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实证研究
闫飞+杨晓亮
[摘 要]独立院校将普通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党员的学业水平、社会实践经历、就业意向、就业观念等情况,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具体情况,从组织管理、教育内涵和教育实施等角度探讨在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教育;就业;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68-0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独立院校将普通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已经成为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重大问题。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毕业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专业学习、工作作风、组织纪律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相比其他学生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状况既是考量党员综合素质和先进性的标尺,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开展实效性的成果。因此,开展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对于独立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现实意义。开展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即将毕业生党员作为教育主体,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载体,以实现学生个人发展、成功就业为目标,着重加强对其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其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工作效率和水平。[1]
一、毕业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94%。问卷主要针对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毕业生党员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
(一)基本情况
毕业生党员中55.3%为独生子女,63.8%为男性,48.9%出生于大中城市,27.6%出生地为县城,23.4%来自于农村。85.1%的毕业生党员学业水平优秀,专业成绩在前30%。95.7%的毕业生党员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74.5%的学生党员在校期间主动参加社团,通过做兼职、打工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职场。23.4%的毕业生党员将大学生群体定位为精英团体,认为该从事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23.4%的毕业生党员认为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可以从事任何工作;53.2%的毕业生党员认为大学生应该能屈能伸,适应现实情况。
(二)就业意向
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党员将就业作为毕业首选,三成学生选择升学,近两成的学生将自主创业和出国作为毕业首选。34%的学生将国有企业作为首选的求职单位,21.3%的学生首选政府机关公务员。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占36.2%,选择在天津就业的占29.7%,选择去二、三线城市或回家乡发展的占34.1%。对于试用期的起薪,55.3%的学生的期望值低于3000元/月,27.65%的学生期望起薪在3000-4000元之间。超过七成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是希望提升学历背景,将来有一个好出路。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发展机会(占76.6%)、薪酬待遇(占57.4%)和工作环境(占46.8%)。毕业时未能就业的话,近五成的学生党员选择考研深造、暂缓就业。
(三)就业信息
毕业生党员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有学校就业信息网、校内招聘会和校外招聘会。从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占到19.1%,17.1%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推荐获取就业信息。六成毕业生党员选择就业时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四)就业压力
38.3%的学生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另3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不够,27.7%的学生认为自我定位不够准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困难。在求职过程中,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缺乏面试经验最为困扰自己,三成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21.3%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毕业生党员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依次为工作实习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抗压抗挫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五)就业指导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党员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是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生涯设计和就业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培训,半数的学生希望可以根据择业进行针对性指导,38.3%的学生希望可以针对面试或签约进行指导,希望得到个人定位分析、形象设计、简历制作、商务礼仪等方面培训指导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4%、14.9%、6.4%和4.2%。
总体来讲,毕业生党员经过党组织的多方考察培养,在思想、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面对就业的严峻现实,毕业生党员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仍存在功利性强、依赖性强、吃苦性差的特点。他们过多地将理想化职业、个人收益放在首位,忽略了自己在岗位上的实际能力大小;过多注重工作环境、区域环境的好坏,忽视了能否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体现专业价值。
二、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的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将就业工作看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全面促进就业,而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一般由系辅导员老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宿舍管理、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奖惩勤助、安全稳定等。每人所带的班级、学生总数较多。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都需辅导员解决。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大量消耗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客观上减弱了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
(二)毕业生党员流动性较大,不便于集中教育管理
毕业生党员学业松散,流动性大,要参加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要完成导师布置的毕业设计任务,一些学生要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一些学生奔波于学校、实习单位、用人单位之间。学生整体精力分散,不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不能及时和党组织保持联系,在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真空地带。这给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也会导致毕业生党员降低对自己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要求。部分预备党员在毕业之际的组织关系转接出现困难,成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和游离党员。
(三)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教育内涵与现实存在差异
毕业生党员大多是在大学二、三年级经过组织培养考察合格发展入党的。由于党龄较短,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缺乏大是大非的考验,所以他们身上政治觉悟不高、思想意识不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弱点往往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毕业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价值观改造等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是党员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多数毕业生党员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更多需要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生涯设计等就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党员对党组织后续教育内容缺乏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党员教育计划实施的效果。
三、优化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密切合作,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分类指导
毕业生党建工作队伍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应加强联系,密切合作,通过专项培训、座谈交流、工作日历等适宜途径来提升党建工作队伍工作的活力。毕业生党员关注个人发展,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如考研、就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针对不同的发展需求,党支部应和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系统的指导,包括个人定位分析、就业信息筛选、政策宣传、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商务礼仪等。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就业相关教育,再由他们和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开展“朋辈辅导”,从而在毕业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最终达到就业的全员化效应。
(二)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的内涵和工作的时效性
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树立“不拘形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利用毕业生党员在校或毕业实习的各种机会,采取灵活多样的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建立毕业生党员QQ群,创造性地开展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党组织要认真开展离校教育,让毕业生党员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在他们流动期间,要强化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归属感与责任感。区别不同情况,适时转出组织关系。对转移组织关系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允许其组织关系暂留学校,但暂留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年。[2]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树立积极正面的择业观
在对毕业生党员开展就业指导的具体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关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的教育理念。通过党员先进事迹汇报会等形式引导毕业生党员分析思考,评判比较,鼓励毕业生党员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倡导他们发扬甘于奉献、乐于吃苦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 注 释 ]
[1] 虞蓉,史志军.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效能优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0-13.
[2] 欧洪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07(7):44-45.
[责任编辑:覃侣冰]
[摘 要]独立院校将普通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毕业生党员的学业水平、社会实践经历、就业意向、就业观念等情况,结合各基层党组织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具体情况,从组织管理、教育内涵和教育实施等角度探讨在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教育;就业;独立院校
[中图分类号] D26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1-0068-02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独立院校将普通高等院校的智力优势和无形资产与适应市场体制的筹资优势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突出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已经成为摆在独立学院面前的重大问题。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毕业生党员在理想信念、专业学习、工作作风、组织纪律和个人品德等方面相比其他学生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示范性。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状况既是考量党员综合素质和先进性的标尺,也是学校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开展实效性的成果。因此,开展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对于独立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现实意义。开展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即将毕业生党员作为教育主体,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有效载体,以实现学生个人发展、成功就业为目标,着重加强对其党性修养、理想信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引导,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强化其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党员教育的工作效率和水平。[1]
一、毕业生党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48份,有效问卷47份,有效回收率94%。问卷主要针对天津大学仁爱学院机械工程系的毕业生党员的学业情况、就业意向、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了解。
(一)基本情况
毕业生党员中55.3%为独生子女,63.8%为男性,48.9%出生于大中城市,27.6%出生地为县城,23.4%来自于农村。85.1%的毕业生党员学业水平优秀,专业成绩在前30%。95.7%的毕业生党员在大学期间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规划。74.5%的学生党员在校期间主动参加社团,通过做兼职、打工等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职场。23.4%的毕业生党员将大学生群体定位为精英团体,认为该从事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工作;23.4%的毕业生党员认为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可以从事任何工作;53.2%的毕业生党员认为大学生应该能屈能伸,适应现实情况。
(二)就业意向
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党员将就业作为毕业首选,三成学生选择升学,近两成的学生将自主创业和出国作为毕业首选。34%的学生将国有企业作为首选的求职单位,21.3%的学生首选政府机关公务员。学生选择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占36.2%,选择在天津就业的占29.7%,选择去二、三线城市或回家乡发展的占34.1%。对于试用期的起薪,55.3%的学生的期望值低于3000元/月,27.65%的学生期望起薪在3000-4000元之间。超过七成的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是希望提升学历背景,将来有一个好出路。在选择就业岗位的时候,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是发展机会(占76.6%)、薪酬待遇(占57.4%)和工作环境(占46.8%)。毕业时未能就业的话,近五成的学生党员选择考研深造、暂缓就业。
(三)就业信息
毕业生党员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有效渠道有学校就业信息网、校内招聘会和校外招聘会。从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获取就业信息的学生占到19.1%,17.1%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介绍、推荐获取就业信息。六成毕业生党员选择就业时受父母的影响最大。
(四)就业压力
38.3%的学生认为没有工作经验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最主要原因,另38.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储备不够,27.7%的学生认为自我定位不够准确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就业困难。在求职过程中,近半数的学生认为缺乏面试经验最为困扰自己,三成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岗位专业知识的了解,21.3%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对社会的了解。毕业生党员认为自己欠缺的素质依次为工作实习经验、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抗压抗挫能力、沟通协调能力。
(五)就业指导
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党员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指导服务是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生涯设计和就业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培训,半数的学生希望可以根据择业进行针对性指导,38.3%的学生希望可以针对面试或签约进行指导,希望得到个人定位分析、形象设计、简历制作、商务礼仪等方面培训指导的学生比例分别为34%、14.9%、6.4%和4.2%。
总体来讲,毕业生党员经过党组织的多方考察培养,在思想、专业学习、工作实践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面对就业的严峻现实,毕业生党员就业观念趋于理性,但仍存在功利性强、依赖性强、吃苦性差的特点。他们过多地将理想化职业、个人收益放在首位,忽略了自己在岗位上的实际能力大小;过多注重工作环境、区域环境的好坏,忽视了能否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体现专业价值。
二、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的管理队伍力量薄弱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学校将就业工作看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全面促进就业,而对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毕业生党员教育工作一般由系辅导员老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宿舍管理、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奖惩勤助、安全稳定等。每人所带的班级、学生总数较多。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较差,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都需辅导员解决。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大量消耗了辅导员的精力和时间,客观上减弱了党建工作的核心地位。
(二)毕业生党员流动性较大,不便于集中教育管理
毕业生党员学业松散,流动性大,要参加专业选修课的学习,要完成导师布置的毕业设计任务,一些学生要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一些学生奔波于学校、实习单位、用人单位之间。学生整体精力分散,不能过正常的组织生活,不能及时和党组织保持联系,在教育管理方面出现了真空地带。这给毕业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也会导致毕业生党员降低对自己思想学习等方面的要求。部分预备党员在毕业之际的组织关系转接出现困难,成了口袋党员、隐形党员和游离党员。
(三)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教育内涵与现实存在差异
毕业生党员大多是在大学二、三年级经过组织培养考察合格发展入党的。由于党龄较短,社会经验不足,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缺乏大是大非的考验,所以他们身上政治觉悟不高、思想意识不强、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弱点往往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因此,毕业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价值观改造等理想信念教育应该是党员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面前,多数毕业生党员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他们更多需要面试技巧、就业政策、生涯设计等就业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这客观上导致毕业生党员对党组织后续教育内容缺乏学习热情,从而影响党员教育计划实施的效果。
三、优化毕业生党员就业教育的建议
(一)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密切合作,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分类指导
毕业生党建工作队伍和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应加强联系,密切合作,通过专项培训、座谈交流、工作日历等适宜途径来提升党建工作队伍工作的活力。毕业生党员关注个人发展,发展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如考研、就业、“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针对不同的发展需求,党支部应和就业指导中心密切合作,共同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系统的指导,包括个人定位分析、就业信息筛选、政策宣传、简历制作、面试指导、商务礼仪等。对毕业生党员进行就业相关教育,再由他们和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开展“朋辈辅导”,从而在毕业生群体中形成良好的就业氛围,最终达到就业的全员化效应。
(二)创新教育形式,提高教育的内涵和工作的时效性
打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树立“不拘形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利用毕业生党员在校或毕业实习的各种机会,采取灵活多样的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建立毕业生党员QQ群,创造性地开展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在毕业生党员离校前,党组织要认真开展离校教育,让毕业生党员通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在他们流动期间,要强化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增强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归属感与责任感。区别不同情况,适时转出组织关系。对转移组织关系确实有困难的,可以允许其组织关系暂留学校,但暂留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年。[2]
(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党员树立积极正面的择业观
在对毕业生党员开展就业指导的具体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关于理想信念、党性修养的教育理念。通过党员先进事迹汇报会等形式引导毕业生党员分析思考,评判比较,鼓励毕业生党员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倡导他们发扬甘于奉献、乐于吃苦的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
[ 注 释 ]
[1] 虞蓉,史志军.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的效能优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0-13.
[2] 欧洪湛.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对策研究[J].理论前沿,2007(7):44-45.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