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髀归妙契 天地一虚舟

    郑蕊

    绿云舫,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此舫建于清代,形若舟舫,实为斋室,舫外绿荫浓郁,取泛舟烟波之意境。咸丰十年(1860),绿云舫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香山慈幼院在其遗址基础上修建了图书馆,俗称“小白楼”。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小白楼作为中宣部的图书馆。据香山公园档案记载,1953年至2014年,该处建筑长期由香山饭店占用,通过函告、协商及强化管理措施等方式,历经香山公园几代人的努力,最终于2014年年底将小白楼收回。

    一、康乾绿云舫香慈小白楼

    静宜园作为山地园林,缺乏大面积水景。为此乾隆在丽瞩楼西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座舟舫形建筑,在陆地上实现入室犹如在船中之感。这就是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绿云舫。绿云舫建于清代乾隆十年(1745),仿热河避暑山庄之“云帆月舫”而建。乾隆皇帝曾于乾隆十一年(1746)御制《绿云舫》,诗曰:“是处绿阴稠,几余静憩留。烟霞常荟蔚,鱼鸟任飞浮。不系乔松畔,将寻古渡头。周髀归妙契,天地一虚舟。”并在诗序中对此处因何修建绿云舫有这样的描述:“园中水皆涓涓细流,不任舟楫,因仿避暑山庄内云帆月舫斋室而经舫名之。盖自欧阳氏画舫而后人多慕效之者,夫舟之用以水居无异陆处为利,而陆处者又以入室如在舟中为适。然则山居水宿,无事强生分别。况载舟覆舟,为鉴又岂独在水哉”!

    绿云舫在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焚毁,民国时期改建为图书馆后俗称小白楼。据档案资料记载,1926年的馆藏书籍达6万册,至1937年达12万册,许多珍贵书籍为熊希龄院长捐赠。20世纪40年代,包括小白楼在内的整个香山公园成为新中国领导人进京后的第一个落脚点,到处都留下了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身影。

    二、把握历史脉络情系小白楼

    从绿云舫到小白楼,再到领导人的办公地,几经变迁的小白楼始终是香山公园内一处别样的景观。

    (一)民国时期的小白楼

    说到小白楼,就不得不提到它曾经的主人——熊希龄,也不得不提到他所办的香山慈幼院。

    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1870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他是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熊希龄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两届政府,他25岁时中进士,后点翰林,曾因参加百日维新运动被革职,也曾出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和热河都统。1913年7月31日,熊希龄被任命为国务总理,与梁启超、张謇等出面组阁。1920年,他创建香山慈幼院,培育人才。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赈务委员,1932年任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1937年熊希龄病逝。1992年迁葬香山。

    香山慈幼院的创建,起因于“民国”六年(1917)9月顺直省区水灾。《北京香山慈幼院院史》记载:当时“造成一百零三县,一万九千零四十五村,六百三十五万一千三百四十四人无家可归,成灾的田亩有二十五万四千八百八十九顷一百六十五亩四分三厘。”如此浩劫在1917年10月3日出版的《大公报》上称为是“五十年来所未有”。大总统冯国璋于1917年9月29日颁发了特派熊希龄督办水灾河工善后事宜的命令,10月4日其在京任职。熊希龄上任后,尽力抚恤流亡,赈济饥乏,创办慈幼局,收养难童。到1918年4月水灾平息,城内仍有200多灾童无人认领。鉴于这种情况,熊希龄又同水灾救济处坐办陈汉第、罗振方商量拟设立一个永久性的大规模慈幼院收养这些儿童,经商讨认为香山静宜园旧址既僻静又有建房的地方,故由熊希龄出面请就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与前清皇室交涉,“拟择京西香山静宜园建设男女慈幼院两所,以资移养慈幼局无法遣散之儿童”,这一请求很快得到应允。后熊希龄亲自督办此事,于1919年2月17日动工,是年12月30日告竣,遂命名为香山慈幼院。

    香山慈幼院董事局地址设在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丽瞩楼,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在镇芳楼以北的慈幼院大礼堂举行开院式。慈幼院进入香山后,园内的房屋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香山公园志》收集了一张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时期静宜园名胜存废一览表”。从中可见,其中绿云舫于1926年改为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其建筑面积为497.25平方米,占地面积700平方米,主体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坡屋顶小洋楼,楼门向东,设于偏北侧。此建筑外部造型简单,墙体外施白色抹灰,故名“小白楼”。

    (二)新中国成立前的小白楼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全国范围内解放指日可待。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移到城市。”在历史转折时期,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于1949年3月25日迁到北平,进驻香山。

    作为新中国领导人“进京赶考的第一站”,中共中央在选址时,特别看中当时香山的地理环境和慈幼院房屋建筑的基础。熊希龄的双清别墅被选为毛泽东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五大书记也都曾在此办公和生活过,这里成为当时领导人解放中国、指挥大型战役的指挥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小白楼在当时作为中宣部的图书馆使用。中宣部图书馆的前身是1941年12月22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经毛主席提议设立的中共中央图书馆,当年它是延安和整个抗日革命根据地中规模最大、藏书量最丰富的图书馆,馆址最初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办公厅附近的两个窑洞里,解放战争时期随中央机关迁至河北省平山县东柏坡村,北京解放后随毛主席迁入香山,也就是香山慈幼院的小白楼,建国后搬至中南海庆云堂,后又搬到了北京大学沙滩大院里。

    1949年的小白楼,也就是中宣部图书馆,格局外观都没有大的改变。从“中共中央主要机关在香山分布示意图”和历史背景下可以看出选它作为图书馆的原因:一是小白楼原本就是慈幼院的图书馆,不用再次改变格局就能直接使用;二是它地处主席、书记及各个机关办公的中心点,便于各办公地点借阅书籍。

    香山是中共中央进驻北平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这一过渡时期的指挥部,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小白楼则见证立了中国的解放。

    (三)当代小白楼

    20世纪50年代,包括香山、植物园、八大处等地在内的西山一带成立了西山风景区管理所,香山饭店在此期间成立,并与香山公园呈联营模式,后来在划分产业时明确将小白楼划分为香山公园所有。1989年,香山公园顺应当时形式,办理了小白楼房产证,进一步明确了小白楼的产权归属于香山公园。

    香山静宜园作为一处融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皇家御苑,是中国古典山地造園艺术的大成之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康乾盛世,香山静宜园二十八景名噪一时,造园艺术达到鼎盛,可惜的是,在列强入侵后山林建筑被付诸一炬。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重现静宜园二十八景,恢复静宜园的秀美山林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而绿云舫现已列入静宜园二十八景的二期工程,在不久的将来就要重现它的历史风貌。在其原址上的小白楼,也将作为修复古建筑而重建,以再现其慈幼院时期的历史。

    历史与文化同轨,园林与皇都并重。香山公园在“三山五园”中独占一山一园,在西山皇家园林中独领风骚。香山公园着力重建二十八景就是为了展现皇家园林辉煌时期的完整建筑格局和绚丽风采,给世界提供一个展示中华民族独特文化的窗口,为建设世界名苑添上浓重的一笔。

    作者单位:香山公园管理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