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习作支架 写清图画内容
张雪姣 徐华昆
【教材简析】
《看图画,写一写》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学生“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中抓住重点画面,合理想象人物的动作和可能说的话,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指導学生学习欣赏和评价自己或别人的作品。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图画,了解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能通过辨析,抓住图画中的重点。
2.在情境中想象放风筝的动作,能用合适的动词把放风筝的动作写清楚;在模仿体验中,合理猜想图上人物可能说的话并写清楚。
3.通过例文比较、微课观看,在自评和互评中学会欣赏习作并根据意见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聊聊风筝,导入新课
1.观看放风筝的视频,交流:小朋友们在干什么?看到哪些画面让你觉得特别高兴?
2.聊风筝: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发明了风筝,那个时候的风筝叫纸鸢。清朝的高鼎还写过“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
3.揭题:古人和小朋友们都喜欢放风筝,这幅图上的小朋友们也在放风筝。今天我们要观察这幅图,把图上的内容写下来。(板书:看图画,写一写)
(点评:在心理学家Hayes和Flower建构的写作模型中,动机和情感在写作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创设动机产生的契机,激起学生内心的波澜,让学生的写作动机为之生发。教师通过一个视频、一首古诗、一段介绍,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曾经的学习感受,使之与本课学习内容和习作任务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
学习活动二:整体观察,抓住重点
1.回顾写话经验,回忆观察方法。
(1)唤起原有经验:(课件出示:二年级上学期“看一幅图写几句话”和二年级下学期“看多幅图写一段话”的写话内容)根据你的经验,你觉得看图写话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预设1:要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
预设2:要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适时板书:仔细观察,合理想象)
(2)回忆观察方法:三年级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观察的方法,你能回忆起来吗?
预设1: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课件出示《我爱故乡的杨梅》)
预设2:可以抓住变化观察。(课件出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预设3:可以连续观察。(课件出示《搭船的鸟》)
2.学习写话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读懂本次习作要求:我们来看今天的“看图写话”提出的要求,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写之前要仔细观察,观察的是图画。
预设2:分三步提出要求,告诉我们“写之前”“写的时候”“写完后”分别要注意些什么。
(2)聚焦“写之前”的要求: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3.观察图画布局,抓住重点内容。
(1)设疑:图上有这么多的小朋友在放风筝,是不是每一个人物都要具体展开写?
(2)辨析图画的重点内容:教师对人物进行分组,最前面的两个小男孩为1号组,旁边的小女孩为2号组,远处的一家人为3号组,请学生作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预设1:选1号组。理由:这两个小男孩离我们最近,也是画得最大的两个人物,所以是重点。
预设2:选1号组。理由:我们要写的是放风筝,这两个小男孩放风筝的动作是最清楚的。
预设3:选3号组。理由:他们一家人在放风筝,能让人感受到爱。教师可追问:如果我们把图画中的人物位置对换一下,你们再来选一选,选谁?引导学生辨析1号组是重点。
(3)以后在观察图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位置关系来抓住图画中的重点。
(点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每一次习作教学都不应是孤立的,也不是从零开始的。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一方面通过回顾学习经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观察图画的经验用在本次习作中,对接学生真实的习作起点;另一方面,又基于学情调研,把图中的人物分组,通过辨析哪一组是主要的写作对象,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图意,教给学生分清楚画面中主次关系的方法,使其学会读图。)
学习活动三:局部观察,说清动作
1.贴彩图,评句子。
(1)(在黑板上贴上两个主要人物的彩图)我们先把这两个主角请到黑板上。
(2)呈现句子:丁丁和强强一起把燕子风筝放上了天空。
有一位小朋友写了这两个小男孩。你们觉得这句话有没有把放风筝的动作写清楚?
2.第一次试说动作。
(1)怎么把动作写清楚呢?同学们先自己说说看。
(2)指名说。其他同学仔细听,听到了哪些动作?
预设1:丁丁一手牵(拉)着风筝线,一手拿着线盘(相机出示词卡:线盘/线轴),往前小跑起来。
预设2:强强高高地举着燕子风筝。(适时板书:牵/拉、跑、拿、举……)
3.第二次试说动作。
通过大家的思考,我们把这两个小男孩放风筝的动作讲清楚了。现在请你们再说一遍,看看能不能比刚才说得更好。
(点评:一张放大的彩图和一个没有把动作写清楚的句子,触发了学生把动作说清楚的欲望。学生有了说的欲望,就会主动联结自己放风筝的经验,在脑海里把一系列放风筝的动作再现出来。加上师生共参与、同交流,教师及时板书用得准的动词,学生的第二次试说有了明显的增量,这为后续写作顺利进行做了铺垫。)
学习活动四:模拟情境,说清对话
1.教师邀请一名学生配合模拟放风筝,请其他学生重点关注放风筝时的对话。
预设对话:“××,准备好了吗?我在前面跑,数1、2、3,你就把风筝轻轻往上抛哦!”“好的!沒问题!”“哇,好棒啊,风筝飞起来了!”
2.试说对话。
(1)同桌合作演一演,如果和老师刚才说的有点不一样,那就更好了。
(2)同桌互相演练,教师相机进行指导。
3.请两个学生来模拟放风筝。
其实刚才演的过程就是你们想象的过程。有了想象之后,我们的看图写话不仅有了画面,还能听到声音。
(点评: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到演一演的环节中,使课堂充满生趣;师生的合作演绎为同桌的合作提供了参照的样式,让学生有样可依;活动体验使学生在模拟放风筝时自发地进行情境对话,解决了想象人物对话的难点。)
学习活动五:练写片段,评价修改
1.试写重点片段。
(1)布置写话任务:不写开头和结尾,把这两个小男孩的动作和对话写清楚。写的时候注意:要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清楚。
(2)出示星级要求,学生试写。(计时:10分钟左右)
★把图中人物的动作写清楚
★把图中人物的对话写清楚
★没有错别字
2.投影学生作品:围绕星级要求,师生共评。(圈画表示动作、语言的相关句子;修改错别字)
3.观看微课,同桌互评。
微课语音内容如下。
女:小语,你的习作我读完了,我觉得你的文章写得很好,把丁丁和强强的对话写得很清楚,而且没有错别字。另外,我觉得强强的动作是不是可以再加一点?
男:谢谢你帮我提出修改意见,待会儿我就去改一改。你的文章我也读完了,我觉得你写得特别好。不仅没有错别字,而且把语言和动作都写清楚了,我要向你学习!
男:听了小文的话,我加入了这样一句话“往前小跑起来,还时不时地回头喊道”。我真要谢谢我的同桌,加上这一处,我觉得我的文章写得更好了。
(1)刚才是老师和你们一起评价,接下来还要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对方的文章,评一评,最后请你根据同桌的建议进行修改。(观看微课)
(2)同桌交换习作,先读一读,再说一说,最后改一改。(计时5分钟)
(3)反馈:经过同桌点评和自己修改,觉得有进步的,把掌声送给自己。
4.结课。
这节课,我们抓住了重点画面,把放风筝的两个小男孩的动作和说的话写清楚了。下节课,我们要把图中的其他内容,用几句话补写清楚,完成整篇习作。
(点评:写前呈现星级要求,能引导学生把放风筝的动作和对话写清楚。展示学生当堂的习作,师生围绕要求共评,既可以了解本次习作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放大学生习作的优点,又可以发现新问题,掌握新学情,以点带面展开进一步指导。之后的微课简洁有效地呈现了教材中“写完后,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互相评一评”的要求,让学生在互评中取长补短,学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板书设计:
【教学评析】
“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的语文要素。为落实这一语文要素,本课基于学情,为学生提供习作的支架,指导学生“写清楚”,促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积极表达、评改,促进习作能力提升。
一、搭建思维支架,帮助读懂图画
在学习“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的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困难是什么?通过前测,教师从学生的习作中发现两个问题:一是读偏图画的重点;二是脱离图画的情境。有的学生把位于远处的一家三口放风筝的画面作为重点内容来写;有的习作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不是围绕放风筝这个主要事件展开的;有的习作大篇幅写了“买风筝”或“做风筝”,而“放风筝”的内容只有寥寥几句;有的学生想象风筝卡在树上,写孩子们如何爬树把风筝取下来……由此可见,读图时抓重点内容是这一次习作的一个难点,而读懂图画又是本次习作“写清楚”的前提。那么,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
教师将图中的人物分成三组:画面中靠前的两个小男孩为1号组,边上的小女孩为2号组,位于远处且较模糊的一家人为3号组。让学生来选一选画面中最主要的是谁,应该具体写的是谁,并说明理由。画图者往往会通过画面布局、位置主次、细节展现等来表达图意,抓住这些要素就能读懂图画,捕捉重点内容。这个设计有意让学生在整体观察图画的基础上,细分出人物在图画中的位置远近、大小主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1号组是图画的“主角”。因为这两个小男孩是画面中最大的、最前面的,而且他俩放风筝的动作画得最清楚。这还不够,教师又变换了1号组和3号组的位置,学生发现图画中人物的位置变了,主角也就换了。在两次比较、选择、说理由后,学生通过理解图画表达的基本方式,读懂了图画的内容,抓住了写作的重点。
课堂上也有学生质疑:2号组的女孩也画得很大,为什么不是主角呢?这个质疑是很有价值的,是学生读图时积极思考的体现,也说明学生处于“愤悱”之态。学生理解图意的难点就是能力提升的关键点。教师根据课堂生成,让学生来回答:整幅图在讲放风筝,这个女孩只是拿着风筝跟在男孩旁边,主角还是那两个男孩。学生不仅解答了疑惑,还展现了读懂图意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是可以迁移的,能帮助他们读懂其他图画,提升读图理解力。图读懂了,学生才能“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
二、两次创设情境,促进合理想象
写清楚放风筝的动作和图中人物可能会说的话,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学生既要仔细观察图画,又要依据图意展开想象。这里的想象与写童话时的“奇思妙想”不同,需要学生回忆生活中看见的或经历过的放风筝的真实情景。教师在课堂上两次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他们想象放风筝的画面。
教师第一次创设情境是在指导学生说清楚动作的时候。教师把两个小男孩的彩图放大,贴在了黑板上。这个情境的创设做得不明显,但作用却不小,它给了学生较大的视觉冲击:人物似乎从画里面跳了出来,如同在学生的面前放风筝一样。这让学生兴奋起来,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另外,去除了图中其他事物的干扰,主要人物更突出了,这便于学生聚焦视线,观察人物的动作,从而产生对连续动作的联想。放大静态的图画,拉学生入境,再呈现例句进行评价,学生“说清楚动作”的欲望一下子被点燃了。一边是学生积极尝试说清楚两个男孩放风筝的动作,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做着动作说;一边是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和梳理学生用的动词。学生先后两次试说动作,言语有了明显的增量,这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支架。
第二次创设情境是在帮助学生说清楚对话的时候。教师拿出了一只漂亮的大风筝,邀请学生一起放风筝,并与学生展开了一段合作放风筝的对话。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也来模仿图中的人物,体验一下放风筝的过程中会说些什么话。这一演,让静态的画面动了起来,使图画情境和真实情境直接对接,学生的思维也灵动起来。不需要教师刻意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自发自觉地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推测图中两个男孩可能会说的话。不但对话内容紧紧围绕着放风筝展开,语言形式还各不相同,且有孩子的味道。课前调研发现的“脱离图画的情境”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三、提供评改方法,增进习作实效
习作评改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环节,习作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堂习作评改的有效性关联密切。高质量的习作评改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转换和提升。本课教学中,教师紧扣语文要素,依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星级要求清单,聚焦“把图中人物的动作写清楚;把图中人物的对话写清楚;没有错别字”三条要求,让每个学生对照要求练写片段、展开评价。这既给学生写片段铺了台阶,又给学生提供了在写的过程中自我调控的指标,同时还给学生展开评改交流提供了拐杖,让“写—评—改”成为一个有机联动的过程,实现“学教评”一致,使学生写有方法,评有方向,改有提升,增强了习作的实效。
在评改的环节中,教师还巧妙地运用了微课,引导学生互读互评。微课围绕教材中“写完后,跟同学交换习作读一读,互相评一评”这一要求,呈现了一对学习伙伴交换读习作和相互评改的过程,这为处在习作起步阶段的学生提供了如何评、如何改的示范。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不仅能够直观地从学习伙伴的对话中获得习作评改的要求和方法,还能学习如何与伙伴在评改中交流,使评改互动在愉悦、和谐的对话中展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着交往的快乐,也体验着习作能力提升带来的成功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学生对习作的兴趣持续发酵,促使学生把话“写清楚”,让习作的能力稳步提升。
(浙江省杭州市胜利实验学校 310000?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