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的实验研究

    朱敏

    【摘 要】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是我国社会“新常态”,为祖辈提供隔代教育课程、提升他们的育儿素养成为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新课题。基于实验性课程开发实践,对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的意义、概念和流程进行了反思性阐述。研究发现,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有较强的现实需求,对于提升祖辈的隔代教育素养有积极作用,但也需要在兼顾祖辈群体的多层次的隔代教育需求、活化内容模块等方面继续改进。

    【关键词】老年大学;隔代教育;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8-0047-05

    身心条件许可的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新常态”。《中国青年报》2015年11月30日报道,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北京日报》2015年12月16日报道,中国老龄科研中心通过对全国城乡20 083位老人进行调查发现,城乡隔代抚养占比分别为71.95%和73.45%。

    社会普遍认为,祖辈育儿经验已经过时,不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和教育环境,于是为祖辈提供学习机会的呼声逐渐浮出水面。[1]在这种背景下,由各类机构筹办开设的面向老年人的隔代教育课程应运而生。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的隔代教育课程开发实验就是其中一例。自2015年筹划以来,四门系列课程实验已结束,本文以其中课程之三《科学育儿与隔代教育》为例,分析这一课程实验的过程和成效,探讨这类课程的进一步发展。

    一、意义认知与概念基础

    隔代教育课程可以由多种社会机构开设,例如幼儿园、社区学校、开放大学、社会培训机构、社会公共福利机构等,每种机构开设课程的环境不同,课程生态也会有差异。对于老年大学投入这一工作,课程开发工作小组达成以下共识:

    (一)意义认知

    1.是对老年人隔代教育学习需求的自然回应

    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則是符合老年人实际生活需求。[2]如上所述,我国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已是常态,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伦理的框架下,不少老年人甚至认为隔代教育是一种家庭和社会责任。但与此不匹配的是,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必要的现代育儿知识。笔者曾调查老年班级学员,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好好教育孙辈,需要并且愿意学习相关知识。现代社会中的育儿变得越来越复杂,已经不限于传统的吃饱穿暖等物质层面,更要在儿童的智力开发、心理发展、社会交往、情感培养等方面加以关注和投入,甚至很多年轻父母都大呼育儿不易。老年大学作为当前我国老年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关注这一社会需求并及时开发相应课程,是其作为社会教育和学习机构的基本职责。

    2.是老年大学课程建设工作的自我革新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老年大学在数量上蓬勃发展,课程开发工作日趋稳定规范,但因社会变迁和老年人群体结构变化而更新和发展课程也成为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最新调查研究发现,总体上我国老年大学课程供需之间存在错位现象:老年人的实际学习需求依次为安全、健康和参与,但老年大学课程供给量从多至少分别是参与、健康、安全及其他。即使是在已有的参与类课程中,也是以艺术娱乐类为多,数量超过半数;照顾家人方面的课程只有4—5门,仅占所调查几百门课程的0.6%左右;大多数老年人的“认识汉字”和“学习照顾家人”(尤其是家里的体弱老人和孙辈)的迫切学习需求没有得到满足。[3]该研究启发我们:首先,老年大学课程的开发要适应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其次,老年大学课程的开发要在全面科学地理解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上审视教育课程总体框架,优化课程结构;尤其在参与这一维度上,要改变艺术娱乐类课程过多的现状,拓展与深化参与需求的内涵,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更精细化的学习项目。

    3.是保障老年人社会教育和参与权利的直接体现

    2015年4月,我国新修订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提出:“国家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经验和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保障老年人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2016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要发挥老年人优良品行在家庭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对社会成员的言传身教作用。”隔代教育是老年人家庭和社会责任的持续,是老年人参与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老年大学开设隔代教育课程,帮助老年人提高隔代教育知识和能力,就是对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的直接支持。

    (二)概念基础

    1.教育

    教育具有多种形态,从不同维度可以做多种区分。把握隔代教育的教育形态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隔代教育,为老年人开发合适的隔代教育课程,如按照计划性、系统性、目的性,教育有正规、非正规、非正式之分。隔代教育多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没有计划性、系统性,具有明显的生活化、非正式、偶然性、经验性等特点。按照实施的地点,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之别。隔代教育多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但若在高校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工作中,隔代教育又属于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可以归属于社会教育系统。

    2.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也叫隔代教养,通常指祖辈对孙辈的教养和实施影响的交往活动。从家庭教育的范围来说,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相对应,也可以叫做家庭隔代教育。与之相对应的是社会隔代教育,即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和孙辈可以外延到核心家庭以外甚至是社区、社会中的不同隔代群体,如一些高校实施的由退休老教师与大学生结对子帮扶的关心下一代工作。本实验研究的系列课程之一《口述与隔代教育》采用的就是这类概念。而《科学育儿与隔代教育》课程则主要采取了第一类概念。

    就中国家庭来说,隔代教育还有混合的特点,即隔代教育总是与亲子教育、父母子女关系交织在一起。尤其在农村地区,大家庭、长者为上的传统观念保存更长久,隔代教育需要注意隔代与亲代之间的影响力或两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否则很容易使孩子处于不一致的教育环境中。两代之间的影响力从根本上又受到庭成员关系结构及其交往质量的影响。因此,研究和开发我国隔代教育课程还需要关注到我国家庭文化的特点,特别注意到祖辈和父辈的影响力协调问题,最大程度地为孩子的教育提供和谐的家庭环境。

    3.课程

    课程概念有很多种,课程即经验、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活动、课程即文本、课程即内容都是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由于本课程并不立意在课程开发技术方面做原理探讨,因此并没有设定固有的课程观。从实际开展情况来看,着重在课程计划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尤其是课程内容的开发,以促进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潜在的课程观实际上包含计划、内容的成分为多。

    二、课程开发流程

    (一)前期商讨

    《科学育儿与隔代教育》课程开发前,研发团队进行了多次研讨,主要集中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学习对象的定位?学习人数的确定?第二,如何安排课程内容,更好地满足学员需求,吸引老年学员持续参与?第三,如何尽可能地利用好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心理、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服务本课程的建设?经过商讨最终决定,本课程的学习对象确定为家里有孙辈(0—6岁)即将需要教养或者正在教养的老年人,而且他们有学习育儿知识的愿望。学员规模定在20—30人之间为限,以保证必要的学习效果。在内容方面尽量贴近祖辈的学习需求,聘请大学相关学科研发师资,将高校学科优势融入本课程建设,为课程内容提供质量保障。

    (二)案头研究

    上述事项确定之后,进行课程方案的开发和设计。由于学员招募无法提前完成,无法做针对性的学习需求调查,因此,课程研发小组决定进行案头研究,先行对国内隔代教育课程开发的现状做初步分析。采用这一办法的原因是:第一,隔代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普遍性,类似课程方案具有横向的参考价值。第二,吸取其他机构隔代教育课程开发的经验有助于预防相关问题,提高工作效果。案头研究工作交由研发小组直接负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国内隔代教育课程开发资料,开发时间、开发机构、学习内容、师资来源、效果与问题都是案头研究的要点。尤其在内容方面,除了分析已有隔代教育课程的纲要,还搜集和分析了国内目前比較流行的隔代教育书籍,辨析其基本内容,挖掘其参考价值。

    (三)制定方案

    1.课程目标

    学习对象、孙辈年龄、学员规模一旦确定,根据案头研究的分析结果就基本可以确定本课程的目标。根据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框架,课程目标即是学员学习结束后应该达到的结果,通常以知识、技能、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来表达。本课程目标保留了知识、技能要素,但把能力改成了观念。原由如下:第一,能力在中文的语境中非常容易与技能混淆,指的就是会做什么,可以纳入技能维度。第二,观念属于认知层面,但还有态度倾向的成分。本课程在案头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老年人参与隔代教育一开始其实有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而且社会上关于隔代教育也颇有观念争议。为此,研发小组认为,参与本课程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树立科学的隔代教育观念。

    最终设定的课程目标如下:(1)知识:理解0—6岁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了解最新的科学育儿知识;了解隔代育儿的社会现状。(2)技能:掌握常见的科学育儿方法;学会与孙辈有效、快乐沟通的基本技能。(3)观念:明白隔代教育可以多赢;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当好孙辈教育的配角;理解隔代教育是一个系统。

    2.内容开发

    基于已定的课程目标,本课程设置和开发了如下八个单元模块:隔代教育概述;育儿的生理与营养基础;育儿的心理与社会基础;儿童脑科学;幼儿游戏;绘本阅读;育儿资源获取;课程小结。

    概述主要为学员阐述教育、隔代教育、终身教育的基本观念,了解国内外隔代教育现状、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正确关系以及隔代教育的基本类型,目的在于让学员了解隔代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现代教育观念与社会现实,形成一个框架性的认知,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隔代教育的非正规、非正式特点以及隔代教育作为配角的定位。第二到第四单元模块从生物、营养、心理、社会等多学科领域为学员提供0—6岁幼儿的生长和发育规律与特点,有助于学员对幼儿的身心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和把握。游戏和绘本阅读是0—6岁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有助于学员提升祖孙交往的针对性和深度,例如游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绘本的选择及其阅读引导。隔代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但随着社会对教育的不断关注,隔代教育事实上完全可以走出家庭的范围,从社会上获取众多的资源。因此,第七单元特别设计了育儿资源,从国家政策、新闻报纸、电视、公共机构、APP、网站、书籍等诸多方面为学员提供资源支持,使得学员可以借助社会资源获得隔代教育知识和技能。最后一次的总结课目的是系统回顾前期课程,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然后重点引导隔代育儿的经验交流,评估学习效果,为后期的二轮改进提供基础。

    3.师资确定

    课程目标和内容纲要确定之后,寻找师资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有效地利用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心理、生物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利用各种人际资源寻找到合适的学科教师加盟,并联系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两位园长专门授课。由于其中1/3的学员是幼儿园小朋友家长,所以,幼儿园教师的加盟为课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有力保障。

    4.单元课程开发

    确定授课教师人选之后,课程负责人和老年大学校长需要重点把握每个单元的具体授课内容。这项工作的基本过程是:第一,把单元内容主题和具体要求告诉授课教师。第二,授课教师根据要求和自身专长细化课程内容,也就是二度开发单元课程。第三,课程负责人和老年大学校长提前一周审阅详细的单元课程计划,在单元课程计划的切题性和前后单元的衔接上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第四,授课教师酌情修改,确定最终的单元课程方案。

    授课教师基本以华东师范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为主。总体上,尊重讲师们的主体安排,但会在上课前将前一次课的反响告知讲师,以提示他们做适当的教学安排。事实证明,这种课前沟通很有必要,许多大学教师日常面向大学生进行专业教学,面对老年人还需要在教学上做调整。如PPT的字体要偏大,颜色不要太多,黑白为好,播放速度要慢几拍;教师讲课的速度应放缓,重要内容需要2—3次重复强调;需要更多地加入讨论,但需要注意气氛的唤起和维持。

    (四)课程营销

    课程方案制定的同时,除了师资方面的联系,还需进行课程营销,即为此次新课做适当的宣传,以获得学员关注。同时,老年大学校长利用老干部读书会、退休支部等横向的老龄工作机会,拓宽营销平台,招到合适的学员,保障课程的顺利进行。

    (五)课程实施

    单元课程方案确定后,报名工作结束,讲师们即可按照预定的安排日期上课。主体的实施形式是讲授、答疑、案例、示范。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互动效率和加强实施过程中的联系,本课程设置了微信群进行线上互动,进行授课资料分享、课外资源动态预告、学员问题反馈、课堂管理等工作。课程负责人到教室随堂听课,拍摄课堂照片资料,关注学员上课表现,课间与学员交流,并配合主讲教师处理教学中的日常工作。

    (六)学习评估

    课程负责人提前设计好课程反馈表,在最后一次课上进行当堂指导式测试。对于一些学历不高的学员,由研究生助教和其他教师逐题解释,当场指导答题。

    总体而言,所有学员认为隔代教育课程对自己教养孙辈有所帮助。在内容方面,收获成效按频次排序依次是幼儿游戏、绘本阅读、育儿资源、生理和营养、心理和社会、脑科学。由此可见,幼儿游戏、绘本阅读、育儿资源是最受欢迎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对于亲子教育来说,年龄相隔多年的祖辈对于现代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如游戏、绘本阅读知之甚少,因此急需补充育儿知识。至于育儿资源,主要是由于大部分老年学员属于“沪漂”,人生地不熟,因此对于育儿资源的需求也很强烈。评估所了解到的其他情况包括:绝大多数学员已经把所学应用到孙辈实际教育过程中,并有回家与子女分享课堂所学的经历;有继续参与隔代教育系列课程的兴趣;隔代教育课程对学习者的自身隔代教育经验也产生了新的认识,从成人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具有质变学习的倾向;大多数学员认同亲子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祖辈尽量做好配角。

    由此可见,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产生了较好的初步效果。一方面,提升了祖辈的隔代教育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祖辈群体对过往育儿经验进行再度认知,促进作为成人群体的祖辈继续发展。

    三、课程反思

    (一)课程目标适切,但要注意学员学习需求的层次性

    多数学员对课程表示满意,表明课程目标的设定比较合理,符合学员的学习需求,也确实对学员的育儿观念、知识、技能甚至是自己以往的育儿经验认知都产生了影响。如有的学员将所学回去和儿女交流,并应用在现实的育儿活动中,感觉受益匪浅。目标的良好把握主要在于前期案头研究工作的充分。尽管学员的需求、生活状态有具体差异,但是隔代教育作为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其实还有很多的共同性,这些通过前期对各方面材料的研究可以获得判断。尽管如此,课程需求的层次性及其满足度仍有挑战。例如,大学教师背景的学员希望讲解更深入,希望有大数据的实证分析来验证某育儿观点。而学历较低的家长则希望听到更多的中国鲜活案例。这两种层次的学习需要在一次课堂上兼顾,成为教学上的挑战。

    (二)课堂讲授系统,但教学过程还要嵌入更多的互动环节

    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方案落地的保障。本课程中,教师们的课程实施模式基本都是按照预定的内容大框架和单元课程计划进行系统讲授,保障了知识的完整性、逻辑性。但从课堂生态来看,严肃性有余,生动性不足,因此有学员希望增加课程讨论环节。事实上,课堂上讲师曾设计过一些互动环节,但学员当时在课堂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互动需要倾向。事后经过访谈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因为前期的课堂气氛调动不足,学员之间都是初次会面,相互之间不熟悉,缺乏安全感与信任感,所以学员们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观望状态,影响了课堂互动的效果。后续的课程设计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企业培训中的破冰策略,首先在每次课堂开始阶段(尤其是第一次课上)设计一些小活动或者小游戏,创设一个互知、互动的氛围,以助推后续课堂上学习讨论等互动性策略的使用。

    (三)課程内容充实,但需要更丰富灵活的备用模块

    目标的合理定位助推了课程内容的适切性,多数学员表示内容比较丰富,有系统也有重点。但是在最后的反馈中,仍有学员希望课程内容再丰富一些,提出的建议主要有:希望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解隔代教育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国内案例;希望有更多的基于大数据和实证的研究支撑。事后经访谈分析发现,这一点和学员主体是高校退休教师的背景有密切关系,提出建议的学员多是大学教授,或在大学图书馆工作,或本人开展科学研究。建议本身反映了部分学员退休前的职业特点,但他们的兴趣、建议是否适合纳入本课程目标,还需要结合课程目标、学员群体特点进行考虑。如大数据的支撑是否合适,这需要对教育情境性有一定的认识,即使在正规学校教育中,个性化、选择化也越来越成为趋势,因为教育不仅需要技术策略,更需要智慧和机智。学员的需要是核心,对于合理的学员建议,可以通过二次案头研究或者是小范围的课前访谈,辨识出需求量比较大且对于祖辈隔代教育确实重要的学习领域或主题,开发出系列模块化的课程供学员选择。 随着国家对家庭教育的日渐重视,在我国隔代教育现实背景下,面向祖辈的隔代教育课程或者项目开发必然受到新的关注。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隔代教育课程开发可以在理念、开发流程、资源建设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在地实验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汪依桃,陈雪斌.老人参与隔代教养的积极功能及其优化策略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18):223—224.

    [2]岳瑛.老年大学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4077—4079.

    [3]许竞,李雅慧.我国老年教育供给与中高龄人群学习需求匹配状况调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6):39—46+92.

相关文章!
  • 紫藤公园之旅等

    曹丽颖等当我走进紫藤公园的大门时,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一棵棵紫藤树映入了我的眼帘。紫藤的树干是黑色的,树皮很粗糙,像一块坑坑洼洼的

  • 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

    李雅梅【摘 ?要】在新课改的推进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初中学习的需要了,教师需要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微课就

  • 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培

    郭爱兰摘 要: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为提升人才对市场的适应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水平,开展教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