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捕食螨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

    李戎 葛钊宇 刘星 王鑫 李亚迎 刘怀

    

    

    摘? ?要?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是草莓上的主要害螨之一。2017年,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研究比较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 californicus)和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不同释放密度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60头/株、加州新小绥螨60头/株和30头/株,对二斑叶螨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1.3%、83.9%和81.2%以上。释放智利小植绥螨16头/株2周后,对二斑叶螨防治效果达到70%以上。因此,当温室草莓上的二斑叶螨基数在10头/叶以下时,可以利用这三种捕食螨的4种密度释放来替代化学农药实施防治。

    关键词? ?二斑叶螨;捕食螨;草莓;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63? ? 文献标志码:A? ?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25.004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属蜱螨亚纲(Acari)叶螨科(Tetranychidae)叶螨属(Tetranychus)[1],可为害50余科833种植物,是一种重要的花卉、果园和温室害螨。一般栖息在叶背为害,多数植物受害后,在叶片上呈现暗红色斑块,嫩叶被害后,常引起皱缩,扭曲而变形[2]。草莓是二斑叶螨的主要寄主植物,其压蔓繁殖的方式利于二斑叶螨的传播扩散,加重了二斑叶螨的为害[3]。该螨近两年在重庆九龙坡等地区的温室草莓大棚内普遍发生,给种植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4]。

    目前,施用化学农药是控制二斑叶螨常用的防治方法,然而长期不合理地施用农药导致叶螨对多种药剂产生了抗药性,同时,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问题越来越关注,要求生产者减少农药使用量。因此,采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二斑叶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 californicus)和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作为二斑叶螨常见的商品化天敌,常应用于果园及温室害螨的防治[5-7]。本研究比较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和智利小植绥螨不同释放密度对温室二斑叶螨的防控效果,以期为温室二斑叶螨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草莓:品种为“红颜”,定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石板镇喜爱草莓种植园温室。

    二斑叶螨:喜爱草莓种植园自然发生,寄主植物为草莓。

    巴氏新小绥螨、加州新小绥螨和智利小植绥螨采购于首伯农(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三种捕食螨均为盒装,每盒可见螨态分别为2 500头、2 000头、600头。

    1.2 试验地概况

    喜爱草莓种植园位于重庆市西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早、夏热、秋迟、冬暖、无霜期长及风速小、湿度大、日照少、云雾绵雨多等特点。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置

    2017年3月14日释放三种捕食螨,在释放的当天调查棚内害螨基数,释放时将捕食螨连同麦麸(巴氏新小绥螨或加州新小绥螨)或蛭石(智利小植绥螨)按照释放密度均匀撒在被处理植株的叶片上。每种捕食螨各设置三个释放密度。按照天敌产品推荐释放密度结合草莓上二斑葉螨的初始种群数量,设置巴氏新小绥螨和加州新小绥螨释放密度为60、30、15头/株,智利小植绥螨释放密度为16、8、4头/株。

    由于大棚数量有限,需在一个大棚内完成多个处理,因此,经释放前对大棚内害螨进行虫情调查后,选取基地内害螨发生程度比较一致的3个大棚进行试验,试验期间每个大棚水肥及其他管理措施一致。1号棚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和智利小植绥螨,2号棚释放加州新小绥螨,3号棚设置为对照。三种捕食螨每密度设置1个小区,1号棚设置6个小区,2号和3号棚均设置3个小区,每小区5行16株,共80株。不同处理间留有足够的安全隔离带,位于隔离带区的植株在试验区释放捕食螨的同时使用杀螨剂喷施防控,防止隔离带螨类数量失控影响试验区试验效果。

    1.3.2 调查方法

    采用5点取样法。每小区随机调查5株草莓,每株上中下各取1片叶,在释放的当天调查二斑叶螨及捕食螨虫口基数,以后每隔6~7 d(每周)调查1次,共调查6次。将采集的草莓叶置于密封袋、每片单独放,带回实验室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记录二斑叶螨活螨(成螨、若螨及卵)的发生情况,并计算二斑叶螨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同时,镜检捕食螨的数量,分析捕食螨在草莓叶中的种群动态。

    1.3.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Excel 2010统计,用Origin 8.0作图。

    各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按以下公式计算:

    虫口减退率=(处理前虫口数-处理后虫口数)/处理前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捕食螨与二斑叶螨动态消长规律

    释放后1~6周各处理中三种捕食螨种群消长规律见图1。释放巴氏新小绥螨60头/株和释放智利小植绥螨16头/株,在3月28日两种捕食螨分别达到最高数量1.9和6.5头/叶,而释放加州新小绥螨60头/株,加州新小绥螨在3月22日达到最高数量3.5头/叶。较高密度释放巴氏新小绥螨(60头/株)、加州新小绥螨(60头/株)和智利小植绥螨(16头/株)14 d(3月28日)以后,除开在3月28日至4月4日期间加州新小绥螨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外,三种捕食螨数量总体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这可能与猎物-天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跟随效应有关,释放初期猎物充足(猎物包括释放时麦麸或蛭石—粉螨—捕食螨混合物中的粉螨和草莓园中的二斑叶螨),此时捕食螨种群密度呈现小幅度增长,随着混合物中粉螨的死亡和二斑叶螨猎物种群密度的逐步降低,捕食螨数量也随之下降。

    释放前草莓园二斑叶螨种群基数:巴氏新小绥螨释放小区为10.4、7.8、7.1头/叶(对应小区捕食螨释放密度为60、30、15头/株),加州新小绥螨释放小区为3.6、2.9、1.6头/叶(对应小区捕食螨释放密度为60、30、15头/株),智利小植绥螨释放小区为5.8、4.9、3.7头/叶(对应小区捕食螨释放密度为16、8、4头/株)。释放后各处理中二斑叶螨种群变化规律见图1,释放巴氏新小绥螨60头/株在4月4日二斑叶螨种群最高密度为10.1头/叶,释放加州新小绥螨60头/株在4月4日和4月18日二斑叶螨种群最高密度为1.5头/叶,释放智利小植绥螨16头/株在3月22日二斑叶螨种群最高密度为7.3头/叶。三种捕食螨最高释放密度释放6周以后,二斑叶螨数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30头/株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和加州新小绥螨,在4月11日以前,两种捕食螨和二斑叶螨数量呈负相关,之后两组处理二斑叶螨数量升高。而释放智利小植绥螨8头/株,捕食螨和二斑叶螨数量均显著下降,到第三周(4月4日)以后,两种螨都维持在较低水平,说明智利小植绥螨防治效率高于巴氏新小绥螨和加州新小绥螨。15头/株释放巴氏新小绥螨后,二斑叶螨数量先缓慢增长,3周以后急剧增长;而15头/株释放加州新小绥螨和4头/株释放智利小植绥螨,二斑叶螨数量呈现先下降,后持续升高的趋势。

    2.2 释放不同密度捕食螨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比较

    释放三种捕食螨后,二斑叶螨种群的虫口减退率及防治效果见表1。由表可见,释放巴氏新小绥螨60头/株、加州新小绥螨60头/株、加州新小绥螨30头/株和智利小植绥螨16头/株,均能有效防控二斑叶螨,最高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4.9%、99.2%、97.4%和94.1%。释放巴氏新小绥螨30头/株,在1周后(3月22日)和6周后(4月26日),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分别只有13.4%、13.8%,而在2~5周,防治效果可以达到71.6%以上。释放加州新小绥螨30头/株,防治效果达81.2%以上,可以有效防控二斑葉螨。释放智利小植绥螨8头/株,无法有效防控二斑叶螨。三种捕食螨在较低密度释放时,巴氏新小绥螨(15头/株)和智利小植绥螨(4头/株)防治效果分别在63.3%和45.1%以下,无法有效防控二斑叶螨,而较低密度的加州新小绥螨(15头/株)虽然在释放后前2周(3月22日、3月28日)无法控制害螨发生,但在4月4日以后可以有效防控二斑叶螨。

    综合结果显示,三种捕食螨在高释放密度下及加州新小绥螨30头/株释放密度下能够有效控制二斑叶螨的发生。

    3 讨论

    在二斑叶螨发生较为严重的情况下释放捕食螨增加了释放成本,在实际生产中为取得经济高效的防控效果,不能在田间虫口基数较高时释放捕食螨。本研究在叶螨种群密度较低时进行预防性释放,实时监测释放后6周大棚内二斑叶螨和捕食螨的种群动态,分析捕食螨对二斑叶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释放巴氏新小绥螨60头/株、加州新小绥螨60头/株和30/株对温室二斑叶螨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80%和80%以上,释放智利小植绥螨16头/株14 d以后,对二斑叶螨防治效果也达到70%以上。三种捕食螨均表现出对二斑叶螨种群控制的跟随作用,控制了二斑叶螨种群的快速增长。因此,当温室草莓上的二斑叶螨基数在10头/叶以下时,可以利用这三种捕食螨的上述4种密度释放来替代化学农药防治。此外,试验期间观察到蚜虫4月中期后种群密度急剧上升,造成草莓叶片向背面卷曲皱缩,植株停止生长。室内研究表明三种捕食螨均不能防控该种蚜虫,因此,在利用捕食螨防控叶螨的同时,需警惕蚜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孙军辉,辛杰,韩秀楠,等.4种捕食螨对高海拔冷凉区冬季温室草莓红蜘蛛的防治效果[J].林业科技通讯,2019(5):42-44.

    [2] 陈汉杰,张金勇,周增强,等.郑州地区果园二斑叶螨发生规律的初步调查[J].河南农业科学,1998(10):26-27.

    [3] 金桂华,宋婧祎,王泽华,等.智利小植绥螨与联苯肼酯单独和联合防治草莓二斑叶螨田间防效[J].北方园艺,2017(18):15-20.

    [4] 胡黎华,熊伟,李戎,等.巴氏新小绥螨对温室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初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49):38-39.

    [5] 冉春,李鸿筠,胡军华,等.抗药性捕食螨人工繁育生产与桔园示范应用[J].中国科技成果,2014(21):24.

    [6] 陈莉,李庆,蒋春先,等.加州新小绥螨对猕猴桃卢氏叶螨的捕食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6,32(5):569-574.

    [7] 郝建强,姜晓环,庞博,等.释放智利小植绥螨防治设施栽培草莓上二斑叶螨[J].植物保护,2015,41(4):196-198.

    (责任编辑:丁志祥)

相关文章!
  • 刺参饲料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刘春洋 郭冉摘?要:针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的食性及消化能力、饲料种类及刺参饲料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对刺参饲料中出现的

  • 一例鸡群疑似窒息死亡的报道

    李存剑+谢志宇+谭登红摘要:对一例鸡群疑似窒息死亡的临床病例的发病情况、病理变化进行了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关键词:鸡;临床

  • 运城苹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

    樊亚杰 范芬芬苹果产业是运城地区的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来源,栽培面积大、产量高。但近年来,由于苹果生产经常遭受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