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三河坝战斗
【摘 要】 三河坝战斗是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后进行的一场重要战斗,朱德是最高指挥者。朱德在三河坝战斗中表现出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处变不惊、遇事冷静,善于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智慧;具有很强的革命坚定性;敢于担当的精神,使原先不是他直接领导的部队,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领导,跟随他转战湘南、粤北,举行湘南起义,之后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实现伟大的会师,汇成红色革命洪流,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关键词】 朱德;三河坝;战斗;南昌起义;茂芝会议
【中图分类号】D231;K2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7)09-0013-05
三河坝战斗是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后进行的一场重要战斗,朱德是这场战斗的最高指挥者。这场战斗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三河坝战斗,朱德走向人民军队领导岗位的起点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在党直接掌握和影响下的军队2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全歼守敌3000余人,占领南昌城。
八一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军即在8月3日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开始撤离南昌,南下广东。9月5日,起义军进入福建长汀后,前敌委员会讨论夺取广东东江的计划,会上有两种意见:周恩来、叶挺“主张以主力军由三河坝经松口取梅县,再经兴宁、五华取惠州,以小部分军力(至多两个团)趋潮汕”;贺龙、刘伯承和苏联军事顾问“主张以主力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于三河坝监视梅县之敌,再经揭阳出兴宁、五华取惠州。”①由于多数人赞同第二种意见,会议通过了这个意见。
9月19日,起义军占领了广东大埔县三河坝,按照前敌委员会长汀会议的决定,兵分两路: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第二十军和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从大埔乘船,经韩江而下,直奔潮汕;朱德率领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和第九军教育团共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准备抗击从梅县向起义军进攻之敌。
为了说明朱德与三河坝战斗的历史作用,有必要对此前朱德的军事生涯和参加革命的经历进行简要的考察。
朱德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少有的军事人才之一。1909年春,他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11年8月毕业后,进入蔡锷部先后任副目(副班长)、司务长。10月30日,朱德参加辛亥革命云南起义,临时担任连长职务。云南起义胜利后,因他的资历浅,由连长改为排长,旋又升为连长。1913年夏天,升任营长,驻防滇南边疆的临安(今建水)、蒙自、开远、个旧一带。这一带是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多高山,地形复杂,土匪很多,袭扰百姓。朱德采取有时化整为零、有时化零为整、声东击西、忽南忽北、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术,成功地剿灭了当地的土匪。由于朱德在边境深山密林中剿匪屡建奇功,先后被提升为团副、团长。
1916年元旦,朱德率部参加护国战争,进入川南。护国军在进攻泸州时,受到严重挫折,北洋军偷渡长江,大举向纳溪推进。双方在纳溪城东的棉花坡展开激烈争夺。由于形势危急,蔡锷命令朱德所在的第三团火速增援。战斗中,北洋军凭借有利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拼死抵抗。朱德采用“侧攻”战术,以一个营从正面用猛烈的炮火牵制敌人,而将大部分兵力迂回到敌人侧面进行攻击。北洋军遭到出其不意的打击,损失惨重。朱德率部在棉花坡坚持了16天,给北洋军沉重打击。他在战斗中始终坚持在第一线,表现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杰出的指挥才能。
1917年7月中旬,护法战争开始,朱德任靖国军第二军第十三旅旅长。3月间,朱德奉命驻防泸州,兼任泸州城防司令。五四运动爆发后,朱德积极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并开始接触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书刊,从这些书刊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潮,大大开阔了眼界。不久,他结识了从京师大学堂预科毕业、担任过《民国日报》主笔的孙炳文。两人共同探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2年他调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厅长。同年3月,唐继尧重掌云南军政大权后,通缉朱德。朱德离开云南后,经过辗转,与好友孙炳文于8月到达上海,找到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其提出入党要求。然而,陈独秀以朱德是旧军队的高级将领为由,没有答应朱德的入党要求。朱德遂于9月初赴德国留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11月,经中共旅欧组织负责人张申府、周恩来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
1925年月6月18日,由于朱德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被柏林警察当局逮捕。在德国各界人士的声援下,特别是德国共产党人、国会议员、德国红色救济会负责人皮克的奔走下,朱德与其他被捕人员由中共留德组织请律师辩护获释。事后,德国政府吊销了朱德的护照,准备将朱德驱逐出境。不久,朱德前往苏联的申请得到了批准。
7月上旬,朱德到达苏联。同月9日,根据中共旅莫支部的安排,进入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他在这里系统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军事学及中国和世界经济地理等,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同年10月,朱德进入在莫斯科郊外莫洛霍夫卡村举办的秘密军事训练班,任学员队长。朱德在此学习了六七个月。由于他在国内有指挥作战的经历和经验,苏联教官讲课时,负责军事教程解释等工作。他經常给中国学员讲解如何利用地形、地物,如何使用武器,如何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如何侦察,如何袭击敌人,如何攻占警察局等内容。同时,他还注意研究苏联内战时期的游击战术,并写过一篇关于武装暴动的文章,认为搞武装暴动不能依靠国民党,因为国民党靠不住。当苏联教官提出回国后怎样打仗这一问题时,他回答说:“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①
1926年7月,由于国内大革命迅猛发展的需要,朱德从苏联回国,被陈独秀派到川军杨森部工作。8月下旬,陈毅也被中共北方区委执行委员会总负责人李大钊派遣到四川做兵运工作。朱德与陈毅会面后,一起做杨森的工作。此后,两人还参与了泸州、顺庆起义的筹划。
1927年2月,朱德脱离杨森第二十军返回武汉,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利用自己同国民革命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及其所属第三军军长王均、第九军军长金汉鼎等滇军的关系,到江西南昌工作,被朱培德任命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即南昌军官教育团)团长。4月上旬,朱培德又任命朱德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朱培德也日渐反共,朱德被“礼送”出境到武汉。汪精卫七一五政变后,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决定利用所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部队举行南昌起义,朱德又于7月21日返回南昌,进行起义前的准备工作。他对南昌驻军情况进行了详细了解,精心绘制了南昌市区地图。周恩来于7月27日到达南昌后,朱德立即向周恩来汇报了南昌城内国民党军的驻扎情况,并画了一张详细的驻军布防图。周恩来称赞朱德为南昌起义立了大功。
南昌起义后,朱德被任命第九军副军长。由于第九军军长韦杵未到职,朱德不久改任第九军军长,还被任命为南下先遣司令。第九军没有什么兵,是个空架子,只有原军官教育团三个连和吸收的一部分铁路工人及青年学生所组织的第九军教育团。在三河坝战斗之前,朱德在瑞金、会昌战斗指挥过作为左纵队的第二十军第三师,但只是作为战斗的某一部指挥者,而不是整个战斗的指挥者。
从上述朱德的军事生涯和参加革命的经历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受过旧的系统的军事教育,掌握军事理论和各方面的军事知识。同时,又受过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先进军事教育,较为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无产阶级军队——苏联红军作战积累的战术、军事知识和军队建设经验。
其二,从副班长起步,历经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旅长,从基层一步一个台阶走到高级将领位置,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尤其在云南边疆剿匪中,积累了游击战争的经验。具有丰富全面的实际作战历练,这在中国共产党中是为数不多的。
其三,放弃高官厚禄,追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在德国和苏联较为全面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经受过革命斗争的考验,具有革命的坚定性和斗争的灵活性,有高超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
这些特点说明,到三河坝战斗之前,朱德已经储备了丰富的军事、政治知识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军事指挥能力,已达很高层次,只待一个平台。留守三河坝,恰好给朱德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聂荣臻认为不应在三河坝分兵,他在回忆中说:“为守三河坝而留下我们最强的主力师是完全不应该的。”①陈毅也认为,三河坝分兵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他在回忆中说:“这个三河坝分兵是个悲惨的决定。因叶挺十一军是全军的主力,把叶挺的部队拆散,也就等于把力量拆散了。”②三河坝分兵,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但留下朱德指挥第二十五师在三河坝阻击敌人,历史证明是个正确的抉择。因为有了朱德,也就有了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未来发展,也就有了他在人民军队中的领导地位。
二、朱德在三河坝战斗中的正确决策
留在三河坝归朱德指挥的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下辖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第二十五师是以北伐战争中著名的叶挺独立团为基础扩编而来的。尤其是第七十三团,其前身就是叶挺独立团,南昌起义前就一直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第七十五团是从叶挺独立团抽调骨干组建起来的。周恩来为这支队伍的组建、成长付出了极大心血,聂荣臻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南昌起义前,第二十五师驻在九江地区的马回岭。聂荣臻、周士第带领第七十三团、第七十五团起义,前往南昌。在南昌,起义军总指挥部决定重新组建第二十五师,以周士第为师长,李硕勋为党代表,原第七十三团仍编为第七十三团,原第七十五团三个营编为第七十五团,将由七八百青年组织起来的一支队伍拨给第二十五师,抽调一部分党员作骨干,与原第七十四团重机枪连合编为第七十四团。这样,第二十五师下辖三个团,成为一个建制完整的师,是起义军战斗力强的主力之一。
第二十五师虽是南昌起义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但在三河坝将迎击数倍于己的敌人,必须采取正确的战术,才能既保存自己又能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而正是有了朱德的正确指挥,第二十五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笔者认为,朱德在三河坝战斗中作出的正确决策有以下四点:
第一,决定将部队转移到三河坝对岸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带布防。三河坝位于梅江、汀江、韩江的汇合口,起义军驻在三河坝,如果发生战斗,地形不利,将面临背水作战的境地。10月1日,朱德带领第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等,到实地查看了地形,认为部队若在三河坝布防,将犯兵家之大忌。于是,朱德决定把部队转移到三河坝对岸的东文部、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一带布防,将指挥所设在龙虎坑东边高地。朱德还要求部队连夜构筑阵地。他向大家仔细讲解如何构筑工事,如何防守阵地。朱德这个决策,使起义军处在易守难攻的地形,对于有效阻击敌人的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进行战前政治动员。阵地构筑好之后,朱德于第二天午后在河滩竹林旁边进行了全体官兵政治动员。时任第七十五团团部参谋的廖运周回忆说:“朱德同志动员我们:要坚守三河坝,牵制敌人兵力,为向海陆丰进军的我军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我军绝大部分都是农民出身,革命的军队必须与农民结合,才能取得革命胜利。他号召我们要发扬会昌歼敌的精神,保持铁军的荣誉,战胜来犯敌人。”①朱德的讲话,使广大指战员明白了坚守三河壩的目的,激发了他们英勇作战,战胜敌人,为主力创造条件的信心和勇气。战前进行政治动员,此后也成为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
第三,采取“半渡而击之”的战法。南昌起义军在东文部、 笔枝尾山、龙虎坑、下村等地布置好阵地后,国民党军钱大钧部三个师十个团约2万多人就向三河坝扑来。敌人是留守三河坝起义军的五倍之多,起义军如何迎敌?朱德指示起义军采取“半渡而击之”②的战法。当敌人用20多条小木船,在夜幕的掩护下开始偷渡时,早在滩头阵地上严阵以待的起义军按照朱德的指示,待敌到河中间时一齐开火,将敌人大部分船只击沉,剩下的几只船狼狈逃回对岸。用这种战法,起义军又在第二天痛击敌人,使敌军没有渡过江来。
第四,及时作出撤出战斗的决策。10月3日拂晓,钱大钧抓住韩江上有浓雾的机会,调集大批船只,在密集的炮火下分多路强渡韩江。一部分强渡成功,抢占了第七十五团防守的滩头阵地。双方打成僵持战。下午3时,另一股敌人强渡韩江后,抢占了梅子岽,对起义军进行两面夹击。形势对起义军非常不利。三河坝分兵时,前敌委员会并没有明确指示朱德率领留守部队坚持多长时间,且由于前敌委员会与朱德信息不通,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地区已经失败。若朱德机械地等待前敌委员会撤退的命令的话,在面临数倍于己的敌人的情况下,第二十五师有可能遭受惨重损失,甚至还有可能被打散。鉴于此种情况,朱德果断作出第二十五师撤出战斗、去潮汕追赶主力的决定。周士第回忆说:“在三河坝战斗进行的时候,我们还不知道潮汕已经失败。我们当时认为守住这个地区对主力军作战有利,因此坚持与兵力超过我们许多倍的敌人作战。激战三天三夜后,东文部、笔枝尾山都被敌人占领,我们已处于绝对优势的敌人三面包围之中,于是就决定退出战斗,拟经百候圩、饶平到潮汕与主力军会合。”③朱德作出的这个决策,是保存第二十五师实力、保存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正确决策。
三、稳定军心,确定南昌起义军余部的进军方向
朱德率领部队抵达广东饶平县城以北的茂芝时,与潮汕地区撤退下来的一部分起义部队约200人相遇,才得知主力部队在潮汕失败的消息。没有了党的上级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没有了主力部队,部队官兵心情沉重,思想混乱。粟裕在回忆中说:“敌人的大军压境,麇集于潮汕和三河坝地区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有五个多师,共约四万人左右,其势汹汹,企图完全消灭我军,扑灭革命火种。从内部来说,我们的部队刚从各方面会合起来,在突然遭到失败的打击之下,不论在组织上和思想上都相当混乱。”①
处境凶险,人心混乱,部队何去何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作为南昌起义军余部的最高领导者,朱德沉着冷静,于10月7日在茂芝全德学校召开会议,讨论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部队不能散,要坚持革命。朱德认为:“起义军主力虽然失败了,但‘八一起义这面旗帜绝对不能丢,武装斗争的道路一定要走下去。”②并表示: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革命队伍带出敌人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一致,一直把革命干到底。③他的鲜明态度,使大家思想混乱的状况得到了遏制。
第二,明确部队下一步的进军方向。朱德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认为湘粤赣边区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是个“三不管”的地带,这一带农民运动开展得早,支援北伐最得力,起义军应以此为立足点。而根据情况看,敌人已从南、西、北三个方面向我逼近,我们要从东北方向穿插出去。朱德还认为,现在敌强我弱,部队孤立无援,弹药又不多了,需要马上行动。
第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安定军心。朱德要求党团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扭转对革命失去信心的思想混乱局面。他强调,要防止一些失败主义者自由离队、拖枪逃跑,甚至叛变投敌的情况发生。
第四,要尽快同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鉴于同前敌委员会失去联系,朱德提出,要尽快找到上级党组织,以便得到上级的指示。
在朱德的主導下,会议作出决定:部队隐蔽北上,穿山西进,直奔湘南。历史已经证明,这是一个保存从组建叶挺独立团起到南昌起义党精心培育的革命军队的火种,争取新的胜利的正确决策。
10月16日,朱德率领从三河坝撤出的部队和从潮汕地区退下来的零散部队共2500余人从饶平出发,开始了经福建奔赴湘南的征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德在三河坝战斗中表现出这几个方面:一是具有超凡的军事指挥才能,不辱使命,胜利完成了前敌委员会交给的任务:二是处变不惊、遇事冷静,善于找到解决问题办法,具有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智慧;三是具有很强的革命坚定性,无论遇到多大困难,坚持救国救民的革命初心不变,并以此感染其他同志,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把部队巩固起来;四是敢于担当的精神。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朱德以宏伟的胆略和气魄,把保存革命火种、坚持武装斗争的领导重任担当起来。正是朱德有这样的表现,原先不是他直接领导的部队,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领导,跟随他转战湘南、粤北,举行湘南起义,之后又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实现伟大的会师,汇成红色革命洪流,开创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王新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巡视员,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