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的现状与出路
张琴 梁淑平
[提 要]以江西省新余市X村为个案,从X村老年人概况、生活状况、养老形式三方面分析该村的养老现状及养老问题,提出完善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的策略,为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的养老提供建议。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出路
[作者简介]张 琴(1988—),女,三亚学院助教,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为老年社工、社工督导;梁淑平(1987—),男,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讲师,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海南三亚 572022)
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武汉大学班涛认为,当前农村养老研究从“养儿防老”观念、子代养老意愿与老年人生存状况等层面得出了家庭养老弱化的总体认识,但是忽略了空间区域变量对农村养老形塑的非均衡格局[1]。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经济欠发达的山区农村养老问题严重,解决好山区农村养老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
一、江西省新余市X村概况
X村属于新余市良山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新余和吉安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四面环山,是一个以水稻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型村庄。该村总户数为51户,人口数为163人。耕地面积为327.02亩,人均2亩,山地面积178.6亩,由于林权体制改革,山地都由村民承包并种上杉木。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江西省新余市X村的养老现状
(一)X村老年人的概况
村庄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10户,共17人,占总人数的10.43%,65岁以上的老年人13人,占总人数的7.96%,村庄60岁以上老年人的男女比例7:10,老人与子女同住率低。村里有8户老年人独居(包括丧偶老人),占总人数的80%,有3位老年人丧偶,且均为女性。在老年人中,男性大多参加劳动,以赚取一定生活费,而女性以家庭劳动为主,种菜、做家务等。老年人的生活费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种田或做副业;二是子女给予;三是政府资助资金。
(二)老年人的生活状况
1.物质供养方面
物质生活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供养和食物供养,物质供养主要是针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2]。笔者在访谈中发现,老年人只要有一定的劳动能力,都会从事农业生产或搞副业,以维持日常的家庭开支,只有当老人生大病或是没有劳动能力,才需要子女给予生活照顾。虽然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都会通过从事农业或副业进行自养,但X村是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基本都是体力活,简单的手工生产工具是主要的生产资料,现代化的生产水平低,农业劳动的生产率也低下,往往付出多,产出少。访谈时,当问到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坚持劳动,有些老人解释说“自己能干活要子女供养,村里人会说笑话啊!”“子女赚钱不容易,自己能干就干”等。
2.生活照料情况
生活照料主要体现在一些无行动能力的丧偶独居老人。有行动能力的老年人自理能力好,不会麻烦儿女,他们认为生活自理能给子女减轻压力。有配偶的老年人,虽然独居,但是两个老人之间可以相互照顾,遇到突发事件时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对于行动不便的丧偶老年人来说,日常的生活照料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下个案可以看出差异。
个案一: 梁A,男,70岁,有5个儿子,2个女儿,2个儿子住在农村,3个儿子住在镇上,分别从事摩托车和汽车的维修工作,日子过的还可以。老人的身体比较硬朗,还有2亩耕地,农忙的时候子女也会回家帮老人干农活,儿女都比较孝顺。梁爷爷的老伴有一次在洗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滑倒,掉进了洗衣服的池塘中,幸好梁爷爷在家,听到老伴的喊叫声跑过去救起老伴。这次很幸运,有梁爷爷在,不然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个案二:梁B,女,89岁,有3个儿子,2个女儿,2个儿子住在城镇,一个儿子住在農村。老伴已经去世,现在一个人生活,由于家庭矛盾,老人与农村的儿子关系不是很好。老人的身体状况一直还可以,没什么大病,但是岁月不饶人,身体还是大不如以前。老人说有一次晕倒在家门口,被路人发现扶起来。老人的生活没有子女照顾,存在安全隐患。
从以上个案可以看出,生活照料对于老年人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对那些独居丧偶老人,关系到老人的生命安全,从X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状况的调查来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情况不是很理想。
3.老人的劳动负担
在农村,如果身体条件允许,老年人通常会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其中家务劳动是维持日常生活的需求,农业生产劳动是老年人获取基本生存资料的途径。从上表可以看出,X村60%的老年人有耕地。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寻找更好的非农业就业机会。X村50%的老年人子女住在镇上,加大了这部分老年人的劳动负担。
4.精神生活和照料
与物质生活相比,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具有一定程度的依他性。在农村,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满足物质上的养老需求。但是精神方面的需求普遍强烈,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文化活动匮乏,老年人的闲暇生活以看电视散步等活动为主,精神生活十分单调。在我国家庭养老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这就决定了老年人的情感需要主要通过家庭来满足,子女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精神赡养义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家庭的精神赡养功能面临着挑战。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子女回家探望老人的频率低,很难满足老年精神生活的需求。
(三)X村老年人的养老形式
X村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村庄。由于是传统型的农村,X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在这种情况下,X村的老年人主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以下介绍X村老年人几种主要的养老形式。
1.自给自足型
X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老年人比例为60%,其余40%是没有劳动能力的独居老人,由于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劳动。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所耕种的耕地能满足其口粮需求,部分的低龄老年人除满足口粮外还有剩余。村庄大部分老年人农闲时候会搞一些副业(养牛、烧木炭、帮人种树等),一年的收入有2000—3000元,可以满足他们平时看病、日常开支等花销。一定的收入使老年人对生活满意。
2.以劳助养
以劳助养主要体现在中龄老年人身上,这些老年人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又不能完全独立地完成传统农耕、打谷等农业劳动。所以在农忙时住在城镇的子女会回家帮助老人干活,生活在农村的子女也会抽空帮助老人。这种赡养方式使老人在经济上有一定自主权。
3.子女供养型
子女供养型主要是那些高龄患病老年人。由于高龄老年人大多丧失劳动能力,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在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庄,高龄老年人就需要借助外力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子女的供养也就成为老人获取资源的首选。对于那些患病的老年人来说,不管是物质、生活照料还是精神慰藉,都需要子女的帮助,子女的供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4.政府供养型
政府供养在当今社会体现在农村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政府发挥对弱势群体的支柱作用,对有需要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支持,保障他们的生存权利。
三、解决经济欠发达山区农村养老的对策
(一)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建立广泛覆盖的农村养老机构
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中国的国情和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养老将较长时期内保持,继续担当着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单一的一种养老方式不可能承担起农村养老的重任,必须是多种手段和措施的集合。中国未来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将使养老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新型的家庭养老为主,同时辅之以社会养老等其他的养老保障方式的综合模式才是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
在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村民外出务工多,加剧了农村逐渐空心化的发展。使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外出务工者限于技术、文化水平等原因,其收入水平、吃饭、住宿等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较低,客观上造成了外出务工者很难将老家父母接到身邊照顾。农村老人不愿住进离家较远的敬老院、养老院。因此,建立和发展现代农村养老模式对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加速,其养老规模和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农村地区,现有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根本不能满足现实要求。同时,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因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不愿去机构养老。因此,要改变农村老年人的思想观念,促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这是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一个的探索[3]。
(三)农村养老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在社会工作迅猛发展的今天,农村社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村老年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服务对象,其养老问题就成为社会工作关注的重点。应针对农村出现的不赡养、无人赡养、赡养过程发生矛盾等现象开展社会工作。在个案工作方面,对个人层面的问题采取单独工作方法,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对于不赡养或赡养过程中出现矛盾,应该从老年人和子女两方面了解赡养过程中出现矛盾的原因,努力解决老年人赡养过程中的问题[4]。对于那些没人赡养的老年人,应发挥社会工作者作为联系人的角色,帮助老年人联系资源,如申请进入敬老院、发挥邻里互助、申请低保等解决养老问题。在社区工作方面,社会工作者应加强敬老爱老传统思想的教育,形成一种尊敬老人、赡养老人的和谐局面。
[参考文献]
[1]班涛.农村养老的区域差异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7,(9).
[2]姜小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探析[J].今日南国,2008,(8).
[3]赵文芳.我国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7,(6).
[4]赵强社.农村养老:困境分析、模式选择与策略构想[J].农业经济问题,2016,(10).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