮苗;深耕可将病菌翻入地下一定深度,减少表层土壤菌源累积。可有效减轻小麦茎基腐病发生。
③科学运筹水肥。
科学施肥,浇越冬水,推广健身栽培是减少小麦田间发病的有效措施。一是实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增施有机肥,包括生物肥,减量施用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有益菌,培肥土壤,减轻土壤盐碛化。二是重点推广配方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改变重施氮肥,忽视中微肥的习惯,做到土壤缺啥补啥,缺多少补多少,提高肥料利用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发展喷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改浇保命水为丰产水,以水调肥,改善农田生态,应对冬季干旱、倒春寒等不良气候。
④实现秸秆科学还田。
秸秆直接还田,培肥地力,但将病菌带入土壤,增加小麦感病风险。在环保攻坚、秸秆禁烧的状况下,需要寻求小麦、玉米秸杆综合利用途径,减少秸秆直接还田数量,减少土壤菌源累积,一定程度上减轻小麦病害发生。一是发展畜牧业,回收部分秸秆,实行过腹还田;二是发展食用菌,实现菌渣还田;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实行沼渣还田;四是秸秆制碳,实行生物碳还田等。
⑤普及小麦茎基腐防治技术,进行化学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可感染,有二个发病高峰,分别在2月-3月上旬和4月中旬至5月中旬。种子包衣和拌种是小麦茎基病防治的有效措施。选用先正达小麦种衣剂酷拉斯百公斤种子用300-400ml包衣,也可在小麦播种前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多菌灵等药拌种;小麦返青-拔节期喷淋药剂防治是关键环节,小麦生长后期明显出现发病症状时喷雾防治,效果不佳。返青-拔节期选用甲霜恶霉灵、嘧菌酯或己唑醇等药剂顺垄喷雾防治,兼治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等。可结合用药喷施芸苔素、钙、锌等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
(作者单位:466700河南省淮阳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