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境学理论看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解题策略

    摘要: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人说话时所处的状况和状态,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结合语境学理论探析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虚(实)词词义理解”“断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翻译”四大题型的解题策略,对于文言文教学以及备战高考大有裨益。

    关键词:语境;文言文四类题型;解题策略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指人说话时所处的状况和状态。从狭义上看,语境主要包括“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指词语间的语法关系、句间的语义关系,以及与本词关联的前后词语,或与本句关联的前后语句等。[1] “情景语境”即语句所处的文本大环境。文言文阅读对中学生来说一直都是块硬骨头,很多学生读不懂文言文,甚至畏惧文言文。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和词义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过去文言文阅读解题缺乏语境观指导,只是机械地解题而不注重语境分析,导致学生面对文言文阅读题无从下手。教师应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做到因“境”解词、因“境”断句、因“境”悟文、因“境”翻译。

    一、因“境”解词

    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广,且词义不定项,词义会随着活用、引申等现象而发生改变,要求学生不能死记硬背,要结合语境来判定实词的含义。相对于众多的文言实词,常考的文言虚词有“而、其、何、乎、乃、且、若、所、焉、也、以、则、者、之”。基于语境学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分类建模,可帮助学生因“境”解词。

    1.虚词作为连词使用

    虚词作为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转折”“因果”“并列”“假设”等关系,可翻译为“却”“因而”“并且”“如果”等。常见的可作为连词的虚词有“而”“其”“且”“然”“以”“则”等。

    2.虚词作为实词使用

    一些虚词可以在句子中作为实词存在。如“吴广以为然。乃行卜”(《陈涉世家》)中的“然”作为形容词,表“正确的,对的”。

    3.虚词作为语助词、语气词使用

    虚词作为语助词,无实际意义,起到调节的作用,或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虚词作为语气词,常表疑問、揣测、感叹、祈使等语气。

    4.虚词作为介词使用

    虚词作为介词,表名词、代词等与句中其它词的关系,表示“时间”“对象”“处所”“目的”等,可翻译为“在”“对”“为了”。常见的可作为介词的虚词有“乎”“为”“以”“因”“于”等。

    5.虚词作为兼词使用

    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字。虚词中常见的可作为兼词使用的有“诸”“焉”“曷”“盍”等。

    6.虚词作为固定结构使用

    常见的虚词组合作为固定结构使用的有“其…其…”“有以”“无以”等,可翻译为“是…还是…”“有用来…”“没有用来…”。

    【策略操作】(2016年天津卷)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

    A.焉乃于者 B.乎其以者

    C.乎乃以也 D.焉其于也

    【参考答案】C

    【策略解说】本题考查虚词的理解,可基于语境,结合以上六类虚词用法的分类解题。“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中“乎”用于句末,表揣测语气,译为“吧”;“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是李台州在司马家人劝说下才边哭边勉强吃点东西,结合情景语境,可知“乃”连接前后句子,表承接关系,译为“才”;“宗质负其母以归”中的“以”相当于“而”,表承接,可不译;“予一见不敢再也”,“也”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是作者叙述自己见李台州时的情形。

    二、因“境”断句

    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传统句读中常见的错误类型有:当断不断、不当断而断、当属上而属下等。要正确断句,就要让学生养成结合语境分析文句、文段的习惯,做到因“境”断句。此类题型常见的解题策略有:

    1.抓标志性词语

    (1)出现“曰”“云”等对话性标志的词语时,结合情景语境判断其是否要展开对话,如果是,则此处应用冒号和引号断句。

    (2)根据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可判断标点位置。如“者…也”结构的判断句,可在“也”后断开;“动词+于(见、为)+主动者”结构的被动句,可在“主动者”之后断开等。

    (3)根据虚词的用法,判断句子的开头或结尾。如“夫、且夫”作为句首发语词时,可判断此处是句子开头;“矣”、“焉”作为句末语气词时,可判断此处为句子结尾等。

    2.确保标点前后的每个句子符合情景语境

    语段句子间本来就有着紧密的语义关系:或按逻辑、事理顺序论述、说明;或按时间、空间顺序描写、记叙等。因此,在使用标点符号断句时,一定要使断句后的每个句子符合文章语境和行文逻辑,并且要语义准确、字句通顺。

    3.要符合作者的意愿和常理

    由于文言文的创作时间比较久远,当时的人物称谓、官位、地名、表达方式等都与今天有很大差别,借助注释,可以在断句时避免出现违背常理的错误。

    【策略操作】(2016年全国卷)4.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参考答案】B

    【策略解说】此题可基于语境,结合以上三点注意事项,使用排除法解决。先把选项代入文中,结合本文的情景语境,可推测出它的大意,即赞美曾公亮的政治才能。据此,可排除C、D。“移书诘盗”为动词词组,表“发布文书,稽查盗贼”,中间不可断开;“报”相当于“曰”,下面是上报的内容,所以在“报”后要断句;“殆”译为“大概”,引出一句话;“之”“然”是代词,分别断开。

    三、因“境”悟文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各省高考卷多将两者合为一题考查,要求考生不仅要排除大体正确中夹杂错误的选项,而且要能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结合情景语境和上下文语境,对文章所述事件或所讲道理进行分析和判断,做到因“境”悟文。此类题型常见的解题策略有: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按选项找到切入点

    首先应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倾向有个总体把握,形成“整体文意”。[2]如常考的人物传记类文章,要弄清作者记了哪些事,通过这些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风貌和性格特点。然后根据选项中的切入点对选文内容要点进行比照、分析和概括。

    2.对照内容要点,比较选项与文意之间的偏差

    基于语境进行文意辨析,在上下文语境中常出现的雷区有:实词词义误用、虚词连接的语义关系或句间语义关系的曲解等;情景语境中常出现的雷区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等。在遇到此类题型时,要根据选项内容,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阅读区间,在“整体文意”的指导下,比较选项与原文,找出偏差。

    3.着眼全文,总结概括文章思想

    在语境中根据命题指向,明确重点词义、句义以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确认语境重要信息,从而揭示概括文章主题思想。

    【策略操作】(2016年江苏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浩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举考试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亏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参考答案】D

    【策略解说】四个选项分别对应文章的第一段的上半部分、第一段的下半部分、第二段、最后一段。D项对应的内容在文中的表述是“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绔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勒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而选项的表述是“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结合情景语境,看出其曲解了原文文意,属“曲解文意、无中生有”。

    四、因“境”翻译

    很多考生在翻译中能做到将实词、虚词字字落实,特殊句式有所体现,但翻译出来的句子还是别扭。究其根本,是考生没有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做到因“境”翻译。一般来说,“上下文语境”可以定位字词的翻译,调整特殊句式。“情景语境”则可为翻译规定一个大致方向,使翻译不跑偏。

    【策略操作】(2016年北京卷)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举国而归齐矣

    【参考答案】①楚国的老百姓就放弃了他们的耕作而捕猎鹿。

    ②(衡山国君)内心估量自己没有足够的兵器来应对两大敵人,就奉送国土,归顺了齐国。

    【策略解说】①句所处的情景语境是齐桓公派人出重金急求楚国的生鹿,楚王便下令让百姓尽快猎取生鹿,换取齐国的全部财宝,于是楚国的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猎鹿。句中的“释”、“畋”为动词,译为“放弃”“猎捕”,需重点翻译。“即”“而”连接这两个动作表承接关系。②句所处的情景语境是齐国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衡山国百姓放弃农业,铸造兵器,结果衡山国被鲁、齐两国占领,衡山国君自量无法抗衡齐鲁两国,便举国归齐。了解了情景语境,便知本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衡山国君”,句中“量”“应”为动词,译为“估量”“应对”,要重点翻译。由此可见,“情景语境”起到定向作用,沿着基本方向,结合“上下文语境”便可定位推敲出其具体字词的含义。

    文言文对我国中学生的影响之大是不可低估的,而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的“死角”,一些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要想改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偏见,就要求教师以文本为依托,找出文言文常考题型的解题策略,帮助学生少走弯路、错路。

    注释:

    [1]卓立子.基于语境的文言文解题策略——2015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扫描和解题策略浅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6,(4).

    [2]陆精康.走出文言文文意归纳的误区[J].阅读与鉴赏(高中版),2002,(4).

    作者简介:林肖永(1992— ),女,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

    李明摘 要:几何画板是近几年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运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 小学语文巧借插图激发阅读思维

    韦庆花【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紧扣文本内容,生动有趣的插图,这些精美直观的插图是阅读教学的重要资源,对小学生加深对文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