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历史教学特征,情境创设,问题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3-0008-04
新研制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即将颁布。按照教育部的计划,2018年秋季将使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新高中课标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方面都以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为轴心。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可以说是今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如何在教學的实际中落地?怎样进行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的历史教学?这对于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思考,努力践行。对于高等师范院救的历史专业教育,也是改进的契机,包括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培养方式等,都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进行新的修正。这些都无疑会引发很大的变化。
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谈谈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这一问题。
从教育观念上来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有一些新的认识或者说新的教育理念。
一是关于人才观的问题。对于培养人才,过去有很多的提法,按照发展核心素养的这一基本观念来说,其实就是要聚焦在培养能够解决问题的人。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毕业后走向社会,也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我们说一个人能不能干,有没有成就,实际上就是指他是否能够解决问题。所以,从整个教育过程来说,要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这就是要培养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人才。
二是关于课程观的问题。我们的学校长期以来是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而要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发展,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解决新的、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需要综合性的、跨学科的学习,使他们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多方面的技能方法,以及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养成必要的情感、态度、观念等。所以,学校课程的多样化,课程设置具有弹性,跨学科的课程编制等,使传统的课程理念发生转变。
三是关于知识观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说知识越多、越扎实、越系统就越好,但当今社会,知识在不断地更新、拓展,使得在学校所学的既定知识难以应对飞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打好知识的基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如何建构知识、如何运用知识,以及如何拓展知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应该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和拓展。因为只有能够运用和拓展的知识,才不是“死知识”,而是可持续发展的、对终生有意义的知识。
四是教材观的问题。一般来说,教材承载着基础的知识。打一个比方,传统的教材实际上是向学生展示一幅关于世界风景的绘画,然后在教学中让学生去观察、理解这幅画,最后记住画中的风景,考试时也会考这幅画里的一些细节。但是,这种绘画中的风景是凝固的,观察的角度也只是单一的直视,学生对这幅画的识记可能是机械性的,而且过了一段时间可能会遗忘。随着学生的成长,他在以后所看到的世界风景可能不完全是这样的,或者是动态的,风景肯定有四季的变化,如何应对?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去了解、观察、认识这个世界的风景。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材的设计与编写的思路,应是打开让学生了解世界风景的窗口,而且是多样的窗口,使学生自己去探寻真实的大千世界。就历史教材来说,就不能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文本叙述,而应提供多样的渠道和平台,并有资料、问题、探究路径等方面的指引。这样的教材,与传统的教材在体例、结构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些基本观念的转变,能使我们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有新的认识。从这些新观念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
1.自主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应由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指导,但不设限和包揽。这就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真正地体现出来,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地牵引,或者说是由他人完全设计好的。学习的动力、规划、策略、方式等,应该由学生自己逐步学会把握,并能够自主地去完成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就是起一个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得以发展,一定是他自己主动投身学习,亲身参与过程,这样他才可以获得思维的发展、经验的积累,等等。
2.情境性
一个具有高水平核心素养的人,在他的人生道路上能够不断地解决各种各样的真实问题,而不是仅仅能够解决已知的问题。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所谓核心素养,就是面对陌生的、复杂的,甚至是不确定的情境,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养成的情感态度等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因此,就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学生所面对的矛盾、问题等,应是出自真实的情境,促使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进行真实的探究。
3.开放性
以往的学习,从目标到内容都是既定的,都是教师设计好的。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在完全圈定的范围内是难以充分体现出来的。因此,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过程、结果等应具有开放性,甚至可以超越学科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使学生获得丰富多彩的体验。只有开放性的教学,才能够使学生学得更活、更多、更好、更有效。
4.实践性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一定是取决于能否在实际中解决问题。教师将固化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接地气”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运用知识,提升能力,积累和丰富经验,尤其是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这一角度看,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注重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力的发展。
5.生成性
这是指要注重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教师要妥善处理教学的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或产生一些新的问题,这类问题恰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发动机”,继续解决这些新的问题,是深入学习的表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非常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生长力,而这种生长力往往是在教学的生成性中得以提升的。
6.整合性
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索世界与自我的结果。为此,课程内容、教学进程等应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整合。这就是要改变过去对于教材的过度依赖,以及对课时的过度限制。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整合教材和教学过程,重新根据新的情境或新的问题来做一些新的调整,以更適应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尤其是要运用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更需要进行整体性的整合。
以上所述是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应具有的教学特征。那么,就历史教学来说,如何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呢?换言之,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应具有哪些特点呢?下面从历史课堂教学程序的角度进行初步的探讨。
首先应明确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知识的掌握,而是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的。但与以知识为重点的传统教学相比,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更重视以下的教学环节:
1.情境创设
学生要认识历史,需要了解、感受、体验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进而对历史进行探究。以往的教学往往不太注重情境的创设,多是直接将某一知识点提出来,让学生去学习。例如,以往的教材和教师在论述九一八事变时,大多是说:1931年9月18日,驻扎在沈阳附近的日本关东军炮轰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而学生可能会有疑问:日本关东军是怎么回事?他们什么时候跑到沈阳附近去了?如果一个历史事件只是孤立发生的,没有背景,没有情境,那就很容易成为“死知识”。而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这个情境之中,他们才会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应对,这样就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学生产生问题,由此就会展开思维,才会有真正的探讨。如果探究的问题不在情境中,而是剥离出来的,是抽象的,那其实没有探究的意义。所以,教师应设法再现真实的历史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到对实际历史的观察与思考当中。教学中创设的历史情境,可以有多种类型,如还原真实的历史境况、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历史问题(如社会风俗的来源、国际争端的由来等)、学术研究中的不同看法,等等,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探究欲望。
2.问题引领
历史不只是对过去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对过去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学科是一门思考、思辨的学科。而历史的学习,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我们知道,真正对历史的认识,不是取决于记忆现成的历史结论,而是要面对历史学习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对历史的认识。因此,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问题来激活、调动学生的思维。这里所说的问题,是引发思考的问题,是疑难性的问题,也就是有思维意义的问题。只有这样的疑难性问题,才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引领学生投入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中。新课改以来我们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实要真正使学生开展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的学习,取决于问题的质量,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时,有思维度的问题引领是非常重要的。
3.材料研习
当问题提出来之后,就需要确定解决问题的路径。教师直接给出预设的答案,或让学生从中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做虽然容易,但难免趋于简单化、形式化,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的问题。因为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对问题的看法。因此,开展基于史料研习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搜集、整理、辨析史料,运用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也会使用史料,但多是用史料直接来说明历史问题。这样做多少有些降低了史料运用的意义。因为即使教师不使用史料,也能把历史的事情讲得很清楚,又何必舍近求远、弃易求难呢?我们之所以要运用史料,其真正的教学意义是让学生自己对史料进行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的能力、理解的能力、概括的能力、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等,并用有价值的史料作为证据来支撑自己对于历史问题的解释。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从这样的意义上说,这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问题。即使我们从考试的角度来说,当前的历史高考试题,也多是基于史料解析的问题解决。
4.开展论证
材料研习的目的是要解决历史的问题,但材料本身并不能直接回答问题,还需要对材料再进行概括、比较、综合等思维操作,并整合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得出较为全面、客观的结论。因此,对历史问题的解释,不仅要运用史料,分辨各种解说,更要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操作,说明自己的看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过程,要将落点放在以学生自主探讨历史问题的论证活动上,尤其是注重学生的思辨活动,使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进行论述论证的过程中,学生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核心素养方面都可以得到发展。这也是前面所说的核心素养教学特征中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在历史教学中的体现。学生能够建构自己对于历史的解释和认识,而不是仅仅记住教科书上的解释和老师的解释,这是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最为重要的表现。
5.深入拓展
以往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对所学史事达成认识后,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可以结束了。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还应该有一个环节,这就是深入拓展。因为所有历史问题的解决,都不是终极性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新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度学习和探究。因此,将教学过程及结果设为开放性的,促使学生继续进行可持续的学习是必要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所教的史事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认识,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继续探讨,还有哪些教学资源可以拓展运用,等等。也就是说,每节课的结尾,不一定是以句号为终止,而可以是冒号、破折号等,以使学生走向可持续性的学习。前面说过教材可以是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而这样的窗口可以有很多,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去观察,但不要把所有的窗口都关闭,而是留给学生在课下或以后继续观察,使之不断地探寻各个窗口中的世界风景。
以上所述的五点,可以构成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流程,也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基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问题。对于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既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加强学习,更需要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探索,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开拓历史教学的新局面。
(本文整理自作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历史教学》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作者简介】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贞】
相关文章!
  • 谈谈义务教育部编历史教材落实

    关键词义务教育,历史部编教材,立德树人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3-0003-052012年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 外国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关键词 机器进口,欧格纳,历史教科书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7)21-0065-0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教科书有以下

  • 整体思考,论世知人

    关键词 核心素养,整体思考,论世知人,明清思想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21-0060-05思想史的教学因其历史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