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破万卷”到“如有神”
骆媛媛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学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仔细分析,最关键的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阅读和写作还是两张皮,并没有有机的统一起来。因而,准确把握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促进读写能力的自然转化,使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而实现发展性作文教学观指导下的少教多学理念。
一、尊重学生主体,改变心理定位。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尊重学生主体,就是要确立教学的民主思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时间、讨论时间和自由思考发言的时间,要兼顾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愫,领悟作者的构思,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参与作者的创造,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创造性补充,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语言积淀,积累属于自己的为文材料。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阅读过程中去,真正调动起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就有了评价和表达的冲动,就会有尝试实践写作的欲望,就会在写作中自觉的使用阅读时学到的方法,自然就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通道。当学生主动模仿时,就实现了有效阅读,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学生写散文,不妨让学生读一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让学生感悟优美灵动的文字和丰富细腻的情感;喜欢小小说,可以让学生读《品质》《最后的常青藤叶》,不仅可以让他们体味到小人物命运的艰难,也可以被艺术家之间相互扶持的真挚友谊所感染,也许不经意间也会触动他们的某根情感神经,忽然来一个创作的冲动。作文兴趣的培养不是凭空构建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地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写作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评优活动。通过评优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激励,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增强自己的写作兴趣。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就集阅读者、写作者的角色于一身,做到以读促写,读写妙合。
二、借助文本引路,丰富阅历体验,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本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例文,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加强作文素材积累,使作文内容充实、丰富。教材中除了可以积累精美的语言外,还是储备作文素材的天然仓库,只要梳理得法并且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你的素材库里必定能兵多将广,到需要排兵布阵时必能运用自如,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必能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如学习《小狗包弟》时,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以下材料:在《小狗包弟》中作者写道:“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作者为什么“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难道是因为一条小狗的死亡吗?不是!他不能原谅的是自己的投降行为!为了保全自己,他委曲求全,主动将小狗送上了绝路。独活于世上,即使得到了绝世的荣耀,又怎么能轻松呢?巴金活在深深的自责中,心灵的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必须得用文字这把刀来解剖自己,让世人看到他曾经的“罪恶”与挣扎,于是,我们在《随想录》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用于诠释“悔恨”“坦然面对人生”“解剖自己”等相关观点的作文中。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奠定基础,进一步体会写法。鼓励学生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我改变一贯让学生做摘抄,背好词好句的做法,让学生对喜欢的读物进行批注和熟读,学生可以用铅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这比纯粹的摘抄和背诵收效更大,因为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已经和作品进行了近距离的对话,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进行学习时,我向学生推出研究主题“我爱诗歌”,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特点、分类及写法,课下学生搜集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研究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现代诗的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充满喜爱,开始萌生写诗的冲动,只是不好意思写,不敢写罢了。于是我鼓励学生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只是看他敢不敢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同学们,请你们拿起笔大胆的写一些吧。”结果全班学生激情昂扬,纷纷动笔,写的诗或长或短,我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他们个个声情并茂,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失严谨,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发光体”,语文课堂进发了动力!
三、学会借鉴模仿,贮存有效信息,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
茅盾曾经说过,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是一种直接学习的实践活动。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它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能使学生在模仿中丰富自己,进一步成长、提高、创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老师要常提醒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熟悉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细节,关注身边的现象,并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积累素材,贮存有效信息,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的把握,逐步弄懂文章的命题、取材、构思等方式都是围绕文章主题表达需要去确立的,在阅读中就会有明确的分析指向,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自主自觉地去探求作者命题的用意、取材的目的、构思的作用,去准确把握并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水平。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语言赏析,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认知,思考社会、自然、人生的密切错综的关系以及深邃的哲理,践行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志趣,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使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真正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课程理念,体现重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
总而言之,构建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实现“破万卷”到“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有效途径。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学们也一直有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只要书读多了,写作水平自然就高了。但现实是一些学生读书很多,下笔却未必都有神,写作中根本找不到阅读的影子。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仔细分析,最关键的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操作中,阅读和写作还是两张皮,并没有有机的统一起来。因而,准确把握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促进读写能力的自然转化,使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从而实现发展性作文教学观指导下的少教多学理念。
一、尊重学生主体,改变心理定位。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尊重学生主体,就是要确立教学的民主思想,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叶圣陶先生曾说:“上课,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不是一味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尽量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一个单纯的“播音机”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时间、讨论时间和自由思考发言的时间,要兼顾学生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情感,去感受作者的情愫,领悟作者的构思,品味作者的写作技巧,参与作者的创造,对作品中的空白进行创造性补充,从而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思想,形成自己的语言积淀,积累属于自己的为文材料。让学生真正投入到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阅读过程中去,真正调动起学生主题阅读的兴趣。
学生有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就有了评价和表达的冲动,就会有尝试实践写作的欲望,就会在写作中自觉的使用阅读时学到的方法,自然就打通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通道。当学生主动模仿时,就实现了有效阅读,写作起来就容易多了。教学生写散文,不妨让学生读一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让学生感悟优美灵动的文字和丰富细腻的情感;喜欢小小说,可以让学生读《品质》《最后的常青藤叶》,不仅可以让他们体味到小人物命运的艰难,也可以被艺术家之间相互扶持的真挚友谊所感染,也许不经意间也会触动他们的某根情感神经,忽然来一个创作的冲动。作文兴趣的培养不是凭空构建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出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地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写作效果的反馈信息,教师要经常性地开展评优活动。通过评优活动,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获得激励,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增强自己的写作兴趣。以人为本,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学生就集阅读者、写作者的角色于一身,做到以读促写,读写妙合。
二、借助文本引路,丰富阅历体验,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文本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例文,以文本内容为载体,加强作文素材积累,使作文内容充实、丰富。教材中除了可以积累精美的语言外,还是储备作文素材的天然仓库,只要梳理得法并且持之以恒,假以时日,你的素材库里必定能兵多将广,到需要排兵布阵时必能运用自如,如此写出来的文章必能内容丰富,形象鲜明,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如学习《小狗包弟》时,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以下材料:在《小狗包弟》中作者写道:“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作者为什么“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难道是因为一条小狗的死亡吗?不是!他不能原谅的是自己的投降行为!为了保全自己,他委曲求全,主动将小狗送上了绝路。独活于世上,即使得到了绝世的荣耀,又怎么能轻松呢?巴金活在深深的自责中,心灵的重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必须得用文字这把刀来解剖自己,让世人看到他曾经的“罪恶”与挣扎,于是,我们在《随想录》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巴金。应用角度:上述材料可用于诠释“悔恨”“坦然面对人生”“解剖自己”等相关观点的作文中。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奠定基础,进一步体会写法。鼓励学生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我改变一贯让学生做摘抄,背好词好句的做法,让学生对喜欢的读物进行批注和熟读,学生可以用铅笔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哪怕是只言片语也好。这比纯粹的摘抄和背诵收效更大,因为学生在批注的过程中已经和作品进行了近距离的对话,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进行学习时,我向学生推出研究主题“我爱诗歌”,课上我向学生介绍了诗歌的特点、分类及写法,课下学生搜集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诗歌,并进行分类,师生共同研究古诗与现代诗的异同,现代诗的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对诗歌充满喜爱,开始萌生写诗的冲动,只是不好意思写,不敢写罢了。于是我鼓励学生说:“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诗人,只是看他敢不敢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同学们,请你们拿起笔大胆的写一些吧。”结果全班学生激情昂扬,纷纷动笔,写的诗或长或短,我让他们朗诵自己的诗歌,他们个个声情并茂,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失严谨,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发光体”,语文课堂进发了动力!
三、学会借鉴模仿,贮存有效信息,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
茅盾曾经说过,模仿是写作的第一步,是一种直接学习的实践活动。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它既能降低学习的难度,又能收到明显的效果,能使学生在模仿中丰富自己,进一步成长、提高、创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老师要常提醒学生进入生活角色,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人物、事件,熟悉社会生活,扩大生活领域,捕捉生活细节,关注身边的现象,并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获得写作的源泉,积累素材,贮存有效信息,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的把握,逐步弄懂文章的命题、取材、构思等方式都是围绕文章主题表达需要去确立的,在阅读中就会有明确的分析指向,形成良好的阅读分析习惯,自主自觉地去探求作者命题的用意、取材的目的、构思的作用,去准确把握并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水平。通过写作,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语言赏析,促进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结构认知,思考社会、自然、人生的密切错综的关系以及深邃的哲理,践行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志趣,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使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方面得到更好的融合。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真正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体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语文课程理念,体现重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构筑读写整体,提高读写效益,让学生在写作中提升学生的鉴赏品位。
总而言之,构建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是实现“破万卷”到“如有神”的质的飞跃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