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音乐形态研究
柯利刚
摘要:《清平调》创作时间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其本事背景为唐明皇、杨贵妃游玩沉香亭,不樂旧曲,遂命李白呈献新词,并由李龟年谱曲表演。其曲调属性乃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表演时间当在晚上,表演地点即在沉香亭北。表演人物中,歌辞创作者是李白,歌曲创作者是李龟年,歌曲演奏者是十六名梨园弟子,听看者主要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表演乐器主要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清平调》于宋元明清时期皆有传唱痕迹。诗体《清平调》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清平调》创作方式主要有因辞度曲、因声度辞和文本拟作三种。
关键词:《清平调》;创调情况;表演情况;流变情况;创作情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51-08
《清平调》诗歌流传古今,《清平调》故事布在人口。古往今来,不乏探究其诗歌内容者,比如钱志熙《李白(清平调词)新解——从“叶想衣裳花想容”说起》就以为从实证角度应作“叶想衣裳”而不是“云想衣裳”。此后,王茜《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疑一则——“云想”还是“叶想”》又提出当以“云想”为正的观点。除此之外,亦不乏研究其诗歌故事之真伪者,比如说吴企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就从故事时间和人物生平等角度怀疑此故事和诗歌之真实性。此后,李廷先《(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一文又就吴企明相关观点逐一予以辩驳并肯定《清平调》人物故事之真实性。可知,《清平调》故事是流行故事,《清平调》诗歌是流行诗歌,《清平调》研究是流行研究。事实上,《清平调》是作为一支乐曲被创作出来且流传开来的。惜乎,古往今来之研究,多关注其背景属性、文字属性,而少留意其音乐属性。因之,笔者特撰此文,以期能还原其音乐属性之一二。
一、创调情况
创调情况主要研究《清平调》本事背景、创立时间和乐调属性。
(一)本事背景
《清平调》本事背景可见诸李溶《松窗杂录》所载: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纪》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棒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饰绣巾重拜上意。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
“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此中所载本事背景,上文提及吴企明、李廷先两家已有相关论述。吴企明指出李白入京供奉翰林的时间当是天宝年间,又杨玉环被册为贵妃亦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详细梳理二人在天宝年间行迹之后,作者指出“李白不可能和杨玉环相会于兴庆池沉香亭,为之撰写新乐词《清平调》”。据吴企明观点,则《清平调》故事存伪,《清平调》诗歌亦属伪作。
李廷先认为,“《松窗录》记事的错误是有的,但不是什么‘大误,如它把李白写《清平调》词说成是在开元时”。李廷先承认了《松窗杂录》的错误,也肯定了《松窗杂录》的真实。他以为“杨玉环在册为贵妃之前,完全有可能出现对妃子、赏名花,令翰林学士李白进献新词的盛事。”李廷先的观点还是得到了学界比较多数的赞成意见。
于此可知,《松窗杂录》的记载确实是有错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其一便是此一事件发生之时间,其二是主要人物之封号。有一种观点以为此中所云“开元中”所指并不是《清平调》故事之发生时间,而是种植木芍药之时间。有一种观点以为故事中称李白为翰林学士、称杨玉环为贵妃,原是后人对前人的一般称呼,无需深究其获封之确切时间。此好比以东坡呼苏轼,后人既可以东坡称呼青年苏轼,亦可以东坡称呼老年苏轼。
综上,笔者以为:尽管《松窗杂录》带给后世诸多猜疑,但《清平调》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二)创作时间
《松窗杂录》所载《清平调》故事发生时间,甫出不久,即已引起学者关注。其论述较为详实者,可参看宋人薛仲邕《李翰林年谱》所载:
天宝三载甲中,是岁改年为载。先生与吴筠善。筠待诏翰林,先生亦至长安,见太子宾客贺知章于紫极宫,因解金貂换酒为乐。荐于明皇,召见金銮殿,诏供奉翰林,进《清平调》《宫中行乐词》。有《翰林读书言怀》《侍从温泉应制》送贺监。宜春苑诗后,为高力士憾脱靴,言于贵妃三。欲命官,被沮而止,乃放。骜不自修,与知章等八人为酒八仙,帝赐金放还。
据此可知,早在宋朝时,学者已经将《清平调》之创作时间定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后世学者于《清平调》相关问题多有研究,然就其创作时间一则,亦多赞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者。
(三)乐调属性
乐调名称,为世人所熟知者,有清调、平调、瑟调等。李白歌诗独作《清平调》,引起古今学者诸多争议。此一问题,早在宋朝,便有相关探究。其文可见宋人王灼《碧鸡漫志》所载:
《松窗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
于此可知,王灼以为《清平调》指的是清调、平调和侧调当中的上两调,且唐玄宗之所以会选择前两调,是因为他本人不喜欢侧调。
历来解释《清平调》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其代表性意见,大概有四种。王灼所解,是为第一种。第二种可参看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所载:“《通典》: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也,汉代谓之三调。琦按《唐书-礼乐志》,俗乐二十八调中有正平调、高平调。则知所谓清平调者,亦其类也。”于此可知,王琦以为清平调当是俗乐调中的一种特殊调式。
第三种解释可参见任半塘《唐声诗》所言:“‘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清调》《平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于此可知,任半塘以为《清平调》当有两种所指,本义指情商乐之清调、平调。后来之义指唐代曲牌名。李廷先亦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一文中提及他曾就此一问请教于任半塘先生。任半塘先生认为“所谓《清平调》,就是低于‘清調,高于‘平调的新曲。”
第四种解释可参看李健正《“清平调”与(清平调)》所言:“总而言之,‘清调在我国从周代被发现以来,至汉代包容了古老的‘平调形成‘汉世三调,到魏、晋‘清商三调不断发展壮大,至唐代形成燕乐二十八调,以‘清平调的统称定位。宋代有几个音乐复古者在文坛上曾经喧嚣一时,但怎奈‘清平调已深得人心,所有中国的戏曲音乐,无一不属于‘清平调之列。清代西方音乐传人,也仅是‘清平调中‘下徵调的宫调式(大调)和羽调式(小调)。现代音乐如此发达,除有少数人在进行‘无调性音乐的试验之外,几乎全部都是‘清平调音乐。因此,可以说‘清平调就是所有乐调的概括。”李健正先生以为“清平调”是所有乐调的一个总称,而《清平调》则是李白作词李龟年谱曲的一首著名歌曲。
李健正在解释清楚“清平调”的两种含义之后,又谈到了歌曲《清平调》的音乐属性问题:
半塘先生在他的《唐声诗》中也曾说:“因作者全不知音,欲考据并难着手。”因此,笔者仅补半塘先生之不足,着重从音乐方面议论。半塘先生关于《清平调》的“名解”云:“乐律在古清调和平调之间。”笔者以为“之间”之后应再加“转换”二字才能明确。因为除了清调就是平调,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其他任何乐调。半塘先生对《清平调》的“乐歌”则云:“‘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清调》《平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李白三章乃倚声而成,李龟年之歌乃循谱而发。”但据笔者所知,“曲牌”乃是宋代中国戏曲、曲艺音乐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曲体。唐代还不具备“曲牌”产生的条件,所以不可以把“清平调”三字误认为是唐代曲牌。
综上可知,“清平调”可以用来概括所有的乐调,《清平调》则是李白作辞李龟年谱曲的一支乐曲。乐曲《清平调》所指,既不是简单的清调和平调,也不是一种类似于俗乐二十八调的特殊调式,也不是一种介于清调和平调之间的音乐调式,而是指乐律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
二、表演情况
表演情况包含表演时间、表演地点、表演人物和表演乐器等。
(一)表演时间
据上文论述可知,《清平调》表演时间当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据《松窗杂录》记载,其具体表演时间当在夜晚。但李健正先生提出不同看法:“从发掘的《清平调》歌曲来看,史料中的某些记述可能有错。譬如李溶《松窗杂录》记载的‘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就于理不通。‘赏名花,对妃子都需要观看,俗话说:‘夜不观色,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所以,有的史料记述为:‘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布辇从,倒合乎情理。”对于李健正先生的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理由有三:一、夜不观色并无道理。曹丕有言“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秉烛夜游”完全可以证明“夜可观色”。且李白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此即秉烛夜游之现实事例,既于桃花园宴饮,能不顺带观色吗?二、《清平调》诗歌内容亦可显露其赏玩时间。“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露华浓”“露凝香”皆是明明白白之夜景。三、李健正先生有疑“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第一,普通人尚可以秉烛夜游,帝王之家想营造一个“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灯火通明世界,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第二,所谓“赏名花,对妃子”,重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一个妃子,一片情意。彼情彼景,重要的是眼前人,而不是庭中花。关键是他想看到什么,而不是能看到什么。
(二)表演地点
表演地点当在兴庆宫之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此表演地点,李健正先生有一个基于实地勘测的解释:“沉香亭不是江南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它很‘大气。近代在兴庆宫原址仿唐建筑的沉香亭第一层台基就可供数百人舞蹈。第二层台基才是沉香亭。亭子周围的回廊也很宽敞,当年想必是设有栏杆。唐玄宗、杨玉环、李白等很可能就是在沉香亭的北回廊上倚着栏杆,观看亭北台基广场上梨园弟子和宫女们表演《清平调》歌舞的。”
(三)表演人物
据《松窗杂录》记载可知,在《清平调》乐曲的表演过程当中,演奏人员为十六位技艺超绝的梨园弟子,乐辞创作者为李白,乐曲谱写者为李龟年,观看者当包括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和李白、李龟年一干人等。且唐玄宗吹笛相和,则唐玄宗即是组织者,又是观看者,还是演奏者。所以这一次的表演人物,包括了当时权力最大的皇帝,最受宠爱的妃子,最具文学才华的诗人,最具音乐才华的音乐人。不得不说是“极一时之盛”。
(四)表演乐器
据上文论述可知,《清平调》的表演当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而清调曲和平调曲的主要演奏乐器皆见载于《古今乐录》。据《乐府诗集》转引《古今乐录》所载可知,清调曲演奏乐器有笙、笛(下声弄、高弄、游弄)、篪、节、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平调曲演奏乐器主要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共七种。因此,《清平调》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当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节”和“筑”本为同一种乐器。
三、流变情况
流变情况主要包括传唱和衍生两大情况。
(一)传唱
《清平调》作为一支首创于唐朝的知名乐曲,于后世多见传唱痕迹。宋元时期传唱记录可见下文所引:
正法眼,破沙盆,临风唱起《清平调》。
——宋·雪江和尚
两袖东风脸似霞,满怀红刺访侬家。春莺错唱《清平调》,输却钗头缥蒂花。
——元-宋襞《忆武陵旧事》_
上引宋元时期作品,皆于《清平调》之前,着一“唱”字,则《清平调》传唱于宋元无疑。宋元之后,亦可于明清时期寻见《清平调》传唱记载。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桐花半落南泉雨,三尺枯桐瘦蛟语。燕山老人雪满颠,尊前相见说当年。向人解唱《清平调》,玉碎昆仑凤凰叫。一声飞空过彩云,此曲不许人间闻。尔当更为歌一阕,赠示西湖歌明月。
——明·胡奎《燕中老人歌》
水次烟花色似酡,江空不碍万舻过。谁翻一曲《清平调》,鼓枻关头札札歌。
——明·蒲秉權《和舒玄渚大参凤凰矶纪事其三》
红晕朝酣倾妍姿,衔杯莫失看花时。态浓未觉春风晚,品重应怜舞袖迟。露浥绣帏香淡宕,月移珠箔影参差。醉吟一曲《清平调》,何似凝妆兴庆池?
——清·朱玉蛟《牡丹》
上文所引《燕中老人歌》“向人解唱《清平调》”“此曲不许人间闻”“尔当更为歌一阕”等诗句都可以证明《清平调》这支乐曲在明代仍可演唱。胡奎和朱玉蛟诗歌当中,皆于《清平调》前着一“曲”字,又据其诗意可知,《清平调》作为一支乐曲,确可传唱于明清时期。
(二)衍生
衍生可以是根据某一支乐曲而衍生出新的曲名、新的乐调、新的体式等。诗体《清平调》作为一支乐曲,在后世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
1.衍生词体《清平调》
词体《清平调》存见之证据,可见明人陈耀文《花草粹编》所载北宋王禹玉作品和《百名家词钞》所载清人陆次云作品:
一
玉宸朝晚,忽掩赭黄衣。愁露锁无扉,蓬莱待得仙丹至,人世已成非。龙轩天仗转西畿,旌旆入云飞。望陵宫女垂红泪,不见翠舆归。
二
上林春晚,曾是奉宸游。水殿戏龙舟,玉箫吹断催仙驭,一去隔千秋。游人重到曲江头,事往涕难收。空余御幄传觞处,依旧水东流。
——宋·王禹玉《清平调·昭陵梓宫发引》
粉香脂冷,翅影拈花影。叶底枝头斜复整,如识潜潜等等。怪他朝夕双双,扑来一个轻藏。不忍分离好对,放伊仍过东墙。
——清·陆次云《清平调·扑蝶》
上引两首词作,其名皆作《清平调》。且就引文可知,词体《清平调》亦有两种体式:其一体共50字,其中上阕26字,下阕24字。又上阕第2、3、5句和下阕第1、2、4句押韵。其二体共46字,其中上阕22字,下阕24字。又上阕第1、2、3、4句和下阕第1、2、4句押韵。
2.衍生杂剧体《清平调》
杂剧体《清平调》存见之证据,可见清人冯金伯《词苑萃编》和清人吴绮《林蕙堂全集》所载:
来书谓仆《清平调》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竞太息,又复起舞。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仙才供奉,岂借寻常科第。重失却珊瑚,只笑唐家结网疏。知君寄托,扫尽里儿容做。作烂醉沉香,此后谁堪七宝床?
上引第一段材料是清人尤侗的一封回信。于回信内容可知,《清平调》杂剧正是尤侗的作品。第二段材料题目为《题尤悔庵(清平调)杂剧》,此可作为《清平调》杂剧传唱于清代之证据。又清代书目类书籍中亦清晰记载此一剧本。其例可见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所载:“国朝杂剧:《读离骚》《吊琵琶》《黑白卫》《清平调》。四种,尤侗作。”尤侗,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除以上四种杂剧外,尤侗还著有杂剧《桃花源》,传奇《钧天乐》。于此可知,作者书信、旁人题诗、书目记载三者足以证明《清平调》杂剧之真实性。
四、创作情况
创作情况主要包含因辞度曲、因声度辞和文本拟作三大情况。
(一)因辞度曲
所谓因辞度曲,指先有歌辞,后有歌曲,歌曲根据歌辞创作而成。李白和李龟年合作完成之《清平调》属于因辞度曲之作。此一创作方式,明人郑郧早已言及。其文可见郑郧《密阳草堂诗文集》所载:“诗与乐相表里。古三百篇皆以人乐。汉魏乐府即乐章也。如唐学士《清平调》,当时即付龟年度曲。今有能以《清平调》度曲者乎?”
郑鄤的这一论点,后来被李健正继承发展。李健正站在音乐学的角度,对这一支乐曲的创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文可见《乐府学》第5辑载李健正《“清平调”与(清平调)》一文:
“唐明皇、杨玉环、李龟年三个人都是唐代的大音乐家,唐明皇在向李龟年交代任务时,免不了要说这些音乐届的行话。也许是李龟年知道这首歌要由他来演唱,并且谱曲的任务也要由他来完成,所以就请示唐明皇用什么调。……好在他还是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他选择了在“清商调”(清调)和“下徵调”(平调)之间的转换,因为这仅需要用“应声”变动一个谱字就可以达到清平转换的目的了。为了讨好唐明皇,他还特意把“清商调”安排在“林钟商”(道宫),以此表示杨玉环太真妃的身份,而乐曲最后转入“正宫”(太簇宫),则表示了太真妃最终归于唐明皇。……上边这一段议论并非笔者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史料,而是笔者将李白三章和琵琶曲《清平词》相配之后发现的奥秘。这一对分别了一千多年的词、曲,仅仅用了几分钟就相配完毕。首先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曲子是为词而创作的!”三段词虽说都是在写杨玉环,但其内容不同,情绪更不同。而曲子却紧紧地缠绕着歌词,随歌词而跌宕起伏。
据李健正研究,其保留的琵琶曲《清平调》就是唐李龟年当年谱写的古谱。李健正结合李白《清平调》歌辞和手中李龟年《清平调》古谱,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清平调》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式。综上,李白《清平调》创作方式属因辞度曲。
(二)因声度辞
所谓因声度辞,指先有歌曲,后有歌辞,歌辞根据歌曲创作而成。《清平调》有以此种方式创作者,其例可见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所载:
清平调引
应制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
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苏轼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苏轼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苏轼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吴越王妃每岁归临安,王以书遗妃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苏子瞻为之,易其词,盖《清平词》也。
此《清平调引》四首,第一首为李白作品,后三首为苏轼作品。又苏轼作品,于其本集名为《陌上花》,诗文前并有序文。其序文与此处征引略有不同,故征引如下:“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于两处序文可知,此歌是先有歌曲、歌辞,苏轼认为其歌辞过于鄙野,故重新创作歌辞以更换之。于此可知,苏轼《陌上花》歌曲,是先有歌曲,后有歌辞,其创作方式属因声度辞。又《苏文忠公全集》中,苏轼三首诗作名为《陌上花》,与《清平调》并无干涉。故可知将苏轼《陌上花》归之《清平调引》名下,当属后人所为。其原因,今日已难以探知。然言及《清平调》,除李白《清平调》外,世人亦多知有苏轼“陌上花开”篇。综上,苏轼《清平调引》“陌上花开”篇之创作方式属因声度辞。
(三)文本拟作
作为乐曲而存在的《清平调》,其创作方式或属于因辞度曲,或属于因声度辞。作为诗歌而存在的《清平调》,其创作方式多属于文本拟作。其具体呈现方式大概有以下三种:第一,单以《清平调》为题者;第二,因写牡丹而题《清平调》者;第三,明确注明拟《清平调》者。
1.单以《清平调》为题者
文本拟作中,有单以《清平调》为题者。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武皇开宴影娥池,侍宴阿娇新宠时。金屋
春深扶醉起,鸾鸣花底日迟迟。
帘外宫娥舞袖来,霓旌双引出蓬莱。一枝仙掌金茎露,分赐群臣七宝杯。
两院东风飘紫霞,天香飞落上林花。恩疏不见龙舆过,望断长门日又斜。
——元·周巽《清平调三首》
柳风吹暖近清明,淑气融融满凤城。喜见玉堂春宴罢,碧桃花底数声莺。
圣主从容乐未央,祥烟飘处御炉香。愿将一滴金茎露,化作甘霖散八荒。
夜深花露湿瑶台,女乐排空隐隐来。要祝君王千万寿,侍臣重进紫霞杯。
——明·姚广孝《清平调三首》
烟笼越女水笼珠,依约春风见面初。十二栏杆都拍遍,沉香亭北近如何?
徐熙六幅画中开,蝉蝶寻春逐队来。一自淋铃歌夜雨,何人还更上瑶台?
月光花影两相怜,郑重齐奴步障前。乞取何人相爱惜,朝元阁上太真仙。
——清·石卓槐《清平调》
以上所引元明清三位诗人作品,题名皆作《清平调》,然与音乐并无关涉。可知其创作方式为文本拟作无疑。
2.因写牡丹而题《清平调》者
文本拟作中,有因写牡丹而题《清平调》者。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朱栏袅袅护芳尘,阵阵香风簇锦茵。十六妖姬禁酒力,猩红满面可怜人。
火珠万斛满花间,满眼红光信手攀。羯鼓莫催红妆落,花神不肯损朱颜。
红玉攒成白宝花,瑶台似涌赤城霞。频翻紫袖挥琼斝,好称朱门帝子家。
——明·郭正域《红牡丹清平调三首》
雨带云裳倍可怜,好从月里斗婵娟。夜月银烛频频照,销尽红妆与绿鬟。
银露朝来似洗尘,镂冰团雪美无伦。愁红怨绿知多少,始信东皇别有真。
肯将颜色醉东风,朵朵如云更不同。七宝玻璃倾夜月,沉香亭似蕊珠宫。
——明·郭正域《白牡丹清平调三首》_
以上所引《红牡丹清平调》和《白牡丹清平调》,虽说题名当中皆有“清平调”字眼,然与音乐并无干系。其创作方式亦属文本拟作无疑。
3.明确注明拟《清平调》者
文本拟作中,有明确注明拟《清平调》者。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两边红粉映春纱,一片初阳生彩霞。几度妆成临太液,君王错认是荷花。
嫦娥天遣下彤闱,暂与君王着宝衣。不是神仙安有此,三千粉黛失光辉。
一痕红玉上春梢,岁岁名花总不销。吹遍阑干明月满,与君共度可怜宵。
——明·屠隆《拟李白清平调三首》
娇蕊惊看出上栏,撩人秀色倍宜餐。凡葩未许轻相拟,芳号新传绿牡丹。
历选名姝谁最嘉,风尘新见上阳苍。便考姓字通仙籍,宛是西池萼綠华。
艳质丰肌绝世奇,红尘青眼解怜伊。苍旙
稳护封姨妒,长对阶前嫩绿姿。——清·叶承宗《王关人丰艳轶群,郝木仲年兄新字之曰“绿英”,命余赠之以诗,乃拟清平调三章》
以上所引明清诗人诗歌,题目中已明确注明乃《清平调》拟作。又上引诗歌与音乐并无关系,故可知其创作方式为文本拟作无疑。
综上可知,《清平调》创立时间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其本事背景为唐明皇、杨贵妃游玩沉香亭,不乐旧曲,遂命李白呈献新词,并由李龟年谱曲表演。其曲调属性乃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其表演时间当在晚上,其表演地点即在沉香亭北,其表演人物中,歌辞创作者是李白,歌曲创作者是李龟年,歌曲演奏者是十六名梨园弟子,听看者主要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其表演乐器主要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清平调》于宋元明清时期皆有传唱痕迹。诗体《清平调》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李白《清平调》创作方式为因辞度曲,苏轼《清平调引》“陌上花开”篇创作方式为因声度辞,其他与音乐无关之《清平调》多属文本拟作。
责任编辑:钱芳
摘要:《清平调》创作时间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其本事背景为唐明皇、杨贵妃游玩沉香亭,不樂旧曲,遂命李白呈献新词,并由李龟年谱曲表演。其曲调属性乃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表演时间当在晚上,表演地点即在沉香亭北。表演人物中,歌辞创作者是李白,歌曲创作者是李龟年,歌曲演奏者是十六名梨园弟子,听看者主要是唐明皇和杨贵妃。表演乐器主要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清平调》于宋元明清时期皆有传唱痕迹。诗体《清平调》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清平调》创作方式主要有因辞度曲、因声度辞和文本拟作三种。
关键词:《清平调》;创调情况;表演情况;流变情况;创作情况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7)01-0051-08
《清平调》诗歌流传古今,《清平调》故事布在人口。古往今来,不乏探究其诗歌内容者,比如钱志熙《李白(清平调词)新解——从“叶想衣裳花想容”说起》就以为从实证角度应作“叶想衣裳”而不是“云想衣裳”。此后,王茜《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疑一则——“云想”还是“叶想”》又提出当以“云想”为正的观点。除此之外,亦不乏研究其诗歌故事之真伪者,比如说吴企明《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就从故事时间和人物生平等角度怀疑此故事和诗歌之真实性。此后,李廷先《(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一文又就吴企明相关观点逐一予以辩驳并肯定《清平调》人物故事之真实性。可知,《清平调》故事是流行故事,《清平调》诗歌是流行诗歌,《清平调》研究是流行研究。事实上,《清平调》是作为一支乐曲被创作出来且流传开来的。惜乎,古往今来之研究,多关注其背景属性、文字属性,而少留意其音乐属性。因之,笔者特撰此文,以期能还原其音乐属性之一二。
一、创调情况
创调情况主要研究《清平调》本事背景、创立时间和乐调属性。
(一)本事背景
《清平调》本事背景可见诸李溶《松窗杂录》所载:
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纪》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棒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晓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遽以词进,上命梨园弟子约略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饮罢,饰绣巾重拜上意。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他学士。会高力士终以脱乌皮六缝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词。力士戏曰:“始谓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拳拳如是?”太真妃因惊曰:
“何翰林学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是贱之甚矣。”太真颇深然之。上尝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此中所载本事背景,上文提及吴企明、李廷先两家已有相关论述。吴企明指出李白入京供奉翰林的时间当是天宝年间,又杨玉环被册为贵妃亦在天宝四载(公元745年)。详细梳理二人在天宝年间行迹之后,作者指出“李白不可能和杨玉环相会于兴庆池沉香亭,为之撰写新乐词《清平调》”。据吴企明观点,则《清平调》故事存伪,《清平调》诗歌亦属伪作。
李廷先认为,“《松窗录》记事的错误是有的,但不是什么‘大误,如它把李白写《清平调》词说成是在开元时”。李廷先承认了《松窗杂录》的错误,也肯定了《松窗杂录》的真实。他以为“杨玉环在册为贵妃之前,完全有可能出现对妃子、赏名花,令翰林学士李白进献新词的盛事。”李廷先的观点还是得到了学界比较多数的赞成意见。
于此可知,《松窗杂录》的记载确实是有错误存在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其一便是此一事件发生之时间,其二是主要人物之封号。有一种观点以为此中所云“开元中”所指并不是《清平调》故事之发生时间,而是种植木芍药之时间。有一种观点以为故事中称李白为翰林学士、称杨玉环为贵妃,原是后人对前人的一般称呼,无需深究其获封之确切时间。此好比以东坡呼苏轼,后人既可以东坡称呼青年苏轼,亦可以东坡称呼老年苏轼。
综上,笔者以为:尽管《松窗杂录》带给后世诸多猜疑,但《清平调》故事是真实存在的。
(二)创作时间
《松窗杂录》所载《清平调》故事发生时间,甫出不久,即已引起学者关注。其论述较为详实者,可参看宋人薛仲邕《李翰林年谱》所载:
天宝三载甲中,是岁改年为载。先生与吴筠善。筠待诏翰林,先生亦至长安,见太子宾客贺知章于紫极宫,因解金貂换酒为乐。荐于明皇,召见金銮殿,诏供奉翰林,进《清平调》《宫中行乐词》。有《翰林读书言怀》《侍从温泉应制》送贺监。宜春苑诗后,为高力士憾脱靴,言于贵妃三。欲命官,被沮而止,乃放。骜不自修,与知章等八人为酒八仙,帝赐金放还。
据此可知,早在宋朝时,学者已经将《清平调》之创作时间定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后世学者于《清平调》相关问题多有研究,然就其创作时间一则,亦多赞成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者。
(三)乐调属性
乐调名称,为世人所熟知者,有清调、平调、瑟调等。李白歌诗独作《清平调》,引起古今学者诸多争议。此一问题,早在宋朝,便有相关探究。其文可见宋人王灼《碧鸡漫志》所载:
《松窗录》云: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繁开。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辇从。李龟年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焉用旧词为?”命龟年宣翰林学士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承诏赋词,龟年以进。上命梨园弟子约格调、抚丝竹,促龟年歌。太真妃,笑领歌意甚厚。张君房《脞说》指此为《清平乐》曲。按:明皇宣白进《清平调》词,乃是令白于清平调中制词。盖古乐取声律高下合为三,曰清调、平调、侧调,此之谓三调。明皇止令就择上两调,偶不乐侧调故也。况白词七字绝句与今曲不类,而《尊前集》亦载此三绝句,止目曰《清平词》。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绝句耳。此曲在越调,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黄钟宫、黄钟商两音者,欧阳炯称白有《应制清平乐》四首,往往是也。
于此可知,王灼以为《清平调》指的是清调、平调和侧调当中的上两调,且唐玄宗之所以会选择前两调,是因为他本人不喜欢侧调。
历来解释《清平调》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其代表性意见,大概有四种。王灼所解,是为第一种。第二种可参看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所载:“《通典》: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也,汉代谓之三调。琦按《唐书-礼乐志》,俗乐二十八调中有正平调、高平调。则知所谓清平调者,亦其类也。”于此可知,王琦以为清平调当是俗乐调中的一种特殊调式。
第三种解释可参见任半塘《唐声诗》所言:“‘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清调》《平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于此可知,任半塘以为《清平调》当有两种所指,本义指情商乐之清调、平调。后来之义指唐代曲牌名。李廷先亦在《(李白《清平调》词三首辨伪)商榷》一文中提及他曾就此一问请教于任半塘先生。任半塘先生认为“所谓《清平调》,就是低于‘清調,高于‘平调的新曲。”
第四种解释可参看李健正《“清平调”与(清平调)》所言:“总而言之,‘清调在我国从周代被发现以来,至汉代包容了古老的‘平调形成‘汉世三调,到魏、晋‘清商三调不断发展壮大,至唐代形成燕乐二十八调,以‘清平调的统称定位。宋代有几个音乐复古者在文坛上曾经喧嚣一时,但怎奈‘清平调已深得人心,所有中国的戏曲音乐,无一不属于‘清平调之列。清代西方音乐传人,也仅是‘清平调中‘下徵调的宫调式(大调)和羽调式(小调)。现代音乐如此发达,除有少数人在进行‘无调性音乐的试验之外,几乎全部都是‘清平调音乐。因此,可以说‘清平调就是所有乐调的概括。”李健正先生以为“清平调”是所有乐调的一个总称,而《清平调》则是李白作词李龟年谱曲的一首著名歌曲。
李健正在解释清楚“清平调”的两种含义之后,又谈到了歌曲《清平调》的音乐属性问题:
半塘先生在他的《唐声诗》中也曾说:“因作者全不知音,欲考据并难着手。”因此,笔者仅补半塘先生之不足,着重从音乐方面议论。半塘先生关于《清平调》的“名解”云:“乐律在古清调和平调之间。”笔者以为“之间”之后应再加“转换”二字才能明确。因为除了清调就是平调,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其他任何乐调。半塘先生对《清平调》的“乐歌”则云:“‘清平调三字,是唐代曲牌名,前所未有。其始义指清商乐中之清调、平调。其后来之义,乃就古清商乐曲内‘有声无辞之《清调》《平调》二曲名,从而更订。——此二义彼此相贯通,从知其声,纵不全用古声,亦必以古声为本。李白三章乃倚声而成,李龟年之歌乃循谱而发。”但据笔者所知,“曲牌”乃是宋代中国戏曲、曲艺音乐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曲体。唐代还不具备“曲牌”产生的条件,所以不可以把“清平调”三字误认为是唐代曲牌。
综上可知,“清平调”可以用来概括所有的乐调,《清平调》则是李白作辞李龟年谱曲的一支乐曲。乐曲《清平调》所指,既不是简单的清调和平调,也不是一种类似于俗乐二十八调的特殊调式,也不是一种介于清调和平调之间的音乐调式,而是指乐律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
二、表演情况
表演情况包含表演时间、表演地点、表演人物和表演乐器等。
(一)表演时间
据上文论述可知,《清平调》表演时间当在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据《松窗杂录》记载,其具体表演时间当在夜晚。但李健正先生提出不同看法:“从发掘的《清平调》歌曲来看,史料中的某些记述可能有错。譬如李溶《松窗杂录》记载的‘上乘月夜召太真妃以步辇从就于理不通。‘赏名花,对妃子都需要观看,俗话说:‘夜不观色,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所以,有的史料记述为:‘上乘照夜白(马名),太真妃以布辇从,倒合乎情理。”对于李健正先生的观点,笔者持不同意见。理由有三:一、夜不观色并无道理。曹丕有言“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秉烛夜游”完全可以证明“夜可观色”。且李白有《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此即秉烛夜游之现实事例,既于桃花园宴饮,能不顺带观色吗?二、《清平调》诗歌内容亦可显露其赏玩时间。“春风拂槛露华浓”“一枝红艳露凝香”,“露华浓”“露凝香”皆是明明白白之夜景。三、李健正先生有疑“唐明皇在月光下究竟能看到些什么呢”。第一,普通人尚可以秉烛夜游,帝王之家想营造一个“凤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灯火通明世界,应该不是什么难事。第二,所谓“赏名花,对妃子”,重要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一个妃子,一片情意。彼情彼景,重要的是眼前人,而不是庭中花。关键是他想看到什么,而不是能看到什么。
(二)表演地点
表演地点当在兴庆宫之兴庆池东,沉香亭前。此表演地点,李健正先生有一个基于实地勘测的解释:“沉香亭不是江南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它很‘大气。近代在兴庆宫原址仿唐建筑的沉香亭第一层台基就可供数百人舞蹈。第二层台基才是沉香亭。亭子周围的回廊也很宽敞,当年想必是设有栏杆。唐玄宗、杨玉环、李白等很可能就是在沉香亭的北回廊上倚着栏杆,观看亭北台基广场上梨园弟子和宫女们表演《清平调》歌舞的。”
(三)表演人物
据《松窗杂录》记载可知,在《清平调》乐曲的表演过程当中,演奏人员为十六位技艺超绝的梨园弟子,乐辞创作者为李白,乐曲谱写者为李龟年,观看者当包括唐玄宗、杨贵妃、高力士和李白、李龟年一干人等。且唐玄宗吹笛相和,则唐玄宗即是组织者,又是观看者,还是演奏者。所以这一次的表演人物,包括了当时权力最大的皇帝,最受宠爱的妃子,最具文学才华的诗人,最具音乐才华的音乐人。不得不说是“极一时之盛”。
(四)表演乐器
据上文论述可知,《清平调》的表演当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而清调曲和平调曲的主要演奏乐器皆见载于《古今乐录》。据《乐府诗集》转引《古今乐录》所载可知,清调曲演奏乐器有笙、笛(下声弄、高弄、游弄)、篪、节、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平调曲演奏乐器主要有笙、笛、筑、瑟、琴、筝、琵琶共七种。因此,《清平调》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当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节”和“筑”本为同一种乐器。
三、流变情况
流变情况主要包括传唱和衍生两大情况。
(一)传唱
《清平调》作为一支首创于唐朝的知名乐曲,于后世多见传唱痕迹。宋元时期传唱记录可见下文所引:
正法眼,破沙盆,临风唱起《清平调》。
——宋·雪江和尚
两袖东风脸似霞,满怀红刺访侬家。春莺错唱《清平调》,输却钗头缥蒂花。
——元-宋襞《忆武陵旧事》_
上引宋元时期作品,皆于《清平调》之前,着一“唱”字,则《清平调》传唱于宋元无疑。宋元之后,亦可于明清时期寻见《清平调》传唱记载。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桐花半落南泉雨,三尺枯桐瘦蛟语。燕山老人雪满颠,尊前相见说当年。向人解唱《清平调》,玉碎昆仑凤凰叫。一声飞空过彩云,此曲不许人间闻。尔当更为歌一阕,赠示西湖歌明月。
——明·胡奎《燕中老人歌》
水次烟花色似酡,江空不碍万舻过。谁翻一曲《清平调》,鼓枻关头札札歌。
——明·蒲秉權《和舒玄渚大参凤凰矶纪事其三》
红晕朝酣倾妍姿,衔杯莫失看花时。态浓未觉春风晚,品重应怜舞袖迟。露浥绣帏香淡宕,月移珠箔影参差。醉吟一曲《清平调》,何似凝妆兴庆池?
——清·朱玉蛟《牡丹》
上文所引《燕中老人歌》“向人解唱《清平调》”“此曲不许人间闻”“尔当更为歌一阕”等诗句都可以证明《清平调》这支乐曲在明代仍可演唱。胡奎和朱玉蛟诗歌当中,皆于《清平调》前着一“曲”字,又据其诗意可知,《清平调》作为一支乐曲,确可传唱于明清时期。
(二)衍生
衍生可以是根据某一支乐曲而衍生出新的曲名、新的乐调、新的体式等。诗体《清平调》作为一支乐曲,在后世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
1.衍生词体《清平调》
词体《清平调》存见之证据,可见明人陈耀文《花草粹编》所载北宋王禹玉作品和《百名家词钞》所载清人陆次云作品:
一
玉宸朝晚,忽掩赭黄衣。愁露锁无扉,蓬莱待得仙丹至,人世已成非。龙轩天仗转西畿,旌旆入云飞。望陵宫女垂红泪,不见翠舆归。
二
上林春晚,曾是奉宸游。水殿戏龙舟,玉箫吹断催仙驭,一去隔千秋。游人重到曲江头,事往涕难收。空余御幄传觞处,依旧水东流。
——宋·王禹玉《清平调·昭陵梓宫发引》
粉香脂冷,翅影拈花影。叶底枝头斜复整,如识潜潜等等。怪他朝夕双双,扑来一个轻藏。不忍分离好对,放伊仍过东墙。
——清·陆次云《清平调·扑蝶》
上引两首词作,其名皆作《清平调》。且就引文可知,词体《清平调》亦有两种体式:其一体共50字,其中上阕26字,下阕24字。又上阕第2、3、5句和下阕第1、2、4句押韵。其二体共46字,其中上阕22字,下阕24字。又上阕第1、2、3、4句和下阕第1、2、4句押韵。
2.衍生杂剧体《清平调》
杂剧体《清平调》存见之证据,可见清人冯金伯《词苑萃编》和清人吴绮《林蕙堂全集》所载:
来书谓仆《清平调》一剧,为吾辈伸眉吐气,第不图肥婢竞远胜冬烘试官,摩诘出公主之门。太白以贵妃上第,乃知世间冬烘试官愧巾帼多矣,读竞太息,又复起舞。仆谓天下试官皆妇人耳,若闺阁怜才反过试官十倍。太白赋《清平调》、《上清调》,贵妃以玻璃七宣杯酌西凉葡萄酒笑饮,敛绣巾再拜,不正天子门生真为贵妃弟子矣!
仙才供奉,岂借寻常科第。重失却珊瑚,只笑唐家结网疏。知君寄托,扫尽里儿容做。作烂醉沉香,此后谁堪七宝床?
上引第一段材料是清人尤侗的一封回信。于回信内容可知,《清平调》杂剧正是尤侗的作品。第二段材料题目为《题尤悔庵(清平调)杂剧》,此可作为《清平调》杂剧传唱于清代之证据。又清代书目类书籍中亦清晰记载此一剧本。其例可见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所载:“国朝杂剧:《读离骚》《吊琵琶》《黑白卫》《清平调》。四种,尤侗作。”尤侗,字展成,一字同人,早年自号三中子,又号悔庵,晚号良斋、西堂老人、鹤栖老人、梅花道人等。除以上四种杂剧外,尤侗还著有杂剧《桃花源》,传奇《钧天乐》。于此可知,作者书信、旁人题诗、书目记载三者足以证明《清平调》杂剧之真实性。
四、创作情况
创作情况主要包含因辞度曲、因声度辞和文本拟作三大情况。
(一)因辞度曲
所谓因辞度曲,指先有歌辞,后有歌曲,歌曲根据歌辞创作而成。李白和李龟年合作完成之《清平调》属于因辞度曲之作。此一创作方式,明人郑郧早已言及。其文可见郑郧《密阳草堂诗文集》所载:“诗与乐相表里。古三百篇皆以人乐。汉魏乐府即乐章也。如唐学士《清平调》,当时即付龟年度曲。今有能以《清平调》度曲者乎?”
郑鄤的这一论点,后来被李健正继承发展。李健正站在音乐学的角度,对这一支乐曲的创作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其文可见《乐府学》第5辑载李健正《“清平调”与(清平调)》一文:
“唐明皇、杨玉环、李龟年三个人都是唐代的大音乐家,唐明皇在向李龟年交代任务时,免不了要说这些音乐届的行话。也许是李龟年知道这首歌要由他来演唱,并且谱曲的任务也要由他来完成,所以就请示唐明皇用什么调。……好在他还是个很有才华的作曲家,他选择了在“清商调”(清调)和“下徵调”(平调)之间的转换,因为这仅需要用“应声”变动一个谱字就可以达到清平转换的目的了。为了讨好唐明皇,他还特意把“清商调”安排在“林钟商”(道宫),以此表示杨玉环太真妃的身份,而乐曲最后转入“正宫”(太簇宫),则表示了太真妃最终归于唐明皇。……上边这一段议论并非笔者又发现了什么新的史料,而是笔者将李白三章和琵琶曲《清平词》相配之后发现的奥秘。这一对分别了一千多年的词、曲,仅仅用了几分钟就相配完毕。首先它给我的感觉就是:“曲子是为词而创作的!”三段词虽说都是在写杨玉环,但其内容不同,情绪更不同。而曲子却紧紧地缠绕着歌词,随歌词而跌宕起伏。
据李健正研究,其保留的琵琶曲《清平调》就是唐李龟年当年谱写的古谱。李健正结合李白《清平调》歌辞和手中李龟年《清平调》古谱,最大程度地还原了《清平调》的创作过程和创作方式。综上,李白《清平调》创作方式属因辞度曲。
(二)因声度辞
所谓因声度辞,指先有歌曲,后有歌辞,歌辞根据歌曲创作而成。《清平调》有以此种方式创作者,其例可见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所载:
清平调引
应制
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
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苏轼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苏轼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苏轼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吴越王妃每岁归临安,王以书遗妃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苏子瞻为之,易其词,盖《清平词》也。
此《清平调引》四首,第一首为李白作品,后三首为苏轼作品。又苏轼作品,于其本集名为《陌上花》,诗文前并有序文。其序文与此处征引略有不同,故征引如下:“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于两处序文可知,此歌是先有歌曲、歌辞,苏轼认为其歌辞过于鄙野,故重新创作歌辞以更换之。于此可知,苏轼《陌上花》歌曲,是先有歌曲,后有歌辞,其创作方式属因声度辞。又《苏文忠公全集》中,苏轼三首诗作名为《陌上花》,与《清平调》并无干涉。故可知将苏轼《陌上花》归之《清平调引》名下,当属后人所为。其原因,今日已难以探知。然言及《清平调》,除李白《清平调》外,世人亦多知有苏轼“陌上花开”篇。综上,苏轼《清平调引》“陌上花开”篇之创作方式属因声度辞。
(三)文本拟作
作为乐曲而存在的《清平调》,其创作方式或属于因辞度曲,或属于因声度辞。作为诗歌而存在的《清平调》,其创作方式多属于文本拟作。其具体呈现方式大概有以下三种:第一,单以《清平调》为题者;第二,因写牡丹而题《清平调》者;第三,明确注明拟《清平调》者。
1.单以《清平调》为题者
文本拟作中,有单以《清平调》为题者。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武皇开宴影娥池,侍宴阿娇新宠时。金屋
春深扶醉起,鸾鸣花底日迟迟。
帘外宫娥舞袖来,霓旌双引出蓬莱。一枝仙掌金茎露,分赐群臣七宝杯。
两院东风飘紫霞,天香飞落上林花。恩疏不见龙舆过,望断长门日又斜。
——元·周巽《清平调三首》
柳风吹暖近清明,淑气融融满凤城。喜见玉堂春宴罢,碧桃花底数声莺。
圣主从容乐未央,祥烟飘处御炉香。愿将一滴金茎露,化作甘霖散八荒。
夜深花露湿瑶台,女乐排空隐隐来。要祝君王千万寿,侍臣重进紫霞杯。
——明·姚广孝《清平调三首》
烟笼越女水笼珠,依约春风见面初。十二栏杆都拍遍,沉香亭北近如何?
徐熙六幅画中开,蝉蝶寻春逐队来。一自淋铃歌夜雨,何人还更上瑶台?
月光花影两相怜,郑重齐奴步障前。乞取何人相爱惜,朝元阁上太真仙。
——清·石卓槐《清平调》
以上所引元明清三位诗人作品,题名皆作《清平调》,然与音乐并无关涉。可知其创作方式为文本拟作无疑。
2.因写牡丹而题《清平调》者
文本拟作中,有因写牡丹而题《清平调》者。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朱栏袅袅护芳尘,阵阵香风簇锦茵。十六妖姬禁酒力,猩红满面可怜人。
火珠万斛满花间,满眼红光信手攀。羯鼓莫催红妆落,花神不肯损朱颜。
红玉攒成白宝花,瑶台似涌赤城霞。频翻紫袖挥琼斝,好称朱门帝子家。
——明·郭正域《红牡丹清平调三首》
雨带云裳倍可怜,好从月里斗婵娟。夜月银烛频频照,销尽红妆与绿鬟。
银露朝来似洗尘,镂冰团雪美无伦。愁红怨绿知多少,始信东皇别有真。
肯将颜色醉东风,朵朵如云更不同。七宝玻璃倾夜月,沉香亭似蕊珠宫。
——明·郭正域《白牡丹清平调三首》_
以上所引《红牡丹清平调》和《白牡丹清平调》,虽说题名当中皆有“清平调”字眼,然与音乐并无干系。其创作方式亦属文本拟作无疑。
3.明确注明拟《清平调》者
文本拟作中,有明确注明拟《清平调》者。其例可见下文所引:
两边红粉映春纱,一片初阳生彩霞。几度妆成临太液,君王错认是荷花。
嫦娥天遣下彤闱,暂与君王着宝衣。不是神仙安有此,三千粉黛失光辉。
一痕红玉上春梢,岁岁名花总不销。吹遍阑干明月满,与君共度可怜宵。
——明·屠隆《拟李白清平调三首》
娇蕊惊看出上栏,撩人秀色倍宜餐。凡葩未许轻相拟,芳号新传绿牡丹。
历选名姝谁最嘉,风尘新见上阳苍。便考姓字通仙籍,宛是西池萼綠华。
艳质丰肌绝世奇,红尘青眼解怜伊。苍旙
稳护封姨妒,长对阶前嫩绿姿。——清·叶承宗《王关人丰艳轶群,郝木仲年兄新字之曰“绿英”,命余赠之以诗,乃拟清平调三章》
以上所引明清诗人诗歌,题目中已明确注明乃《清平调》拟作。又上引诗歌与音乐并无关系,故可知其创作方式为文本拟作无疑。
综上可知,《清平调》创立时间为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其本事背景为唐明皇、杨贵妃游玩沉香亭,不乐旧曲,遂命李白呈献新词,并由李龟年谱曲表演。其曲调属性乃是在清调和平调之间转换。其表演时间当在晚上,其表演地点即在沉香亭北,其表演人物中,歌辞创作者是李白,歌曲创作者是李龟年,歌曲演奏者是十六名梨园弟子,听看者主要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其表演乐器主要有笙、笛、篪、节(筑)、琴、瑟、筝和琵琶共八种。《清平调》于宋元明清时期皆有传唱痕迹。诗体《清平调》又衍生出词体《清平调》和杂剧体《清平调》。李白《清平调》创作方式为因辞度曲,苏轼《清平调引》“陌上花开”篇创作方式为因声度辞,其他与音乐无关之《清平调》多属文本拟作。
责任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