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歌唱教学中“三会”策略的运用

    汪劲秋

    摘 要:歌唱活动是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幼儿喜爱的形式之一,也是幼儿表达、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唱”起来,是教学值得探讨的问题。针对目前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出现的忽视个体差异、漠视审美体验、轻视表现表达等误区,我们提出并积极实施了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引领幼儿“会听歌、会唱歌、会评唱”的“三会”策略,从理解和感知歌曲作品内容入手,以情感激发,通过欣赏和体悟歌曲作品的内涵美,利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美并演绎美,使幼儿在激励和唤醒中,去发现、接纳、欣赏、表达,在歌唱中学会学习、创造、发现和探索,真正体悟“音乐之美”。

    关键词:歌唱教学; “三会”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5 ? ? ?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104-002

    幼儿园歌唱教学是幼儿借助歌唱活动来表达、交流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情感认知的重要方式,也是幼儿喜爱并乐于参与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教师作为歌唱教学中的导引者,发挥着歌曲信息、情感的主要传递作用,教师希望通过歌唱教学来唤醒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通过多种体验获得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以及表现和创造的能力。作为教师,在鼓励幼儿尝试、探索的同时,应该更多地关注幼儿在歌唱活动中自我的发展及情感上的发展,让幼儿在歌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如何让幼儿在音乐活动中真正“唱”起来,使孩子们乐于参与歌唱活动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基于日常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的“三会”策略,以期引领幼儿真正“会听歌、会唱歌、会评唱”。

    所谓“三会”策略,是倡导以幼儿作品、幼儿歌唱素材为载体,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以先“欣赏感知歌曲”,后“自主体验歌曲”。通过“多通道多样式的听赏活动”让幼儿感受、认知歌曲存在的丰富形态;从幼儿歌唱内容的选择,歌唱形式的多样、教学方法的渐进、着眼于幼儿学习发展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小步递进的教学方法,引领幼儿走进、发现幼儿歌唱的和谐之美,将以往无意识的幼儿歌唱教学变成有意识的培养。

    一、会听歌

    奥尔夫等儿童音乐教育家认为:幼儿的音乐学习起步于听觉。因此,“聆听”被我们视为幼儿学习唱歌的重要前提。幼儿在开口学唱之前,教师通过情境的设置以及多种方式的聆听和感受,可以积极调动幼儿的情绪情感,让幼儿通过听逐渐走入音乐的意境,激起他们学唱的愿望,从而为后续的歌唱环节作好铺垫。但并非每个人生来就有一对“音乐的耳朵”,为此,我们首先尝试引领幼儿学会善于听赏歌曲。

    1.提高幼儿听赏歌曲的注意力

    在孩子们听赏歌曲音乐的时候,教师应充分吸引幼儿注意聆听。如:在第一次范唱前,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提示幼儿“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听出来,然后告诉大家。”范唱后,绝大多数幼儿能零星听出个别句子、词语、或某个字等,只要他们有所表示,教师都予以赞赏,并且及时唱出他们零星讲述过的唱句,给他们一个局部的印象;在第二次范唱前鼓励幼儿:“当老师唱到你喜欢的地方的时候,你就用手拍拍肩告诉大家,看看哪个小朋友会找出自己喜欢的地方。”这时的范唱,幼儿的注意力和情感会出现高水平的投入,使得记忆歌词成为易事,再要求开口唱的时候,他们就很容易张口跟唱。

    孩子就是这样,在注意倾听中不知不觉地吸收音乐的元素,增强了乐感,使他们变得更为关注音乐。当把音乐真正融入到幼儿生活中时,在关注的过程中幼儿对歌曲音调的高、低等一系列变化也就更敏感了。

    2.增强幼儿听赏歌曲的辨别力

    音乐辨别力是学习音乐的条件之一,只有辨别才能捕捉到音乐的不同旋律,才能积累孩子们对音乐的感受,才能有助于提高幼儿对各种音调的敏感性。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开展听赏歌曲活动,多让幼儿听一听、品一品,是提高幼儿音乐辨别力最好的途径之一。如:A老师在引导中班幼儿听赏歌曲《欢乐颂》时,从C大调音高开始听,再逐步随着钢琴半音的升降而升高、降低歌曲的音调(范围可根据中班幼儿的音域设定从C-E或是F)。久而久之,幼儿提高了对音准的把握能力,对不同音调也就更敏感了。

    3.拓展幼儿听赏歌曲的想象力

    音乐展现的艺术形象具有一定的非具象性,不同的人听同一首歌曲,可能会对音乐形象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教师在引导幼儿听赏歌曲时,还要注意帮助幼儿与看不见摸不着的歌曲音乐艺术形象“对话”,积极进行联想、想象,拓展幼儿的音乐想象力。如:《剪羊毛》是一首欢快、风趣的澳大利亚民歌,教师在幼儿听赏歌曲的过程中,可不断激发幼儿的想象——谁是“勤劳的牧羊人”?谁又是“可爱的绵羊”?于是,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拿着剪子,边剪羊毛边抚摸着小绵羊的牧羊人;或想象成一只又害怕又乖巧的小羊。这样,孩子们伴随着想象,更真实地感受到了音乐旋律所表达的情绪,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幼儿的演唱欲望,使他们顺利地进入学唱阶段。

    二、会唱歌

    柯达依曾说过:“你的喉咙里有一样‘乐器,只要你愿意使用它,它的乐音比世界上任何小提琴都美。”那么如何让学前儿童使用好这独一无二的“乐器”,使之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呢?我们从培养幼儿歌唱时能清楚地发声、归整音准、丰富演唱的形式、激发情感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练习清楚地发声

    在日常观察中我们不难看到,许多幼儿在刚开始学习唱歌的阶段常常会表现出“说唱式”的歌唱方式,喜欢有唱有說、唱中带说的特点。许卓娅等老师在其编著的幼儿音乐教育理论著作中都讲到:“歌曲是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因此,结合汉语言的特点,教给学前儿童基本的歌唱发声吐字方法,使他们能够把歌词唱清楚,用自然动听的歌声来传情达意,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教唱《摇篮曲》这首歌曲时,从引领幼儿朗读歌词入手,逐步达到“字正腔圆”——既使听者能轻易地听清楚唱者所唱的是什么内容,又使听者能听得舒适、入耳,并能自然地产生情绪、情感的共鸣。再用打比方的方法,加强发声位置的训练——以上嘴唇为界,上面为楼上,下面为楼下,要求幼儿将唱歌发出的声音送到楼上去,边讲边示范。最后从轻声训唱入手,逐步达到声音共鸣——要求幼儿轻声唱,通过轻声哼唱韵母“u”,训练用心听其他幼儿的声音,在边听边唱的过程中,启发他们使自己的声音向集体靠拢,做到音色的统一与共鸣。

    2.归整歌声的音准

    歌声的产生是各个发声器官联合协调运动的结果。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正处在发育阶段,发出歌声的音准就会常常不尽如人意,这又要求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歌唱方法,逐步归整他们的音准。例如:幼儿的肺活量小,呼吸短浅,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差,因此,幼儿唱歌时分句换气的句逗不宜太长,要适合幼儿呼吸换气的能力,以免由于气息不够长,出现走音的现象。幼儿的声带短小,声道短,口腔内上腭、硬腭浅窄,喉肌调节声带活动的能力较差,因此要求幼儿唱歌的音量、力度不宜过大,不能一味要求幼儿“唱得响一点”、“让大家都听见”等,避免幼儿由于不理解而大声喊叫,出现跑调。在练习发音时,应从二、三度音程开始,逐步扩展到纯四、五度的跳进,旋律要通顺、流畅、易唱,便于培养幼儿的音准。

    3.丰富歌唱的形式

    以往的幼儿歌唱形式比较单一,无非是幼儿齐唱、分组唱、独唱等几种,如此单一的演唱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孩子的歌唱兴趣及独有的表现力、创造力。为了让幼儿更喜欢歌唱活动,鼓励他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在歌唱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们积极支持幼儿拓展演唱的形式,提高演唱的兴趣和技能。譬如:C老师在幼儿学唱歌曲《下雨了》的過程中,发现幼儿对下雨时雨滴发出的声音很感兴趣,就因势利导启发孩子们给歌曲加“衬词”。小朋友们一下子来了兴致,模唱出小雨“沙沙沙”、中雨“唰唰唰”、大雨“哗啦啦”,还有雨滴落在物体上发出的“嗒嗒嗒”、“嘀呖呖”等声音,衬词的加入丰富了幼儿的演唱形式,孩子们唱得可带劲了,他们变得更会唱、更能唱了。

    4.激发歌唱的情感

    歌唱是情感与技巧有机融合的艺术形式,她的艺术魅力在于用人声表现人性、抒发人情的直接性,因此,“情”是歌唱的灵魂。同样的,幼儿园歌唱教学也重在以歌传情,教师应积极巧妙设置多种教学策略,重视情境体验,积极调动幼儿情感,并引导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例如教师注意选择了幼儿能理解的歌,因为只有理解了幼儿才可能喜欢,才可能在演唱时投入自己的一份真情。如:在大班幼儿快毕业时,H老师就发现幼儿对含有“分别”情感的歌曲表现得很敏感,为了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分别”的不同认识以及对幼儿园、同伴以及老师的不舍之情,教师在选择歌曲时,有意识地安排《毕业歌》、《送别》等展开歌唱活动,结果有不少孩子唱着、唱着竟然流下了惜别的泪水,童稚的真情在歌声中久久萦绕。

    三、会评唱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幼儿歌唱活动中,适宜的评价能充分发挥其有力的杠杆作用,将幼儿的歌唱学习活动推向理想的方向。针对以往幼儿歌唱活动中评价主体多为教师,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多向的问题,我们试图在增强评价主体的多元互动——即减少教师的评价,增加幼儿的评价的同时,着重引领幼儿学会评价,进一步提高幼儿歌唱的水平与能力。

    1.尝试自我阐述

    由于评价者各自的背景不同,使人们在评价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依据自身的需要、喜好、理解、观点等去寻求评价对象、品评其水平,年幼的孩子更是有着他们自己独特的想法。因此,只是简单地让幼儿有权参与评价活动是不够的,应该注意提供给幼儿真实的自我阐述的机会,使别的孩子对同伴的歌唱增加理解、产生认同,这种评价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有助于提升幼儿自主评价的水准。

    2.学习相互悦纳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片与众不同的“树叶”,他们在歌唱活动中总是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引导幼儿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重要的决不是像“演唱大奖赛”那样,评出一、二、三等奖就完事,而是要让孩子们在评的过程中学习尊重同伴、接纳同伴、欣赏同伴唱得好的地方,帮助同伴进步。因此,要变评价同伴“谁唱得最好”为“谁唱得比上次有进步”、“谁哪里唱得好”等。通过重展示、轻评比的方式引导幼儿喜欢并乐于表现自己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并逐渐懂得悦纳和欣赏同伴的艺术表现。

    3.融入活动过程

    以往的评价活动总是较为关注活动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在让幼儿参与到歌唱活动评价中来时,还要注意引领他们不仅关注歌唱活动的结果,更注重自身和同伴的歌唱水平与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评价的主体、时机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一方面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另一方面,应将评价渗透于整个活动,让评价调动幼儿的参与兴趣,丰富歌唱表现形式,真正实现让评价融入他们的歌唱活动过程中去,通过评价体验成功,促使幼儿在评价过程中的转变与发展。

    一切艺术都是为情感的表达而服务的,通过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中“三会”策略的有效实施,我们发现在活动中幼儿能更深入地去思考体会自己的学习;讨论参与式的评唱更好地开辟了幼儿聆听音乐的途径,幼儿有目的合作讨论营造了教学活动的热烈气氛;创编歌曲将幼儿的创造力和音乐感受融为一体,使幼儿的情感通过歌唱这一载体具体地表达出来,让歌唱教学活动真正地成就幼儿。

    笔者期望着眼幼儿的学习、发展规律,回归审美内核,践行有意义的歌唱教学。在幼儿歌唱活动组织过程中,从理解作品内容上入手,从情感激发出发,通过感知与欣赏歌曲作品的内涵美,利用艺术的形式感受美并演绎美,促使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自然表现,不仅“会听歌”、“会唱歌”,还会“评唱歌”,由浅及深、层层递进、逐步推动,让每个孩子真正体悟到“音乐之美”,并在体验和表达中得到“发展之乐”。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

    杨兴珍 哈一平摘 要:众所周知,在高中的理科类课程结构体系中,物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展示科学研究的成果,还能够揭示事物的

  • 谈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

    苏连妹【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都是其中的两个关键环节,这两者对于小学生语文识字认字、遣词造句以及多方位的语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