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曲折艺术的应用
陈彩锋
[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安排好内容、程序、节奏,运用好张弛交错、快慢结合、言谈蕴情的曲折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更能带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曲折艺术的作用,应用好曲折艺术,能使课堂悬念叠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曲折艺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张弛交错起波澜
“张而不驰,文武弗能也;驰而不张。文武不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它启示我们要想把语文课堂教学做到跌宕多姿、曲折有致,就必须重视张弛交错,落实以下两点要求:
(1)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巧妙安排教学内容,创设张弛相间、波澜欲兴的势态。教学设计最忌平铺直叙,而应当依据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制一个张弛相间、高低错落的有机整体。课堂教学就要按照这个设计,一张一弛、一起一伏地向前推进。张,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增强思维的紧张性和敏捷性,使之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亢奋状态,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教学的重心上,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以及学生的质疑、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增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切实落实教学目标。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是有时间限度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会松弛,进入低潮。学生在紧张思维之后。可以稍稍松弛一下,以便有一定的时间来整理、消化所学内容,或让学生有时间对教材的精彩之处进行咀嚼品味,并进行深层次的审美愉悦体验。当然,张和弛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组织教学。因此。一味的“张”或过分的“弛”都是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二者只有巧妙地结合,交错运用,才能显得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2)要合理地调整教学设计,善于调控学生的思维和情绪。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的情绪和思维不“合拍”的情况并不鲜见,表现出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思维跟不上进度,或者是兴趣不大、热情不高、精神疲惫、注意力分散等情状。教师应当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增加或降低难度,或灵活地改变教法,适当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就能启动学生的思维。
二、快慢结合见曲折
快与慢的有机结合,也能造成一种急缓相间、错落有致的曲折之美,这也是教学艺术的规律所决定的。快,是浮光掠影。将简单的内容匆匆掠过:慢,是精雕细刻,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一些典型性的、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作用的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能产生“峰回路转”、“柳隌花明”的艺术效果。那么。如何协调快与慢的关系呢?
(1)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节奏。不同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同一内容。其教学目标也各有差异。在安排教学节奏时,最能落实教学目标的重点问题,需要放慢:浅显的或学生已学过的类似知识可以一掠而过。能启迪思维、开启心智、培养能力的关键性问题,需要细琢细磨,反复玩味;常识性的须死记硬背的知识无需浪费过多的时间。内容浅近的课文,可以“走马观花”,长文短教;文质精美的“精品”短文,不妨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个“紧拉慢唱”。短文长教。
(2)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安排节奏。任何教学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智能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快,要合情合理。恰到好处;慢,如果学生遇到了“拦路虎”或经常“卡壳”的问题,慢的正是“火候”。若不然,教学就是盲人摸象,无的放矢。因此,只有很好地处理好快与慢的关系,才能展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曲折之美。
三、言谈蕴情扣心弦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像技艺高超的演员,每一种腔调,一种眼神,一个手势,一丝微笑。都要在学生心弦上奏出动人的乐章。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教师要善于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联想和思维,并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表情上的喜怒哀乐以及手势的强弱缓急等辅助手段,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无穷变化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深味其中的妙处。提问题要循循善诱。善于启迪学生智慧;解疑要温文尔雅、自然、亲切。讲授欢快、诙谐和幽默的内容。用轻快的语言,可使学生进入积极状态,调动情绪,触发思维;讲述庄重、肃穆、悲痛、沉重的内容,用沉稳语言,音强用力,使学生大脑皮层得到较强刺激,印象深刻。因此,教师那富于表情的抑扬顿挫的语言,那富有情感的潇洒的举止,那富于变化的神情和和颜悦色的面容,整体构成一幅流动着的画面,像绵延不断的绮丽的山峦,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人展示着迷人的风景。
总之,曲折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而且也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