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书论中的筋骨
杨根弟
摘 要:书法用笔中,最注重筋骨的体现,古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把筋骨力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是一个难题,更不用说这个筋骨力该如何具体体现在书法实践当中。结合古代书论中对筋骨的描述阐述下个人观点。
关键词:筋骨 ;书论 ;实践
一、古代书论中筋骨的内涵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国粹,那么毛笔的书写就是我们国家独有的艺术符号,所以古人都是用毛笔特有的属性来纵横挥洒,即蔡邕在《九势》中说到:“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1]既然这样,软的笔怎么能够写出筋骨有力的字来呢?当然,字的强硬跟笔的软硬是没有必然的关系的,这里“筋骨有力”的字肯定是书法理论中经常讲的“笔力。”笔力的称谓很多,如骨力,筋骨,在书法笔画中筋骨之力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刚健浑厚的力,也有柔美的力,不能觉得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比褚遂良的《倪宽赞》更有力。书法中的力不是根据笔画的粗细来比较谁更有力,颜真卿表现的是一种端庄雄伟、气势开张的力,而褚河南表现的是一种遒媚之力。
在我国传统的书法理论过程中,描述字有筋骨的词语数不胜数,大多用“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万屈之夫”之誉来赞赏那些书法大家的作品,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讲到“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2],”索靖名其字势为“银钩虿尾”[3]等等。这些华丽,抽象,深奥的词藻是对筋骨的过分修饰,对此米南宫也认为这些话“征引迂远,必况奇巧”“遣辞求工,去法愈远[4]。”尽管遣词很华丽,但也可以凸显出筋骨力在书法中的地位,以及历代书法大家对它的重视。
二、古代书论中对筋骨的论述
蔡邕在《九势》中說:“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5]强调运笔过程中要处处彰显力感,即为“下笔用力”,写出来的字才能坚挺、劲实,有筋骨气。
卫铄在《笔阵图》中强调:“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6]就好比一个健壮有力的人,势必拥有坚实的肌骨,臃肿的肥肉反而显得累赘。
王羲之《用笔赋》中说“藏骨抱筋,含文包质[7],”书法中的每一笔既有骨气又能遒润,才能内含古质,外露英华。
王僧虔《笔意赞》赞曰“骨丰肉润,入妙通灵[8],”字中的筋骨力极强,才能够使作品达到神彩为上。
萧衍《答陶隐居论书》中说“纯骨无媚,纯肉无力”[9],实则与卫夫人的论述如出一辙,字中要有骨有肉,分配得当,也正如他自己所说“肥瘦相和,骨力相称”。
李世民在《指意》一文中提到“太缓者滞而无筋,太急者病而无骨[10],”道出了在书写过程中速度的掌控,“缓”和“急”都是影响筋骨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在《王羲之传论》中描述“虽秃千兔之翰,聚无一毫之筋;穷万谷之皮,敛无半分之骨[11],”这句话是说用尽了一千只兔子的毛做成的笔,写完了一万株谷树的皮做成的纸,仍没有一分一毫的筋骨,可见深谙书写技巧是最重要的,否则只是白白浪费时间。
以上所列,是针对于唐代以前书论里的基本论述。
三、筋骨在书写实践中的表现
在文中第一段就讲到,书法中的筋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笔力,筋骨如何在书写实践过程贯穿始终?怎样写出来的字有筋骨力,我认为则是我们在表现筋力、骨力过程中的一些用笔技巧和方法,下面浅谈一下用笔技巧如何影响书法中的筋骨力。
书法中的用笔技巧我大致归纳为“笔法、腕法”。在我们临摹碑帖的过程中,手要熟练掌握各种用笔技巧。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则,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书法中的点、竖、横、撇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初学书法老师强调我们学习“永”字八法的原因。欧阳率更在《用笔论》中着重强调:“夫用笔之法,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洒落萧条,点缀闲雅,行行眩目,字字惊心,若上苑之春花,无处不发,抑亦可观,是予用笔之妙矣。”[12] “迅”“疾”可见速度之快,令人意想到力量之感,“洒落萧条”使字活泼生动,遒劲有媚力,信本这几句言简意赅的话道出了用笔的绝妙。所以,用笔技巧的好坏对书法中的筋骨影响很大,唐代书法家卢肇有这样一句说:“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13]米南宫也说:“世人多书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14]所以,在用力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用力,遵循基本的法则,才能使字洒脱有筋骨。
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非常强调运腕的重要性,说:“若不解运腕,那就一切皆无从做到。”练书法的过程中,就是通过腕来控制毛笔的点画,主导着书写的成败。尽管腕力不容小觑,但正确用腕也是一门大的学问。正确的用腕就是在悬臂、竖掌这样特定的动作形式下书写。运用腕的带动使手掌左右翻转更加便利,来方便灵活地控制毛笔,使笔毫能够灵活地产生提按,做到笔画飞动,刚劲洒脱。不仅灵活用腕,也要处理好腕部与肩部的协调性,朱守之在《略谈运腕》中引用了沈尹默先生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说:“随按随提,亦提亦按。若离纸若不离纸。处处有按提即处处得转换。能随意转换,笔毫自不扭戾,而锋斯中矣。”[15]用腕在什么状态下更能轻易转换,在书法领域里,一般有枕腕、悬腕之分,使用这两种形式的用腕,一般都取决于书写的熟练程度和所书的书体。就视觉效果来看,一般挥毫大字的时候,悬腕更能随意所适,写出的字能遒媚有韧力,就如徐天池说:“如人立志要争衡古人,都需悬腕,不宜从俗。”与古人比肩,当从悬腕做起,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也强调“吾所云须悬腕”[16]。而且,据说在古代,先辈们书写字的时候与现代人是不同的,古人都是一手拿纸,一手执笔书之,朱闲云《书学捷要》曰:“悬臂做书,实古人不易之常法。上古席地凭几,又何案之可据?”[17]古代人离案而书,何者达不到书之筋骨的要求,故周午亭《临池管见》说:“悬腕法,则运腕离案,能使通身气力贯注笔尖。”[18]这或许是今人完全临不像古人书之精华中筋骨力的原因之一。
前面讲的笔法、腕法自然是书之筋骨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然而心意的指挥也是筋骨妙道的因素之一,卫恒在《四体书势》中就强调“心”的重要性,曰“观其措笔缀墨,用心精专”[19]。下笔点画的开始,就是心运筹帷幄的开始,所以经常会有“意在笔前,字据心后”之说,意前笔后者胜。李世民在《指意》中讲到:“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20]可见,字的筋骨在于心的坚定与否,“心神不定,字则有攲斜”,攲斜的字,何来筋骨之说。所以,在我们准备书写的过程当中都要“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心之筹划,结合用笔技巧,协调臂力与手腕的灵活度,方能使字有筋骨精神。字有筋骨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时间的积淀,大多数从事书法艺术的书法家到了晚年才能臻于善境,如张铁英在《“力感”初探》中引用的:“右军书法晚乃善,庾信文章老更成。”可见书法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一朝一夕是达不到那种境界的。啟功先生也说自己的作品,晚年才得筋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路,在书法的道路上,我们有理由为之奋斗。
总而言之,书法中的“力”,必须从笔法、腕法、心悟、时间这几个因素来把握,得这几个精华,离字之筋骨不远矣。字中力便可得到。
参考文献:
[1][5]蔡邕.九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6
[2]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1.
[3]索靖.草书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9.
[4]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60.
[6]卫铄.笔阵图[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
[7]王羲之.用笔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7.
[8]王僧虔.笔意赞[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2.
[9]萧衍.答陶隐居论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0.
[10][20]李世民.指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21,120
[11]李世民.王羲之传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22.
[12]欧阳询.用笔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06.
[13]林蕴.拨镫序[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289.
[14]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61.
[15]书法编辑部.书法研究(第三辑)[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61.
[16]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40.
[17]朱履贞.书学捷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599.
[18]周星莲.临池管见[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729.
[19]卫恒.四体书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3.
作者单位:
宁夏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