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选绘画及艺术风格探究
金乐乐
摘 要:进入元朝后,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之前的唐、宋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笔墨情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人画占主流,主要是文人画家以此来抒发内心情感。钱选在这个动荡的朝代选择归隐山林,画出多幅传世名作,作品多表达他的一种精神世界。钱选将绘画演变成一个抒发个人情感、明志的手段,从作品中不难窥视到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艺术境界的执着追问和苦苦求索。他所倡导的“士气”新风,对元中期的文人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钱选;文人画;士气
一、个人简介
钱选(1239-1301)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曾经做过南宋的进士,到元朝的时候隐居山林。钱选选择终生与书画作伴,他以平淡恬静的心,悠然自得地过着陶渊明般的生活。在钱选的绘画作品中常能体会到高雅的“士气”,这正是文人画的写意情趣之所在。为元中期文人画的发展坚定了基础。
二、时代背景
进入元朝后,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和之前的唐、宋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笔墨情趣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文人画占主流,主要是文人画家用来抒发内心情感。元朝的画家大多信奉道教和道教思想,以自己内心的思想的家园为目的而作画,画家在经过了很多磨难后,希望过一种平静的生活。钱选所在的朝代可以说是动荡不安的,战乱频繁,存在一定的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文化上也出现一定的对立,是一个多种文化共存繁盛的时代。还有佛教与道教的争衡,与其他很多不和谐的因素,都对当时所处元代的钱选有着很深的影响。两宋时期关注日常生活,商品经济繁荣,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宋代的艺术重视寓意,说理性强,重视内心的感受。宋代以院体画为主,而到了元代则以文人画为中心。元代的绘画更看重气韵,最重遗貌求神,以简易为主。
钱选作为第四等人,受到歧视,不被重视,很高的文学修养被压抑,才能无处施展,常年痛苦而压抑。元代的绘画创作不再是画家求取功名的手段。这时绘画便成了很多画家自娱自乐的手段,画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取材绘画。这正是钱选所说的“无求于世”。也正因为如此元代的绘画更多的是抒情言志,体现作品的意趣。元朝是一个既动荡又开放,既苦涩又活跃的社会,就算处于这样一个社会,但在画家的创作中也很少看到一点这个时代的风雨,他们对当时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似乎都不感兴趣,他们似乎更关心另一个世界“世外桃源”。这就是钱选所说“士气说”,画家都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有自己的人生信仰和精神取向。作品多表达他们的一种精神世界,画家将绘画演变成一个抒发个人情感、明志的手段,从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窥视到一代艺术家对于人生意义的艺术境界的执着追问和苦苦求索。
三、钱选的艺术主张
钱选主张“士气说”,在元代文人画中,追求“士气”是一种普遍的思想,主要是主张绘画作品中要具有文人的气势,主张以书入画,把这种以书入画的绘画形式作为文人画所特有的绘画风格。以书入画,文人画家们找到了一种更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就是将这种“书画同源”的意识完美地体现在了绘画中。所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是对“以书入画”最具体的印证。这个“以书入画”的理论对明清产生的影响是最深远的,也是在畫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产生使得元代绘画实力骤然上升,同时也增强了元代绘画特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化静为动,直抒胸中逸气的写意精神也恰如其分地体现在了画面上。书法的用笔影响绘画,强调笔墨的运用,控制笔墨的掌握能力,这时期的诗画的关系已经非常微妙了,不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和谐统一,可以说书画的结合,既要具备深厚的绘画能力还需要有诗人般的文采,要注重情感上的表达,情感的抒发。以诗入画,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对画面的构图上也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这也正使元代的绘画更注重诗情画意的表达。钱选受道家理论的影响,以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为作画的目的,在钱选的笔下多是表现自身的生活环境、理想和情趣,借山川、竹石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他的画面归于平淡天真,不问世事,只想远离凡尘,所以画面中有隐士所透露的思想觉悟,一种摆脱世俗的清高的情怀。钱选归隐石林,艺术相伴于左右,作品中虽画现实的世界,画面中却流露出高尚的艺术情操。
四、代表作品
钱选的青绿山水的代表作品《山居图》现在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这幅画是横轴长卷的形式,画面的中间的部分是凸出的,四面环水,呈现出一个中间高四周低的构图形式,更突显出中部山峰的高耸。这幅画的山石全部用线条勾勒,没有出现任何的皴法,山石、树木、房屋,小桥也都是用细致的线条勾出,用色彩加以渲染,通过色彩的层次突显出山峰的结构。画面中的房屋居山之中,这也正是作者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一种反映,画面空间开阔,意味十足,塑造出一个“世外桃源”的仙境。
《秋江待渡图》现在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画面以墨线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再加上青绿设色,画面中带有“复古”的韵味,意境茫茫。画面大多都是描绘平静宽广的江面,画面的中央是大片开阔的水域,整幅画的右边画有连绵不断的山石,画面的左边是几颗红树,下边还站有一人在眺望,虽然不在画面的中间位置,但在整幅画中却非常突出,非常引人注意,别有一番味道,感觉画中人想到江的那一端去,等待能有个人能渡他过去,这是否也是作者自己内心的真实写照呢?这是否就是这《秋江待渡图》原来的意味?待渡,就是渡,是渡河的渡,也是作者内心精神上的渡。
钱选还有一幅《幽居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幽”的上部缺损,这幅作品也是一副青绿山水,从右边起画有山峰,画面左侧驶出一叶小舟,舟上二人静坐,在划向江的另一边,向左为空阔的江面,中间偏右是山居之所在,绿树葱茏,仙山楼阁,再向左山势委蛇,江面上有一归舟。故此图不应当作“幽居图”应作“山居图”,但是钱选的另一幅作品《山居图》与此同名,所以拿“幽居图”做了区别。幽居图与山居图的构图极为相似,都是中断的山石为主,江面空旷,画面有一定的装饰感,也是画家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内心的家园,向往的地方。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都可以在内心的世界中找到慰藉,为自己的内心找一个居住的地方,这也正是钱选隐世的表达。
《浮玉山居图》是钱选描绘自己的家乡浮玉山的景色,画中可以看出山峦分为三组,山峦相连,相互辉映,山势峻朗,用笔质朴,线条挺拔有力,画面的意境平静而又静穆。钱选自作诗一首,正是诗画内容相得益彰,是典型的钱选用归隐的题材所作的山水画。钱选的山水画,以青绿色为主。《浮玉山居图》是以淡设色加上水墨画成,设色清雅淡丽,山水多怪石,菱角分明,山石全都是细劲的墨线皴擦画成,山石用细劲的笔墨勾线,以淡墨渲染,丛树茂密,加上淡淡的花青,画面显得清逸秀润,于古雅的意味中透着平淡天真之趣,突出了传统的青绿山水的画法。山石用细而有力的墨线勾出,再用淡墨轻轻渲染,表现出立体感,块面的突出是这幅画在技巧上的特色。近看,有玲珑剔透的感觉,更像一个玻璃的世界,在茂密的丛林中可以看见一处庭院。从远处看,这幅画中山与山之间都是断开的,这在中国山水画中是很少见到的,而正是这样的一个处理手法,可以看到一个玲珑剔透的山体,如玉一样的山体,在神秘的气中浮沉,白云缭绕,峰峦徘徊,清泉环绕。这也正是钱选要着力表现的“浮玉”用意之所在。这幅画中钱选的诗书可以看出钱选归隐的决心和归隐后的平静心情,一种超越尘世的逍遥思想,正是庄子超越物我、是非的体道、悟道的境界,也完全走出了儒家出仕的思想,是钱选做隐士思想的真情告白,他淡泊的心境中已无丝毫的尘影,显得格外的平淡天真。与《山居图》相比,这幅作品表现得更加的静穆高古,钱选表现了一个不落凡尘的世界,笔调幽微,用意苍茫。这就是这幅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浮玉山居图》算是山水画中的抽象画,它是钱选想象中的山水,表现画家内心的世界,突出画家内心的理想境界,是钱选意念中的山水,家乡中的山山水水都在他的内心得到了重塑。《浮玉山居图》是要在这生命的居所中浮空,如月光荡涤下的通透。环绕钱选生命幽居的艺术里程,我们更加明晰地看出中国画作为性灵扁舟的事實。
五、钱选的影响
浅析钱选的青绿山水,他追求唐朝的一种古朴的气息,放弃了一些皴擦的手法,正是后来赵孟頫提出的重“古意”,为元代文人画的发展奠定的根基。钱选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认识了艺术特点,理解其艺术的精髓所在,提高了自己的眼力和创作,其创作多以抒怀明志,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使画面宁静朴素超凡脱俗。从钱选的传世作品来看,作品大多以墨线勾勒,极少皴擦,然后设色,画面显得宁静幽远。钱选的绘画不光是在山水绘画上具有耐读的品味,我们从他传世的花鸟画《花鸟图》《八花图》也可以看到他物趣之中的天趣。他绘画中所蕴含的“士气”,也是文人画的写意情趣,也正是当时画坛所倡导“士气”新风,为元中期文人画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6]葛路.中国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8]何怀硕.大师的心灵[M].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