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摘要】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从业人员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充分认清其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有效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出版专业;继续教育;意义;问题;建议

    【作者单位】韩曙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网络全面普及,出版行业面临机遇与困难。面对新发展、新趋势、新问题,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如何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以适应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新挑战?继续教育是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本文就如何进一步重视并加强、改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认清继续教育培训的意义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以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知识、技能训练和职业道德等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承担着帮助出版从业人员坚持正确出版方向、转变思维观念、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技能的重要功能,对行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法规制度的需要

    为推进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从2011年1月1日起颁布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原新闻出版总署当年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少于24小时。出版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完成情况作为其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关系着个人出版职业资格的登记、注册和续展登记。

    2.行业性质的需要

    出版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新闻出版从业人员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新闻出版从业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加强职业规范和技能培训,学习出版管理法规、编辑工作规范等方面内容,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行业自律,克服浮躁心理、力戒功利思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职业责任。

    3.创新发展的需要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前,传统出版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数字化出版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从事传统出版的人员,如果不定期充电,一味闭门造车,将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终将被淘汰。因此,出版专业人员必须从出版发展的角度出发,定期参加教育培训,借鉴成功经验,学习新理念、新技术、先进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方式,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自身编辑思维和编辑技能的转型。

    二、当前继续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2010 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公布《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后,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和部分机构从提高出版人员业务技能出发,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全覆盖的继续教育培训,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受到了大家的好评,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影响学习效果

    当前,一部分单位和个人对政策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单位虽然名义上鼓励编辑们参加培训,但对工学矛盾处理不好,如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经常有学员报名了但因工作原因无法按要求参加培训。二是不少人员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将参加培训作为一项工作任务,为了学时而学习,存在不认真听课、请人代听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三是凑学时现象比较突出。很多人能按规定参加学习,完成当年的学时。但是,每次职称评定和责编注册登记之前,都有部分人员不管培训的内容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是培训就参加,且一学就是一两百个学时,凑学时现象比较明显,影响了培训的效果。

    2.培训内容存在不足,影响学习效果

    从近几年各机构组织培训的内容来看,重复性、针对性不强和实用性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内容重复率较高。目前,各培训机构大多数没有自己的师资力量,经常临时聘请专家。很多时候不同的培训班,授课老师却大同小异,导致培训内容重复率高;当年和往年所讲内容基本一致,学员获取新知识受限。二是内容的针对性不强。现在一般的继续教育培训班,对受训学员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出版社、杂志社、高校学报等编辑人员聚集一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领导、编辑混坐在一起,不管行业的差别、工作性质的差异、知识结构的不同接受同样的培训课程和内容,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三是内容的实用性不强。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大多数是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对出版业务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然而部分培训班在培训内容上不是根据学员需求设置课程,而是按照自身师资力量来设置课程,比如编辑基本功方面的课程占了一半,对提升学员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帮助不大,实用性不强。

    3.各项机制不够完善,影响学习效果

    一是培训机构管理制度不完善。随着出版人员继续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参与组织培训的机构与日俱增,其中不但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培训中心,还有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一些与出版关联不大的单位。众多单位的参与,虽带来了市场竞争,但培训水平良莠不齐、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及市场需求量过大,使一些低层次的培训仍有市场,未能实现优胜劣汰,影响了培训的效果。二是缺乏考核机制。由于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对培训后的考核进行明确规定,市场上大多数继续教育培训班在学习培训结束时,基本没有或不严格组织考核,导致存在应付式培训现象,如不按时上课、不认真学习、“时间到任务完”等,不能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三是保障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没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没有权威的教材,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授课内容全凭专家自己准备;另一方面,大多数的继续教育培训班费用没有纳入财政拨款,需由各出版单位自行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对出版单位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从而间接减少了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机会。

    三、做好继续教育的建议

    针对当前出版专业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落到实处,笔者建议改进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思想认识

    首先,各出版单位要充分认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从单位长远发展和员工成长进步的角度出发,处理好工学矛盾,在时间、财力以及制度上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员工按时、按要求参加继续教育,对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并给予适当的奖惩。其次,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教育,转变其学习的观念,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让编辑人员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要求,针对自身工作的需求和不足,选择培训班,带着问题去学,带着疑惑去听,确保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使继续教育能够为编辑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建立培训管理机制

    要在现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加强对承训机构的管理。放宽办学条件,在以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培训中心为主导的基础上,鼓励、支持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具备培训条件的社会办学单位参与继续教育,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强对培训的监管,对违规办学、低层次办班等进行严查,提高培训班的质量。

    3.重视教材编写与考核机制

    由行政主管部门与培训机构共同对继续教育市场需求开展调研,邀请专家共同制订规划、编写大纲、出版教材。教材可以是一纲多本,由培训机构根据办班的层次、种类自主选择适用的教材。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由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订,培训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培训中,严格考勤登记,培训结束时,组织培训考试,对出勤率低或考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计算学时,实现以考促学。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整合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和行业协会较强的教师队伍,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和行业内部资源的优势,汇聚各类优秀师资力量,建立健全教育师资库,为继续教育提供优质师资。同时,要督促授课老师紧跟时代,创新理论,不断更新授课的内容,给学员传授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

    5.区分层次组织实训

    针对参训学员层次不同、需求各异的特点,培训机构在课程的设计上要实施精细化安排,尽可能根据学员的需求,分行业、分层次、分内容进行模块区分,如数字出版、期刊管理、图书质量、编辑基础、出版物营销,等等,让学员能够结合自身工作性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班,提高培训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接雅俐,唐震.出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相关规定的思考[J] . 科技与出版,2013(12):91-94.

    [2]李文娟.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剖析[J] . 出版参考,2015(6):18-19.

    [3]席逢遥.对完善编辑出版人员继续教育的探讨[J]. 中国编辑,2014(3): 86-87.

    [4]张雪梅.出版职业资格继展中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以学术期刊编辑为例[J].出版广角,2014(9):82-84.

相关文章!
  • 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传播路径探析

    万莹<br />
    由央视综合频道与上海唯众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开讲啦》的前两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深夜跨零点

  • 电视台的全媒体盈利模式探析

    屈伯禹 荣俊<br />
    【摘 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形态及市场占有率面临着重新洗牌,电视台的盈利模式也随着媒介环境的改变做出了

  • 第10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

    第10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新闻发布会2016年8月23日在京举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司长赵海云出席会议并介绍本届特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