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空间布局问题探讨

    张丽萍

    摘要:空间布局问题是分析小城镇的空间形态、规划结构模式、各项主要用地安排以及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与内外交通之间的关系等。本文主要对城镇镇总体空间布局影响因素和布局空间形态模式与规划结构进行了介绍、重点对镇区内居住用地的空间布局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空间布局;规划结构模式;空间形态

    1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就是对城镇内的各类用地进行功能组织。首先,应探讨各类用地的独立特点,然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做到统一安排空间布局,形成有机的整体;最后,空间布局模式要达到近期建设的科学性,远期發展的可持续性。

    城镇总体空间布局受影响的因素较多。第一方面,城镇现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为城镇总体空间布局的规划基础,现状空间布局经历了不同时段的演变过程,受众多因素影响,反映在政治、经济、交通与资源条件等方面。规划需要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针对现状是否合理决定或继承或改变;第二方面,建设条件的优劣分析对城镇总体空间布局规划起到支持的作用,用地的储备等成为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必要条件,是影响总体空间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方面,对外交通对城镇空间布局的干扰;第四方面,资源条件为小城镇发展经济的基础,影响到工业、商业与农业的空间布局;第五方面,城镇在上级体系下总是承担着某种职能性质,这要求了城镇的发展应有某一方向上的侧重;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一些不可预见的社会与经济因素也将成为小城镇总体空间布局上的决定因素。

    2空间形态模式及规划结构

    2.1空间形态模式

    城镇由于发展演变形式的不同,从总体空间布局概括,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的两种模式,由这两种空间布局方式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空间布局形态。

    集中块状模式:集中的空间布局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空间形态模式。第一种为块状模式,这种模式为小城镇空间布局的常见形态模式。尤其在平原地区,小城镇由中心逐渐的向周围自由扩散演变,大多具备用地紧凑、中心单一、生产与生活连片的特点,在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新的中心。

    集中带状模式:第二种为带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受交通条件、山体与沿河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必然的形成了带状的空间布局形态。这种模式具有主要道路交通组织各项生活生产用地的特点,且周边环境效益良好。

    但是受条件限制,大多由一条或两条道路承担生活性与交通性的功能,各个综合组团之间的纵向交通成为规划要重视的主要问题,规划还应着重发挥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形成自身的特色。这种布局模式受自然条件限制,容易产生基础设施配套输配距离过长的缺点,甚至需要两套输配系统的问题。

    集中组团模式:第三种为相对集中组团式,因为地形条件、用地选择或用地功能组织的关系,城镇由自然地势或道路交通划分为几个组团川。

    各组团有独立的功能,通过几条主要道路形成联系,具备紧凑用地的优势,但要注意各项用地的合理服务半径问题,应综合各组团统一从区域角度考虑各职能用地的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在远期发展过程中,注意各组团的适当规模,互为补充,并做有机的联系。

    多点分散模式:分散空间布局方式主要为多点分散式。分散空间布局最大的特点是在一定空间距离上有多个分散的组团。此种模式若针对大城市,则会体现出有机疏散的优势。但针对小城镇因发展建设投入资金相当有限,会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标准,在建设投入上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因此,该模式不适合小城镇布局。

    2.2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是城镇主要功能用地的构成方式及用地功能组织方式,是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的框架。与空间形态不同,主要是体现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之间的内在关系。

    无论那种空间形态模式都应有几个应重要考虑的因素。第一,各主要功能用地与内外交通的结构形式;第二,由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构成的城镇中心、居住与工业的有机关系,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结构问题;第三,村镇建设用地结构比例以量的形式反映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结构关系。

    3居住用地空间布局

    小城镇现状居住用地空间布局多为城镇居民自发开发形成,城镇居住用地空间布局普遍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居住用地总体呈现出多点分散的空间布局形态,即“东一户,西一户”,这种空间布局特点存在很大弊端,现状人均用地极大超标、城镇建筑风貌凌乱落后、基础设施无法配套、规划改造产生困难;第二,在用地选址上,居住建筑与对外交通道路联系的支路呈自发的树枝型分布,少数住户分散于山脚、河边等不受干扰处,部分居住用地空间布局靠近道路交通便利处选址,体现了经济与方便出行的意识;第三,从居住“建筑”单体布局的角度分析,有朝向、间距、层数与组合方式等具体布局问题。尤其是朝向问题,即使在平原地区,也呈现出多种朝向形式,主要受自发建设因素与迷信因素影响。间距、层数上均有不合理的地方,造成了城镇居住用地混乱的形态。针对以上对现状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普遍特点以及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到指导城镇居住用地空间布局时应注意的因素与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的科学模式。

    3.1空间布局优劣分析

    针对现状的第一个特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城镇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缺乏严肃性,城镇居住建筑使用者的生活意识特点与小城镇居住开发的市场投资能力也是一个方面原因。随着小城镇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城镇的居住生活状态将趋向于城市,因此,居住用地的总体空间布局应形成小区与组团的集中用地模式,该模式为城市居住用地空间布局经过多年考验的优化选择,从各个方面体现了现代化居住生活水平。

    3.2选址依据

    针对现状的第二个特点,在无政府调控时期,城镇居民在选择居住用地时通常受“风水迷信”的影响较大,也有部分为城镇居民自然意识的选择用地,个人行为特点突出;随着经济的逐渐深入影响,政府管制以及商业行为促使居住用地逐渐的向交通发达地集中,因此,形成了沿道路呈现树枝状分布的空间布局形态。

    科学的选址依据:首先,从居住用地本身的科学角度出发,选址应考虑到风向、水污染、卫生条件、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次,从总体空间布局上又要体现出与其他功能用地的有机联系;最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土地开发应遵循土地级差与追求综合效益的规律。

    3.3居住建筑空间布局

    现状居住建筑的朝向有若干种形式,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如风水原因对朝向要求、次子午线的迷信依据川、用地面积不够、用地客观规模限制、与道路成角度选择等等。如何选择朝向除了应该依据规范《村镇规划标准》之外,应根据不同地区满足适宜的采光要求,还应满足城镇建筑景观的要求:现状居住建筑于多是1-2层,因此,建筑的间距基本满足日照、防火、卫生等条件。但是,整体空间布局中会出现多个消防通道死点,发生灾害的时候无法控制,因此,村镇居住建筑用地空间布局的间距则应考虑到此因素;村镇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多大于140m2/人这个上限标准,也就是说土地利用效率极低,即通常提到的容积率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现状“前庭后院”式低层数居住建筑占地大、总建筑面积小,应当适当提高城镇居住建筑层数。低层住宅造价造价经济,但是占地大,因此不可取。而对于多层,提高层数又能降低造价,根据实际建设经验,1-2层造价最低,但极大的浪费了土地且城镇建筑景观面貌一般,而3层却比4层造价高,4层又高于4层,3-4层每增加一层则每公顷平均造价降低却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m2,这一趋势到了6层效果就不很明显了。城市居住建筑主要层数为6层,是考虑到了7层需设置电梯、而6层又能最大增加面积(除高层)这一原因。因此,针对城镇自身的特色选择建议层数宜为2-6层,主要层数应为3-4层。

    参考文献

    [1]邵爱云,再谈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几个问题,小城镇建设,2005

    [2]汤铭潭,小城镇规划建设若干对策,建设科技,2004

相关文章!
  • 双目标控制选择Rayleigh阻尼系

    王淮峰 楼梦麟 张如林摘要: 合理选择确定Rayleigh阻尼矩阵比例阻尼系数的振型频率对于准确计算场地地震响应有重要影响。提出以土层表

  • 准双曲线角齿轮加工参数的三维

    王慧文 王恩泽 孙晓娟摘 要:本文提出利用三维坐标测量仪测量准双曲线角齿轮切削加工参数的方法。首先建立准双曲线角齿轮齿面的数学表

  • 步履自锚式全回转桥面吊机

    张亚平黄程摘要:在大型桥梁施工建设中,桥面结构的吊装及吊装设备的选取尤为重要,且西固大桥处于不通航地区,无法采用大型浮吊施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