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的在线投票及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杨芙容 张雅茜 史洋
摘 要 通过开发投票及分析系统,使参与投票信息的录入和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投票系统 系统化 规范化 自动化 提高管理效率
投票信息管理工作是一项琐碎、复杂而又十分细致的工作,投票主题信息之庞大,一般不允许出错,如果利用计算机进行這些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各种核算准确无误、快速记录,而且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对有关的各种信息进行统计,同时计算机具有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存储量大、保密性好、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寿命长、成本低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管理的效率,也是管理行业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1系统用途
为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理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开发了一个支持跨平台、严防作弊刷票的,功能齐备的投票系统,系统选用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SQL Server数据库,C#开发语言编写完成。学生可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投票主页面,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成功后,可完成对所授课程的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的网上投票;通过访问查看排名页面,获得各阶段专业课教师和公共课教师投票结果排名情况。
2系统结构
为确保评选结果的公平公正,此次“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评选活动通过学生推荐,网络投票、现场评选等评选三个步骤,最终评选出10名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其中包括讲授公共课教师3名,讲授专业课教师7名。
投票系统能够完成此次活动的第一步(学生推荐)和第二步(网络投票)的相关评选和统计工作,即学生可登录手机或电脑,访问投票系统完成对“最受学生欢迎教师”的评选。系统包括投票首页,用户登录、专业课老师投票、公共课老师投票模块,投票排名五个部分。
学生进行投票部分包含两个对象,即专业课老师和公共课老师,每个对象下面包含3个模块:查看主题模块,进行投票模块,查看投票模块。通过跟踪学生学号来判断该学生是否已经投票,从而避免学生重复刷票。
用户通过登录页面进入全部主题查看页面;选定某一个主题,则进入查看该主题投票数与投票连接的页面;若不进行投票操作,则返回上一界面,否则进入主题明细界面,选定选项后,进行提交;提交成功和失败后,有对应的提交结果显示。
3系统实现
首页:首页对本此“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评选活动的评选规则,活动介绍,投票时间,投票基本步骤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用户登录:在投票首页的学生推荐和网络投票模块下,有公共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两个投票入口。当用户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进入投票界面。相应投票右上角展示了学生登录状态信息,展示的用户名为学生学号,点击蓝色注销按钮可退出登录。
专业课教师投票:系统可完成评选活动中学生推荐阶段和网络投票阶段的投票工作。点击相应阶段的蓝色“专业课教师”按钮即可进去该投票界面。学生投票阶段候选老师的投票信息以表格形式呈现,网络投票阶段候选老师的投票信息以图片形式呈现,勾选相应选项框即可实现投票操作。
在学生推荐阶段,每位学生最多可从近两年的任课教师表格中,推荐3位讲授专业课的教师。点击相应老师前面的勾选框,系统自动提交选项信息,完成投票。当推荐人数超出3位老师时,系统拒绝提交,会弹出错误提示框,以防学生多选。如果想修改投票选项,需要去掉原有投票前的勾选后才能再操作。
在网络投票阶段点击专业课教师按钮,会进入专业课投票页面,系统自动加载推荐阶段评选出的Top45个候选专业课老师的照片信息,每位学生最多可给7位讲授专业课的教师投票。专业课教师投票在网络投票阶段的投票操作与下文,公共课教师投票在网络投票阶段的投票操作类似,具体参照下图12网络投票阶段投票。
公共课教师投票:公共课教师投票细则与专业课教师投票细则类似。区别在于投票的人数上:在学生推荐阶段,学生近两年的公共课任课老师中,最多可为1名公共课教师投票,选出Top15个候选公共课老师参与第二阶段的网络投票。公共课教师投票在学生推荐阶段的投票操作与上文,专业课教师投票在学生推荐阶段的投票操作类似。
在网络投票阶段,学生对学生推荐阶段的Top60(专业课老师45个,公共课老师15个)候选教师进行投票。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候选老师的信息,页面加载Top60候选老师照片,进行网网络投票。此阶段最多可为3名公共课教师投票,选出前6个候选老师参与第三阶段的现场投票。点击候选教师照片下的勾选框,系统自动提交选项信息。
查看排名:用户可以从首页直接点击右下角的“查看详细排名”连接进入查看最终排名页面,该模块对登录用户和未登录用户均开放。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示投票结果,在查看排名模块,用柱状图从高到低标记出专业课教师得票统计和公共课教师得票统计情况。
参考文献
[1] 张佩荣,马晓慧.基SSH的某高校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7.
[2] 田自航.防作弊电子投票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