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即兴音乐治疗运用于残疾儿童表达能力改善的研究

王露洁+王维迦+吴育霖


摘要:运用团体即兴音乐治疗方法针对残疾儿童的表达能力改善情况进行研究。共有12名(n=6,n=6)年龄范围为8~18岁的残疾儿童及青少年按年龄和功能水平分为两组参加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计28次的音乐治疗。从研究人员、机构教师以及家长在每一阶段的评价情况可看出,参与研究的12名残疾儿童和青少年中有11名在表达能力上有了显著改善,有1名(几乎无语言的自闭症青少年)在表达能力上有了一定改善。
关键词:团体即兴音乐治疗;残疾儿童;表达能力
一、研究背景
從20世纪以来国外的研究成果来看,即兴音乐治疗技术在儿童领域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许多成熟的方法,例如鲁道夫一罗宾斯音乐治疗方法、即兴歌唱治疗、即兴音乐演奏治疗等。这些方法在提高儿童的审美、情感、表达等能力上呈现出显著效果,特别对于语言能力水平较低的儿童来说更为显著。根据已发表的研究文献及报告来看,目前中国残疾儿童领域的音乐治疗实践及研究多是运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特别是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进行干预,而干预目的大多以行为控制、情绪管理和认知增强为主,针对如何使用即兴音乐治疗技术来提高儿童表达能力的研究和实践几乎没有。通过数据库查询和“即兴音乐治疗”相关的学术期刊、硕博论文、研究报告及学术专著,目前国内已出版的相关著作仅一本,期刊文献资料仅有数篇,其中所涉及的领域仅有老年抑郁症、自闭症儿童、大学生社交能力建设。即兴音乐治疗技术在我国的实践运用和这种方法的优越性严重不匹配,使多数有需要的人从未有机会从中获益。要让这种方法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临床的研究和案例的分析总结是必不可少的。
即兴音乐治疗方法是音乐治疗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非常自由和灵活,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先天的音乐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对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干预被激发出来。自我实现的潜力可以通过使用即兴演奏音乐获得有效唤醒,而人类本能的创造力也会有助于情绪、生理和认知方面的障碍得到改善。
在残疾儿童领域,对于患有精神发育迟滞、脑瘫、智力障碍的儿童,即兴音乐治疗法是最主要的干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沟通工具。经过悉心设计的音乐治疗活动,可以促进表达能力,产生有效的多重感官刺激,从而改善儿童的智力、记忆力、注意力,并能加强其整体协调能力及驾驭空间能力。从而有目的地帮助儿童树立自信,消退其心理防御机制,培养残疾儿童对音乐的兴趣,矫治刻板与重复行为,提高其自我表达能力,锻炼其人际交往能力。
表达能力主要是指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文字、图形等方式表达一个人的思想、情绪、情感和意图等内心活动的能力。残疾儿童由于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表达的准确度和适宜度会受到影响,甚至有一些孩子没有表达能力。但表达能力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准确表达诉求、寻求帮助、合理表达情绪、与他人交流情感、运用辅助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等能力都在残疾儿童的生活中至关重要。
因此,增加即兴音乐治疗方法在残疾儿童领域的实践,提高音乐治疗师对即兴音乐治疗方法的掌握能力刻不容缓。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参与本次研究的残疾儿童共有15名,其中全程参与两个学期6个阶段干预的有12名,另3名儿童分别因为转学、毕业、参加残奥会赛前训练等原因中途离开音乐治疗小组。所有儿童在接受音乐治疗期间均没有接受其他康复干预服务。参与者主要根据年龄、语言表达功能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分为两组,每组6人。分配方式如下表:由于孩子们的智力水平普遍低于平均水平,并伴随一定行为障碍,因而在课堂秩序、注意力集中时长、语言接收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改善需求。
(二)研究设计
由于两个团体均为异质团体,儿童个体差异性较大,两个团体干预目标差异也较大,并且两个团体均需要参加连续的干预活动,本次设计不适合用两组随机对照的方式进行。一个自然学期大约有16周时间,其中最后两周为期末复习时间,因而音乐治疗时间安排在每学期前14周。
(三)测量方法
鉴于总体研究时期刚好跨越两个学期,中间间隔一个寒假,因而将每个学期分为3个阶段,分别对12名儿童进行即兴音乐治疗和认知音乐治疗干预,通过在3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分别收集家长评价表、任课教师评价表、学生自评表(适用于部分学生)、研究人员评价表以及课堂行为记录进行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方式:1.家长评价;2.任课教师评价;3.学生自评;4.行为观察记录;5.研究人员评价。
来自于家长,任课教师,参与儿童以及研究者的数据采用问卷形式、现场访谈和电话访问形式三种,分别在每学期第1次干预前,第6次干预后,第10次干预后和第14次干预后进行。行为观察记录数据由音乐治疗专业背景的观测者收集,包括内容有:①主动表达次数,②回答问题次数,③主动倾听(注视他人说话),④指令下倾听,⑤注意力集中时长,⑥打断他人次数,⑦语言表达的适宜度(问适当的问题,交谈时是否能轮流说话),⑧主动参与活动,⑨主动表达意愿(同意/不同意,诉求,适当分享),⑩控制内心冲动,非语言类表达的适宜度(目光对视,适当的个人空间概念,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适宜度,说话及歌唱的音量)。
三、治疗过程
治疗团体1组和治疗团体2组每周分别接受1次50分钟的音乐治疗,每学期共计14次,全程共计28次干预。其中每学期前2周为评估期,除2次评估性音乐治疗外,由任课教师配合发放和收集家长评分表,填写任课教师初评表,并且由研究人员根据预约情况与任课教师及家长进行电话和当面访谈。干预期以4次为1个阶段,交替使用即兴音乐治疗和认知音乐治疗技术进行干预。在即兴音乐治疗阶段,主要活动形式有:即兴歌唱问答(当下状态心情的分享表达),限定主题歌曲创作(以当下节日、节气、事件等为主题),团体乐器即兴,限定主题舞蹈(律动)创作,音乐聆听和艺术性表达,即兴音乐戏剧等。在再创造式音乐治疗阶段,主要活动形式有:音乐律动、乐器合奏(含鼓乐)、团体歌唱(认知类歌曲)、歌谣、场景练习等。每次治疗主要流程为:1.《你好歌》;2.状态问答歌曲或热身活动;3.主体干预活动;4.总结;5.《再见歌》。主体干预活动简要记录如下:
(一)治疗团体1组
1.干预阶段一(即兴音乐治疗)
第1~2次:通过循序渐进的歌曲创作活动,鼓励儿童去观察并唱出治疗师和同伴的特点。在活动的延伸中,治疗师和儿童一起创作叙事歌,歌词来源为用全体儿童的名字编成的故事。
第3~4次:主要为现实导向的训练,观察治疗师带来的秋季各种颜色树叶,通过即兴音乐想象和演奏强化对秋日的感知,并将儿童们对秋天的描述记录下来排列为较为完整和工整的诗句并最终加工为歌曲。歌曲旋律创作方式为儿童随机哼唱,再有治疗师根据最接近儿童随机哼唱的音高加工出旋律,并即兴配上伴奏和和声,营造良好的音乐美感以增强儿童的审美体验和成就感。
2.干预阶段二(再创造音乐治疗)
四次内容包括:图示谱乐器合奏活动、社交舞蹈、奥尔夫音乐游戏等。
3.干预阶段三(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在挑选和即兴演奏乐器的过程中鼓励儿童使用礼貌语言寻求帮助和相互协商合奏方式。
第2次:根据儿童的分享,采用“光棍节”为题材,以儿童对“光棍节”的理解为素材创作歌曲,并尝试用不同的情绪来唱这首歌曲。
第3~4次:创作和当下季节有关的歌曲《冬之歌》,并回顾整个学期内容,展望寒假和新年。
4.干预阶段四(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以儿童的寒假生活分享为歌词素材,以序列音乐创作手法让儿童为歌词谱曲并一起歌唱。
第2次:治疗师带来不同形态的春天的树枝(红枫嫩芽,不知名绿色嫩芽,针叶树枝,垂柳树枝,茶花树枝),邀请儿童观察并联想其他“在春天才能看到的事情”作为素材,创作歌曲《春之歌》。
第3次:使用每个成员生日中的数字用音条琴创作有一定节奏的旋律作为A旋律,并用《生日快乐歌》作为B段旋律进行ABA形式的合奏。
第4次:根据儿童的建议,以“结婚的意义”为主题进行即兴歌曲创作。
5.干预阶段五(再创造音乐治疗)
包括交通场景、购物场景模拟游戏,《洗手歌》以及音条琴伴奏即兴歌唱。
6.干预阶段六(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即将期满离开的两名实习老师参加音乐治疗小组,儿童用自己写的歌表达对实习老师的不舍、感激、歉意、祝福等情感,并在歌声中和实习老师告别。
第2次:在乐器合奏中体会混乱与有序,刺耳与悦耳之分,讨论在乐器演奏过程中每一个人感受到的“被尊重”和“不被尊重”的瞬间。再次演奏,练习如何用音乐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第3次:为中途转学离开的一名儿童创作告别的歌曲。
第4次:最后一次会面由儿童自己选择主题进行即兴音乐创作,儿童们选择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治疗师的特点编成了一首说唱歌曲。
(二)治疗团体2组
1.干预阶段一(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治疗师模仿儿童发出的无意识声音并将其旋律化,用音乐引起儿童注意,并与儿童建立音乐关系。
第2次:治疗师模仿儿童发出的无意识声音,并以其为音乐动机,发展成二声部重唱。
第3次:治疗师依次即兴唱出每个儿童正在做的事情和他们发出的声音。在治疗师不间断地唱出每个孩子的状态的情况下,音乐逐渐变得有规律,将儿童的行为音乐化并逐步纳入到了音乐框架中。
第4次:协同治疗师给儿童观看秋天美景的照片,治疗师即兴创作歌曲描述每一个场景,并且即时地将儿童发出的无意识声音作为衬词加入歌词中,将秋天颜色的颜料发给儿童,治疗师继续哼唱,儿童们在音乐背景下共同在同一张大纸上涂抹出一张秋天色彩的抽象画。
2.干预阶段二(再创造音乐治疗)
第1次:在指令下演奏按钟并拼凑成旋律,再邀请儿童轮流指挥。
第2次:学习动作歌曲《洗手歌》。
第3次:学习过马路场景歌曲《过马路》。
第4次:《小雨、中雨、大雨和雷雨》,分别用声势和乐器表现四种雨,感受不同音量,学习音量调节。
3.干预阶段三(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听到“铃铛”就敲铃》,治疗师即兴唱一个关于铃铛的故事,要求儿童每次听到“铃铛”这个词的时候就碰响手中的碰铃,在其他时候保持乐器的安静。
第2~3次:唱故事《布莱梅的音乐家》。由治疗师事先改编好脚本,每个儿童戴上一个角色面具扮演动物,由治疗师即兴演唱旁白,并依次走到每位儿童身边,鼓励儿童模仿着演唱自己角色的唱段。
第4次:复习总结本学期一起创作的音乐,唱过的歌,展望寒假和传统新年。
4.干预阶段四(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治疗师带来不同的春季嫩树枝供儿童们观察,每个儿童分享一个关于春天的关键词或短语,发展为歌曲《春之歌》。
第2次:《你能帮助我吗?》即兴场景故事歌曲。
第3次:《可以和不可以》治疗师根据儿童在教室内的行为即兴演唱,例如“我们可以听音乐,我们可以唱唱歌,但是我们不能这儿睡觉;我们可以看窗外,我们可以看黑板,我们却不可以踢翻垃圾桶。”
第4次:用乐器为故事配音效。
5.干预阶段五(再创造音乐治疗)
第1次:通过分节歌《寻找颜色》认识顏色。
第2次:肢体和认知游戏《彩虹桥》。
第3次:《我爱音乐我爱跳舞我要耸耸肩》。鼓励儿童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替代“耸耸肩”,并将自己的动作名称唱出。
第4次:乐器合奏《云南》。
6.干预阶段六(即兴音乐治疗)
第1次:每个儿童分享一个关于夏天的关键词作为歌词素材,集体创作《夏之歌》。
第2次:重温过去做过的活动,治疗师用儿童发出的声音作为音乐材料即兴歌唱,并与儿童合唱,和最初做这个活动时的最大区别是,4名儿童开始主动歌唱而不是无意识地发出声音,1名儿童微笑聆听但没有发出声音,1名儿童摇晃频率与音乐律动一致。
第3次:夏日海滩主题音乐想象及听音乐自由绘画。
第4次:治疗师将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以及每个儿童在不同活动中取得的进步整理为问答歌曲,鼓励儿童用字词或短语进行对答,并将过去唱过的即兴旋律融入问答歌曲中重温。在活动的最后鼓励儿童相互握手、祝福和赞美。
(三)结论
根据治疗团体1组6名儿童的家长对治疗效果的8次评分,6名儿童的发音清晰度均略有改善,音量控制能力有显著改善,语言组织能力有显著改善,合理表达意愿的能力显著提升。根据治疗团体2组6名儿童的家长对治疗效果的8次评分来看,其中5名儿童有意义语言交流的次数显著增长,两名儿童刻板语言略有减少,1名儿童可使用字词回答问题,5名儿童可遵从两步语言指令,1名儿童可遵从部分一步语言指令。
根据共计8次教师评价,治疗团体1组儿童对复杂情感的表达能力显著提高,其中有5名儿童在8次评价中都显示出有掌握和使用新词汇,1名儿童在7次评价中都显示出有掌握和使用新词汇。治疗团体2组儿童使用语言对教师进行回应的次数有所增加,重复性语言和无意义发声略有减少。
根据治疗团体1组6名儿童的8次自评,4名儿童认为团体说话音量从“刺耳”降低到“多数时候合适”,6名儿童都认为自己每一次都掌握了新的词汇,6名儿童都认为自己倾听他人说话的情况、创作能力、自信心有显著改善。
根据行为观察,治疗团体1组的儿童达到了90%的短期干预目标,显著改善的项目有主动表达的次数,语言表达的适宜度、注视同伴说话的时长、主动表达意愿的能力、对他人空间的尊重,使用复杂词汇描述内心情感的能力等。同时,打断他人的次数显著减少。治疗团体2组的儿童达到了88%的短期干预目标。显著改善项目主要有使用字词交流的5名儿童逐步过渡为使用短语或句子交流,治疗前几乎不使用语言交流的1名儿童在多数被提问的情况下会使用字词回答问题,6名儿童在音乐治疗中均显示出可以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愿,其中4名孤独症儿童的目光对视时长均有一定增长。
本次研究显示出12名参与研究儿童接受即兴音乐治疗期间表达能力改善的显著性均大于接受再创造式音乐治疗期间,经过一年的音乐治疗,儿童的表达能力较基线评估相比显著提高。研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样本数量有限同时个体差异较大,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较多且复杂,另外由于每一名儿童都需要全程接受音乐治疗,难以使用随机样本比对方式对比音乐治疗不同干预方式之间以及音乐治疗与其他干预方式之间的效果差异。
三、讨论
本研究针对在残疾儿童领域相对运用较少的即兴音乐治疗技术的实际操作及效用进行研究,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尝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从本研究中12名参与者的变化可看出,即兴音乐治疗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灵活多变的干预形式对于儿童的表达能力发展有着极为显著的作用,可作为传统治疗的补充手段。由于音乐直接作用于情绪,因此即使是语言功能较低或语言沟通不畅的儿童,也可以从音乐治疗中受益;通过音乐治疗师理念的分享和与家长的交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參与者家长育儿方式的提升;欣赏、享受音乐的愉悦过程对提高残疾儿童生活质量有极大意义。在本次研究中,12名参与者不同程度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产生了学习音乐的愿望和成为音乐家的理想,越来越多地主动寻求音乐审美体验,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模仿力、创造力和适应力的增强。另外,本研究在现有基础上拓宽了音乐治疗方法在中国的应用,使临床实践者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更丰富的经验参考。
结论
在残疾儿童领域临床实践中,将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融入到即兴或事先编排的音乐活动中可以有效提高儿童在不同情境下的表达能力,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记录以及对治疗效果的分析,本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相对简单、方便、易操作的即兴音乐治疗主题,并初步建立起便于推广和发展的活动库,这在国内的音乐治疗临床领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长期使用传统治疗方式所带来的技术落后、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后续研究中,研究者拟进一步对音乐治疗对残疾儿童家长育儿方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行研究,以更好地帮助家长,从而进一步改善残疾儿童的个体发展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音乐治疗效果在家庭环境的巩固和泛化。
相关文章!
  • “一带一路”倡议下渝派纪录片提

    佟延秋+宋阳一、 时代背景下的“渝派”纪录片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再现,以展现真实

  • 中阮演奏中的技巧分析与应用

    曹宗蕾【摘 要】作为一种传统乐器,中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很多演奏技巧,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巧妙结合不同技

  • 儿童绘本阅读在农村幼儿美术教

    严戈摘要:在幼儿教育中,美术教育是学龄前的儿童接受到的最直观的艺术教育,在儿童成长的幼儿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学龄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