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PISA”测试之风破阅读教学之浪
林燕萍
摘 要:越来越多人开始注意到PISA的存在意义,也越发重视对PISA理念的贯彻和实施。PISA测试的应运而生,改变了试卷的呈现形式,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策略的改革。
關键词:PISA测试;呈现形式;教学策略
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人们愈发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逐年改革教育模式。从开始提倡“素质教育”,直到2009年上海学生第一次参加PISA测试一举成名后,人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重要性。由此,PISA理念开始盛行。
二、PISA试卷呈现方式
1.重头戏——“非连续性文本”
非连续性文本更重视提高学生的提取、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以数据表格为例,学生在面对一份数据表格题,通常只关注到表格里的数据信息,导致答题时,只会将表格里的数据照搬照抄,而不懂得观察横向、竖向数据的规律,一旦学生不能找出规律,就无法判断这份数据表格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信息,也就无法将看似杂乱的数据内容转化成有序的文字表达。而对于连续性文本来说,上下文的前后联系,成句成段的文字叙述,已经将一些信息表达得足够明确,学生只要认真阅读过一遍或者两遍,就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提取到想要的信息。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问题情境越真实,或者直接来源于生活,学生肯定越有熟悉感、亲切感。同安区某一年毕业试卷的阅读材料就第一次出现了非连续文本——动车票。动车票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大人一般都能够读懂票面上的信息,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未知的领域。他们也许只知道这是一张由一个出发地到达一个目的地的凭证,但或许对票面上的信息只是一知半解。这道题型的出现,就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考查学生对动车票票面文字信息的理解、提取。题型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测试的题目应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科课程只是辅助。
三、基于PISA理念的教学策略
1.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1)避免“填鸭式”教育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教育改革后呼声最高的,显而易见,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容忽视的。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我最好的老师》一课为例,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以及出人意料的举动——故意编造根本就不存在的猫猬兽信息给学生做测验,让学生得了零分。这种令学生生气的做法,看似在糊弄人,实际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真正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从而使得这门具有“冒险”意义的科学课,让学生愿意主动花更多的时间去探讨、去发现,靠自己去获取知识。而学生也从中深刻地体会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怀疑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2)团结力量大——合作展示
现今的课堂教学,解决问题时,经常采取个别回答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是“不通则痛”,这就使得他们更加不愿意去思考。如果能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学习,学会聆听小组成员的发言,并适时进行补充。一来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得到提高,二来能在合作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上的收获也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生活:更愿意与别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着解决问题。
2.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设计启发性问题
一般一堂课的教学环节包含:了解主要内容、分析重点句、总结写法、收获。而分析重点句则是贯穿一堂课始末的重中之重。教师一堂的“教什么”基本已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怎么教”却是老大难的问题。“怎么教”就体现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上,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阅读。教师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的是“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我认为,既然是要分析,就要让学生入情入境,让他们回到生活中去——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出发,以自己或者身边的事物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学生的体验会更深刻。“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或者“请你举例说明”。
(2)创设趣味性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一堂课有兴趣,是一堂好课的发动机。教师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往往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六年级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忘不了的笑声》为例,在对文中同学笑声进行分析时,我适时地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说,我们班同学的笑声又有什么特点?”问题一出,全班都炸开了锅,又是指名道姓的,又是模仿的,整个班级顿时沸腾起来。我看准机会,让学生以不出现姓名的形式,写一小段话,猜一猜写的是谁的笑声。同学们立刻情绪高涨,纷纷动笔写了起来,甚至是边写边笑,仿佛他写的这个同学的笑声此时此刻就在耳边回荡。
(3)耐心等待
我们经常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会在提问之后,迫不及待地让学生回答,从而经常性地重复问题,或是直接指定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如果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会造成学生对答题失去信心,甚至达不到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相反,如果教师学会等待,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你就会发现:学生的语言组织会更规范、完整;同时,在第一个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其他人无论是进行补充,还是发表不同的见解,将会更到位、更有深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成就感就更强。这样以后在课堂的发言环节中,就不再是“几个人”的课堂,而是真正的“所有人”的课堂。
参考文献:
景生进.PISA“阅读素养”视野下的2015年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