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的四个层面思考

    白福玉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中的消极、错误价值观念,给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挑战。深刻认识和解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是摆在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层次清晰、兼容并包,为当今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从内涵、利益、内容、过程四个层面深刻剖析,可以探索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育规律、方法和原则。

    一、“三贴近”内涵界定的思考

    从“三贴近”的对象看,即“实际”“生活”和“学生”。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解释,“实际”本质上指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的概念,“生活”本质上指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生活实践的概念,“学生”本质上指的是受教育主体的概念。因此,要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内涵,就要从马克思主义这三个哲学概念出发,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和方法与这三个哲学概念的深层次关系。

    首先,应以“社会主义”为前提。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过程,社会的发展亦然。所以,在同“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切行为理应因时因势而变,重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的教育目标、方案。

    其次,思想和行动上要包容大学生主动接受的差异。实践使认识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生活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所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贴近”关键在认识的改造和变革上。改造和变革需要一种胸怀,需要解放思想和包容差异,在思想和行动上需要包容大学生主动接受的差异。

    最后,尊重思想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识包含着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人们常常是在对事物客观属性与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事物与人的关系认识基础上,形成自己各种价值理念的。因此,价值是表示主客体关系中的一种客体适应、满足主体及其需要的属性。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关系上,应该尊重客体和主体需要的属性,即思想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三贴近”利益导向的思考

    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和大学生思想教育实践体会,笔者将大学生的利益认识总结为三点:一是对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价值观念内容认识程度高,对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关系不大的价值观念认识程度低。二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行动和价值观认知上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只重视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

    上述现象表明,当今大学生重视个体利益,轻视社会集体利益,缺乏对利益发展变化性的正确认识。这种片面的价值认识必然会带来集体和个体的矛盾,给当今大学生带来诸多困惑和迷茫。清除片面价值认识干扰,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利益导向。笔者认为,应该分析利益的本质,明辨利益关系,转变利益认识,实现个体利益认同。

    马克思价值理论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需要、利益是促使人们从事社会历史活动的具体动因。为了人类整体和长远的生存发展,要求人们暂时放弃某些局部的、眼前的利益,服从整体、长远的利益。这样,既具有利益的现实性,又具有精神的理想性和超越性,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因此,“三贴近”的利益导向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为前提,要让学生明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利益关系,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在整个国家的需要得到满足、社会发展后,个人需要才能得到更好地满足。

    三、“三贴近”内容依托的思考

    “统筹兼顾”就是告诉我们要有全局协调意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着力加强事物发展的薄弱环节,使事物的发展变化实现良性互动,同时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三贴近”教育内容,要贯穿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始终,就必须协调兼顾到大学生教育中诸多矛盾和薄弱环节。所以,在“三贴近”内容依托上应坚持统筹兼顾,让大学生个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良性互动。

    马斯洛个体“需要层次理论”观点告诉我们,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需要层次,在大学教育全阶段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学习观”“生活观”“情志观”“礼仪观”“公德观”“职业观”教育。因此,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情志观”“礼仪观”“公德观”“职业观”教育,能够映射大学生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利益需求,可以有效契合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笔者认为,“三贴近”的内容依托,核心在于要统筹兼顾好“三贴近”依托的主体,需要贴近主流思想,贴近细节生活,贴近个体特征、愿望、爱好和兴趣,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

    四、“三贴近”过程管理的思考

    心理学上讲,某种外力因素长期作用于同一物体,天长日久,被作用的物体就会产生性状上的变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核心要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必须在价值认同、实践、内化、调节四个阶段尊重大学生由表及里、由被动到主动接受的缓慢、长期、强化的特征,必须要在过程管理中坚持累积强化原则。

    事物是通过“过程”普遍联系的。一方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教育目标、教育载体、教育机制等客体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的价值观世界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的过程强化中,要尊重教育客体以及大学生主体的普遍联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贴近”效果考评应该重视累积的量变过程,重视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念量变过程的跟踪考核,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考核,准确地把握学生个体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差异。

    【本文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FD14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相关文章!
  • 加强党委办公室综合辅政能力建

    白云峰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066-01摘 要 本文研究如何能够提升党委办公室的辅政能力,能为党委办公

  • 东城区档案局召开基建档案立卷

    东城区档案局召开基建档案立卷归档工作培训会培训会上,区档案局一是对基建档案的整理原则、归档内容、归档要求及整理规范进行讲解。二是

  • 新品看台

    智能家用豆腐机家庭做豆腐的方法比较麻烦。以内酯豆腐为例,制作工序大概包括六步,选豆、浸泡、磨碎、过滤、煮浆、加入凝固剂。自动豆浆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