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的有为与无为
编者按:
每一种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念支撑。张国庆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独辟蹊径,致力于让学生回归心灵的宁静,以此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让学生练字、背诵经典尚属平常事,而静坐、顶书、做心灵体操、凝视等做法,则属少见。班主任工作还可以这样做?张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否让我们受到启发呢?
2011年3月,《教育时报》以《心育,来自生命的哲学关照》为题报道了我的班级管理之道。以哲学的视野经营班级,需要教育者要始终瞄准生命发展的根本,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哲学关照的是心灵滋润,心灵滋润犹如十月怀胎——起始阶段无痕,渐渐显山露水,最后新生命一朝降临。
哲学关照,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意味着要千方百计、目标始终如一地去发现生命的本质;有所不为,则意味着对于教育的枝节要有勇气视而不见。
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人人也都能说上几句,但也最容易被人忽视。大道至简,简在瞄准本质的“有为”,“有为”是“无为”的前提。没有教育者的这种“有为”,“无为”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生命的本质是清静。本质,亦即生命的本原性质量,这话很抽象,而这种抽象语言所告诉我们的,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一个纯净的境界——心如止水,明察秋毫。当人达到这种状态时,人的行为才是智慧的、理性的。
行为出现问题,源于人的内心有着贪欲、烦恼、嫉妒等众多的“泥沙”,思维就像带着泥沙的水一样混浊,所以行为盲目、主观、情绪化。
心清静时,我们可以由眼前发生的事情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由此去选择正确的行为;而心不清静时,我们就往往依着自己的情绪来行事。
班主任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否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如果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让学生充满了委屈、愤懑等负面情绪,不好的教育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屡教不改”的学生就是在此种教育背景下出现的。
相反,当我们致力于帮助生命回归清静状态时一定会发现,来自学生的大问题会慢慢变成小问题,小问题会变得没问题。这种教育就是哲学关照、大道至简。
班级管理中的有为和无为
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有为”,分课内、课外两种形式。
课内有为包括练字、背诵、静坐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
练字,首先是学生有“写一手好字”的学业诉求,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一种境界。古人称琴棋书画为修身养性的四大途径,这其中的“书”指的就是书法。书法需要练习。在练字时,学生要摒除杂念,全心全意地写好每一笔。当学生有了这种专注能力,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他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当下的事情。
背诵,指的是背诵经典。我让学生在每天早读的20分钟时间背诵《论语》。背诵《论语》至少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是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集中精力,不胡思乱想。教育界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胡思乱想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我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古人以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能致远。
静坐,是我在课堂教学现场的一种发明。每位教师都无法保证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好课。当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学生的心往往是散乱的,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时,让学生端正坐姿、闭着眼睛静坐几分钟,当学生的心回归宁静之时,教师也恢复良好状态,课堂教学自然可以步入正轨。
课外有为:顶书、做心灵体操、凝视
顶书:顶书一般在体育课进行。我让学生站在操场上头顶书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让书本掉下来。如掉下一次,就加顶一分钟。顶书的起始阶段,“问题生”头上的书本会频繁地往下掉,而那些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头顶的书几乎不会掉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问题生”的心是散乱的,而那些优秀生要保持身心的安静状态就容易得多。这种现象我多次在生活中得到验证:无论有多大问题的学生,只要顶书时掉书的次数在逐渐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就一定会减少。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学生问题的多少与心灵的宁静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至于心灵体操,我在今年第6期《河南教育》上发表的《面对问题学生,在无为中大有作为》一文中有过比较具体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凝视:这是专为个别学生开的“小灶”。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小适中的圆点,让学生瞄准圆点,在规定时间内目不转睛地观看。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宁净之心养成的过程。这种方法,对于收拢学生的散乱之心很有帮助。
大道至简,抓住教育的本质
大道至简,并不是教师无所作为,所谓简,即瞄准一个目标,让学生的心能够静下来。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的问题会是不同的表现形态,教育怎能以一个“简”字了得?
大道至简,简在瞄准本质。无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么悬殊,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当生命回归了静的本质,学生自会自我调适,自我教育——爱打架、骂人的学生会变得彬彬有礼,爱撒谎的学生会意识到诚实的珍贵,思维混乱的学生会逐渐形成逻辑意识,有傲慢之心的学生会开始谦逊待人。
作为农村教师,我对此有深切体会。就拿我们最关注的学习这件事来说吧。就我看到的情况而言,每个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都在1/3左右,更有个别科目达到2/3,这是多么让人忧心的数字!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的教育是紧盯学生的学习,说教、批评、发火、惩罚……班主任很累,弄得身心疲惫,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无为,不会无为。有一些班主任看不到改变学生的希望时,干脆就变成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其实,学生的所有问题,全部表现在他们的生命本质受到了伤害。也就是说,内心的不清静给他们带来了定力的缺失,使他们轻易去干那些不能干、不该干的事情。比如,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不好?我相信一千名学生会得出一千个相同的答案:不好。但由于学生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受到诱惑,他可能明知不好,还会忍不住去重复干不好、不对的事情。
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职业自信:只要让学生回归本质,就一定能看到他们不同寻常的变化。这是教育的根本。这种教育无须说教、批评、惩罚(当然我不否定说教、批评、惩罚的有效性),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自我醒悟、自我鞭策。
(责 编 卢丽君)
每一种教育行为背后都有理念支撑。张国庆老师在班主任工作中独辟蹊径,致力于让学生回归心灵的宁静,以此解决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让学生练字、背诵经典尚属平常事,而静坐、顶书、做心灵体操、凝视等做法,则属少见。班主任工作还可以这样做?张老师的教育方法,能否让我们受到启发呢?
2011年3月,《教育时报》以《心育,来自生命的哲学关照》为题报道了我的班级管理之道。以哲学的视野经营班级,需要教育者要始终瞄准生命发展的根本,它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教育。哲学关照的是心灵滋润,心灵滋润犹如十月怀胎——起始阶段无痕,渐渐显山露水,最后新生命一朝降临。
哲学关照,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意味着要千方百计、目标始终如一地去发现生命的本质;有所不为,则意味着对于教育的枝节要有勇气视而不见。
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人人也都能说上几句,但也最容易被人忽视。大道至简,简在瞄准本质的“有为”,“有为”是“无为”的前提。没有教育者的这种“有为”,“无为”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生命的本质是清静。本质,亦即生命的本原性质量,这话很抽象,而这种抽象语言所告诉我们的,是所有人都可以达到的一个纯净的境界——心如止水,明察秋毫。当人达到这种状态时,人的行为才是智慧的、理性的。
行为出现问题,源于人的内心有着贪欲、烦恼、嫉妒等众多的“泥沙”,思维就像带着泥沙的水一样混浊,所以行为盲目、主观、情绪化。
心清静时,我们可以由眼前发生的事情预见到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由此去选择正确的行为;而心不清静时,我们就往往依着自己的情绪来行事。
班主任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能否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如果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总让学生充满了委屈、愤懑等负面情绪,不好的教育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屡教不改”的学生就是在此种教育背景下出现的。
相反,当我们致力于帮助生命回归清静状态时一定会发现,来自学生的大问题会慢慢变成小问题,小问题会变得没问题。这种教育就是哲学关照、大道至简。
班级管理中的有为和无为
我在班级管理中的“有为”,分课内、课外两种形式。
课内有为包括练字、背诵、静坐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
练字,首先是学生有“写一手好字”的学业诉求,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训练,让学生能够心无旁骛地沉浸于一种境界。古人称琴棋书画为修身养性的四大途径,这其中的“书”指的就是书法。书法需要练习。在练字时,学生要摒除杂念,全心全意地写好每一笔。当学生有了这种专注能力,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坚持,他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当下的事情。
背诵,指的是背诵经典。我让学生在每天早读的20分钟时间背诵《论语》。背诵《论语》至少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是让学生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二是让学生集中精力,不胡思乱想。教育界内有一种观点认为,胡思乱想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我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古人以千百年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宁静才能致远。
静坐,是我在课堂教学现场的一种发明。每位教师都无法保证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好课。当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学生的心往往是散乱的,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这时,让学生端正坐姿、闭着眼睛静坐几分钟,当学生的心回归宁静之时,教师也恢复良好状态,课堂教学自然可以步入正轨。
课外有为:顶书、做心灵体操、凝视
顶书:顶书一般在体育课进行。我让学生站在操场上头顶书本,要求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让书本掉下来。如掉下一次,就加顶一分钟。顶书的起始阶段,“问题生”头上的书本会频繁地往下掉,而那些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头顶的书几乎不会掉下来。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问题生”的心是散乱的,而那些优秀生要保持身心的安静状态就容易得多。这种现象我多次在生活中得到验证:无论有多大问题的学生,只要顶书时掉书的次数在逐渐减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就一定会减少。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学生问题的多少与心灵的宁静程度是密切相关的。
至于心灵体操,我在今年第6期《河南教育》上发表的《面对问题学生,在无为中大有作为》一文中有过比较具体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凝视:这是专为个别学生开的“小灶”。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小适中的圆点,让学生瞄准圆点,在规定时间内目不转睛地观看。观看的过程,就是学生宁净之心养成的过程。这种方法,对于收拢学生的散乱之心很有帮助。
大道至简,抓住教育的本质
大道至简,并不是教师无所作为,所谓简,即瞄准一个目标,让学生的心能够静下来。
也许有人会问,学生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同学生的问题会是不同的表现形态,教育怎能以一个“简”字了得?
大道至简,简在瞄准本质。无论学生的个性差异多么悬殊,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当生命回归了静的本质,学生自会自我调适,自我教育——爱打架、骂人的学生会变得彬彬有礼,爱撒谎的学生会意识到诚实的珍贵,思维混乱的学生会逐渐形成逻辑意识,有傲慢之心的学生会开始谦逊待人。
作为农村教师,我对此有深切体会。就拿我们最关注的学习这件事来说吧。就我看到的情况而言,每个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都在1/3左右,更有个别科目达到2/3,这是多么让人忧心的数字!
面对这种现象,我们通常的教育是紧盯学生的学习,说教、批评、发火、惩罚……班主任很累,弄得身心疲惫,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不懂得无为,不会无为。有一些班主任看不到改变学生的希望时,干脆就变成无所作为,听之任之。其实,学生的所有问题,全部表现在他们的生命本质受到了伤害。也就是说,内心的不清静给他们带来了定力的缺失,使他们轻易去干那些不能干、不该干的事情。比如,沉溺于网络游戏好不好?我相信一千名学生会得出一千个相同的答案:不好。但由于学生内心不够强大,容易受到诱惑,他可能明知不好,还会忍不住去重复干不好、不对的事情。
作为班主任,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职业自信:只要让学生回归本质,就一定能看到他们不同寻常的变化。这是教育的根本。这种教育无须说教、批评、惩罚(当然我不否定说教、批评、惩罚的有效性),我们就会看到学生的自我醒悟、自我鞭策。
(责 编 卢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