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精神品牌的政党形象塑造与传播

张宁
【摘要】以往的政党形象研究多从政党宣传机构的“自塑”和大众传播媒介的“他塑”出发,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生态环境和社交媒体构建的社会传播格局。如今可以把政党形象视为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先进性的精神品牌和价值传播载体来定位和塑造,并针对网络传播环境的文本开放、话语多元和传播链接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建议以一种政党主导、公众和多元化媒体共同参与的话语建构方式进行塑造与传播,并在运用品牌整合传播理论在目标公众、核心价值、融合传播和品牌战略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政党形象 精神品牌 塑造传播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5.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指出了新时期政党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新时期的政党形象塑造需要新的学术想象,要跳出以往政党的“自塑”和大众传媒“他塑”的思维定势,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中重新审视并设计政党形象塑造的研究思路。应该把中国共产党形象(Party's image)视为一种代表人类社会先进性的精神品牌(Spirit brand)和价值传播载体(Value carrier)来定位和塑造,并针对新时期的网络传播环境文本开放、话语多元和传播链接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以一种政党主导、公众和多元化媒体共同参与的话语建构方式进行塑造与传播。要把政党形象话语作为一种公共话语系统和核心价值载体,由政党组织和社会成员一起来建构、塑造和维护,政党形象应该是一个社会的公共精神品牌和政治文化产品。
精神品牌在学术上尚未成为一个研究概念,但是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经典案例,例如美国梦、德国的工匠精神、日本的家族企业精神、犹太的共存共荣民族精神等,都脍炙人口。中国也有丰富多彩流传世界的历史文化精神品牌如中华文明、四大发明、儒家文化、孔孟哲学等,亦有先进的政治精神品牌,例如万里长征、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科学发展观等,更有近年来不断倡导的具有统合性引领性的中国精神品牌——中国梦。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创造的卓越精神品牌。政党形象作为一种精神品牌
何谓精神品牌?与商业品牌和文化品牌不同,精神品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凝聚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并富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它可以是无形的,但是能够直抵内心唤起人们的精神共鸣,因为它既体现国家民族发展的终极目标和重要任务,也体现个体的幸福目标和对国家对未来的期盼[1],也是政党、政府及其民众的价值共识和精神归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正是强调中国梦所蕴含的宏大的人类发展目标[2]。第二,具有深厚的普世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它的精神基础来自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有最强烈的民族情怀和最彻底的民族信念,是“深藏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一种集体记忆、集体意识、集体愿望”[3],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第三,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它是特定的社会意义、精神象征、民族个性、历史情感、文化品质等综合文化因素的总和。精神品牌往往形成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和崛起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是国家气质、民族文化和政党理念长期融合凝练、迸发出来的精神力量,也是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财富[4]。第四,具有丰富的话语修辞外延,既有概念上的包容性,修辞上的易阐释性,也有传播上的沟通有效性。一个精神品牌在理论上应该可以不断丰富、扩容,也可以不断体系化;在修辞话语层面应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话语资源和与当下现实密切结合的可能性;在传播沟通上,既具有通俗易懂直达人心的内容,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传播渠道进行表达和传播。正如辛鸣指出的那样,中国梦之所以能引发集体共鸣,是因为中国梦将中国社會的共同理想更加形象化、通俗化地表达出来,也提供了一种国际化的话语证明[5]。精神品牌不同于商业品牌,它不是市场认同利益追求的代言;它也不同于文化品牌,具有更大的政治目标的昭示作用和全民精神的引领作用。
“中国共产党”应该成为一个公共精神品牌。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的政治理念、领导地位、品牌价值和传播环境所决定的。第一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公共利益至上的政治理念。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将实现人民利益和人民幸福设置为政党的崇高目标和历史使命,成为政党领导、执政的政治理论出发点和治理逻辑起点,从战争时期通过强国来富民,到新中国成立后要强国更要富民,以及当下推进全社会人民的全面发展,都表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未放弃对人民利益的追求[6]。理念的公共性是一个精神品牌的最基础的要素。第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和政党先进性。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7]领导地位和执政功能让政党必须承担起社会精神价值的树立、示范和引领作用,政党组织和成员不但要自身做到最好,还要带领社会公众形成崇高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第三,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精神品牌已经拥有漫长的历史经验积累、丰富的品牌故事和高深的品牌价值。从精神品牌的第三个要素——品牌价值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拥有丰富的子品牌体系和丰富的品牌故事,从上述的万里长征、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等至今记忆犹新的子品牌,到改革开放后四个现代化、深圳模式、一国两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代表、依法治国、可持续发展等,已经形成完整的符号体系并有可阐释的理论高度。最后,精神品牌要通过新媒体时代的战略传播意识来塑造和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政党形象传播也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8]。不同于以往的以政党组织为主体,以党媒和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向社会公众进行单向传播的方式,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党执政形象传播要改变、更新传播理念和思维,创新传播机制和手法,而把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精神品牌进行社会共同塑造和整合传播,正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形象塑造传播战略。
政党形象品牌的整合传播
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公众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会性和自媒体特性,前者指信息传播主体和解码方式的社会化,后者是指传播渠道和互动平台的多元化和分化,这带来一种新的社会传播特征,就是社会公众的个体精神特性被突出,他们趋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的满足过程[9]。这样一来传播过程的政治性质、商业性质就被降低,传播过程作为一种社会公众之间信息互动过程的特点被突出,政治领域或商业领域里被认为重要的话题未必会广泛流传,而符合社会大多数公众共识和意愿的议题会成为社会重要议题。也就是说,能得到公众价值认同和精神共鸣的议题就是互联网社会里能得以有效传播的议题。把社会公众作为一个精神个体,建立政党品牌与公众之间的精神价值认同,令其对政党品牌产生价值共鸣,是互联网社会政治形象传播的一种新路径。
精神品牌的目标公众。精神品牌的塑造和传播是面向社会群体输出品牌核心价值并获得公众接受和认同的过程,进行精神品牌的建设就要深刻理解其目标公众的特点,例如互联网上的信息消费带有明显的社交文化特征,基于共同价值观的网络文化群体不断涌现并制造传播话题,他们依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形成各种亚文化网络集群,在各种社交平台上进行互动交流。因此这种情形下的品牌传播已经是一种由品牌主体和传播客体共同参与塑造的社会化行为,品牌主体必须突显自身的精神价值、文化底蕴和社会凝聚力,才能符合品牌公众的信息接收意愿,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传播。
精神品牌的核心价值。商业品牌的塑造和传播往往基于品牌的功能、利益和卖点,但是精神品牌的核心价值在于品牌的精神性价值,因此品牌传播的重点是价值观的沟通,传播内容要围绕品牌的文化精神进行话语建构。整合品牌传播理论(integrated brand communication)认为品牌的精神价值在于品牌的历史传承、阶级性、民族性和国家性,具体体现为理想理念、道德观念、思想价值观等[10],这些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种精神品牌已经拥有并且广为流传和认可的财富。在互联网社会对这些精神价值进行沟通传播,能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网络社会人群的信息需求。
精神品牌的媒体整合。当下的社会传播渠道种类多种多样,移动化跨媒体整合传播是精神品牌传播的主要路径,这种整合传播思维强调使用多种媒体渠道,发挥各种渠道的传播优势,传播具有内涵一致性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种新媒体整合传播的要点在于如何把容易碎片化的品牌内容进行聚合达成相对一致的传播效果,移动化跨媒体整合正是一种常见的方式,例如,政务传播不但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传播,也利用政务网站、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众号和网络直播等多种方式。
精神品牌的战略传播。最重要的是,精神品牌的塑造传播从一开始就要有传播战略意识,有重视品牌传播的主观意识和对互联網社会传播人群从信息接收方式到信息解读心理的科学把握和察知,有科学有效的传播渠道选择和整合使用,同时善于整合品牌的历史话语资源和传播资源,通过直达人心的品牌故事展示政党形象及其精神价值。同时,品牌故事和传播话语并非只来自政党本身,也可以由社会公众来进行文本生产和议题传播,政党形象作为一个精神品牌应该面向社会公众,其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也应该来自社会公众并借助社会传播网络进行传播。
(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课题“大数据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与防范体系构建研究”的子课题“大数据背景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整合战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6JZD006;同时也是广州市大数据与公共传播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中心的研究成果)
注释
[1]周显信、卞浩瑄:《美国梦的特色及其对中国梦的启示》,《探索》,2013年第2期。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1页。
[3]汪玉奇:《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梦》,《农业考古》,2013年第1期。
[4]孙来斌、黄兰:《中国梦研究述评》,《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4期。
[5]辛鸣:《“中国梦”引发集体共鸣的“三大背景意义”》,人民网,2013年3月22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2/c148980-20883395.html。
[6]李奕霏:《媒体析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演进》,中国网,2011年6月9日,http://www.china.com.cn/cpc/201106/09/content_22745661.htm。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7月2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702/c64093-28517655.html。
[8]《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侧记》,新华网,2016年2月20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0/c_1118106530.htm。
[9][10]段淳林:《整合品牌传播—从IMC到IBC的理论建构》,北京:中国出版集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年,第81页。
责 编/马冰莹
Abstract: In the past, the research on the image of political parties often started from the "self-moulding" by the party's publicity institutions or the "moulding by others" by the mass media. Obviously, this has failed to adapt to the social communication pattern constructed by the Interne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media. Nowadays, the image of political parties can be regarded as a spiritual brand and a carrier of value delivery that represent the advanced nature of human society and should be moulded accordingly. Due to the open texts, diverse voice makers, and the complex and various communication links in terms of the online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political party image should be moulded and communicated with a discourse construction system led by political parties and participated by the public and diverse media agencies,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made in applying the theory of brand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the target audiences, core values, fusion communication, and brand strategy.
Keywords: Political party image, spiritual brand, moulding communication
相关文章!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制度建设

    任婷摘 ?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制度建设先后经历了局部改革、深入探索、整体推进和全面深化四个阶段。干部制度从之前的“大一统”管理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试论数字出版的授权问题

    摘 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之下,数字出版成为了社会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法律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尤其是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