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影”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王琴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1]其中,还强调了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微电影”教学法作为应运而生的新型教学方法,结合了实操性与理论性于一体,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人文情感、传播价值理念,又能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是值得进一步探索与推广、符合时代要求的时代性教学法。
一、“微时代”背景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历史必然性
(一)现实境遇:机遇与挑战并存
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广域、便捷、即时、开放等特点,越来越多的视听音频被运用到教学领域。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同学们更乐于接受新的媒介传播形式。信息量大、信息流渠道多、信息内容与质量良莠不齐是当前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所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信息不断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认知、文化水平、文化自觉以及理性判断。因此,“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机遇与挑战并存。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大学生对于繁杂信息的分辨能力较弱,因此,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辨别力、选择力与判断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内容拘泥于教材,略显刻板;授课模式局限于教师的讲授,互动不佳,对当代大学生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无法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微时代”下如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是高校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微电影”作为信息多元化的传播利器,引起了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文化和价值理念,其发展符合国家文化大发展的趋势与潮流,是时代的机遇,也是带给教学者的挑战。
(二)发展诉求:可塑性与实效性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长期以来,教师讲授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法难以适应“微时代”背景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平衡传统教学理念与新型教学方法是值得探索的问题。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传播对象和新媒介传播的主要受众群体,“微电影”以年轻人所喜爱的元素凸显其优势,以及其独特的“三微”特点,能够在大学生参与过程中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追求的关键所在,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诉求。“微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这一过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可以让教学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教学风格相结合,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而作为引入主体的高校,在将“微电影”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应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顺应当下信息时代潮流的一种新尝试,力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让其切实融入、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课程中去。
二、“微电影”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现状
在“微时代”背景下,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创新教学方法迫不及待,有关于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呼声也日益强烈,人们益发认识到接受并发展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但从总体上说,“微电影”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还不够全面、系统、深入,距离其系统的发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一方面,“微电影”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际运用还处于一个起步探索的阶段,且在各高校间的发展较不均衡。部分高校在“微电影”教学法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开展了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了“微电影”教学法在大学生中的亲和性,成功引起了大学生的共鸣。但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够,仅作为表态,在口头上要求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流于形式。或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或在教学战略中、经费支持上没有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故而零星的尝试也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将该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教师的主导能力和大学生的探究性实践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必须摆正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把以讲授知识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能动作用,又要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利用“微电影”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确定主题、收集与查阅资料、具体策划、拍摄、剪辑、制作微电影等步骤,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前,尚有教师主体定位不明确,对学生学习自由度的把握不合理,无法真正有效的引导大学生,而大学生本身的自觉能动性亦有欠缺,所以总的来讲,教师的主导能力和大学生的探究性实践能力都有待提高。
三、“微电影”教学法丰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对策
(一)推进有效衔接,重视双重互补
“微电影”作为“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短小、广域、便捷、即时、开放等特点,高校应切实可行的推进“微电影”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推进高校“微电影”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首先,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引领,坚持正能量“微电影”教学的正确方向,支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就大学生成长成才、青春与理想、校园文化生活、道德观察等话题进行拍摄制作微电影,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涉及与采用不同的风格和题材,在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传播社会正能量;其次,除了组织大学生拍摄微电影以外,还可以吸收一些比较优秀的微电影融入到教学中,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充分体现理论和微电影教学法实践运用的有效衔接,从实践角度深化理论认识,巩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认同感。
除此之外,应重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双重互补性。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实践操作的能力,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在理论教学中贯穿实践操作与体验,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的必经之路。
(二)重视制度化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高校运用“微电影”教学法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形成以党委统领为核心,各学院、各部门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局面。通过制度化的建设,推进“微电影”教育健康发展。首先,从学校层面来说,有以下四点需要注意:第一,资金保障,加大对微电影教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支持和保障“微电影”教学法的落实与实施;第二,加强监管,“微电影”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實际运用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引领,加强各方面的监督和管理;第三,科研助推,通过教学改革科研立项支持和推进微电影教学法的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第四,营造环境,努力营造“微电影”文化发展的浓厚氛围,培育“微电影”创作的文化土壤,为“微电影”教学法的深入实施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从教师层面来说,也有三个关键:第一,摆正位置,在“微电影”教学法的实践操作过程中起到一个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切忌越俎代庖;第二,自我提升,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我,提高运用“微电影”开展教学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第三,宣传教育,在微电影教学法实际开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做好思想宣传,增强同学们对“微电影”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同学们运用微电影进行实践操作的自觉能动性以及熟练掌握理论知识并学以致用的能力。
结语
高校把“微电影”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给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实践学习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主题,具有更大的学习自主性。以同学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微传播”,有别于传统“第一课堂”的基础知识积累,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开展实践创新活动,扩大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教学方法不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分别考验,需要充分的重视度、默契的配合度与持续的探索性,才能将这种学习方法的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2(28).
[2]柴素芳,沙占华.微电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载体—以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法为例.思想教育研究[J],2015,10.
[3]习近平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N].人民日报,2016,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