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及其书法理论(下)

    韩邦山+王海凤+马娟娟

    摘 要: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在中国书法史是书法理论与实践上达到相统一的经典之作。文章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从书法本质特征、书法创作、书法风格、书法批评与书法审美诸方面对孙过庭《书谱》的书法理论进行诠释,以期对这篇重要的理论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孙过庭;书谱;书法理论

    [项目来源:2016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书谱》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D043;黑河学院艺术课题:《书谱》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YSZ201601]

    书法诸多理论表述在孙过庭自己的书写实践——流传本《书谱》墨迹中皆有体现。

    孙过庭在书法创作中也表述了创作的前提,即循序渐进的学书过程: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1]

    只有通过“平正—险绝—平正”的反复过程,真正做到“胸中有竹”,才能“无间心手”地将其付诸实践。

    6.书家修养

    这里还需补充一点的是有关书家的修养问题。书家的修养也同样间接地影响着书法的创作。

    《书谱》中提倡书家应“君子立身,务修其身”。前文提到,唐初的思想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因此孙过庭正是继承了儒家的这种审美价值理念,认为艺术境界提升的前提便是“务修其身”。

    文中还有这样一段有关学书先做人的论述:

    “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枿,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纵欲唐突羲献,诬罔钟张,安能掩当年之目,杜将来之口!”[2]

    我们熟知的书法名家除了流传其书法作品外,也大多推崇他们的人格修养。正是由于他们的人格魅力,才能被传以家喻户晓,以至于名扬海外。但历史上也有不少在后人眼中品性极其不佳的人,如蔡京、秦桧、严嵩等,而他们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却并不是字如其人。并不是他们的书法滥竽充数,而是由于他们的人格修养和价值取向并不能被历史接纳和承认。比如我们今天学习书法的人,大多是问学“欧、颜、柳、赵”哪一家,没有谁会说我最近学习的是秦桧的书法,或是学习蔡京的书法。

    (三)书法风格

    在书法风格的问题上,作者首先谈及了书法作品与创作者性格的关系:

    “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倔强无润;矜敛者弊于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淬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3]

    强调书家虽然博学多能,但因每个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形成的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既然书写者在创作时要有主观情感的参与,那么每个人在书法作品上势必会呈现出不同书法风格。

    文中还介绍到,虽然人的品性各不相同,但各书体之间笔墨相互契合的基准度总是有一定标准的。学书时往往可以通过熟能生巧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等有所提升。文中说:

    “《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况书之为妙,近取诸身。假令运用未周,尚亏工于秘奧;而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必能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镕铸虫篆,陶均草隶。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象八音之迭起,感会无方。”[4]

    在学书过程中要做到“傍通点画之情,博究始终之理”,才能“体五材之并用,仪形不极”。

    文中在论述王羲之书法时说其大多精良的作品形成于晚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5]一方面说明一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不仅要经过一定实践的积累和磨练,同样也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心态的平和。这似乎也正是当时唐朝书法风格的一种指向和对后世学习书法的一种启示。

    (四)书法批评与书法审美

    批评,评论、评判之意。这里的批评不同于专门指出缺点、批评错误的狭义生活用语,而是指运用理论的手段对作品梳理评价的文艺范围上的评论。俗话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时代背景、文化修养的不同,对同一件作品的看法也各有不同。《书谱》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这一点:

    “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识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湘缥,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愚夫继声,竞赏豪末之奇,罕议锋端之失;犹惠侯之好伪,似叶公之惧真。”[6]

    然《书谱》作为书法史上比较重要的书法理论之一,在论及书法创作和技法的同时并没有回避这标准不一的理论问题,而是在前人书法批评的基础上,也同样提出了自己的书法见解。

    文中讲学书法首先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说明在下笔之前要有足够精细的观察,模拟最重要的是在相似。在书法评论中,“察”也是首要前提之一,否则又何敢妄言呢?

    书法审美虽各执己见,但随着“书法批评”的出现,审美终是要有一个标准的。关于书法审美,在南朝王僧虔的《笔意赞》中就有“书之妙道,神采为上,而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7]的论述。这里出现了“神采”“形质”等美学范畴的评论语言。《书谱》在前人的基础上也丰富了书法的审美语言。

    如孙过庭在前人有关“骨力”和“骨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骨气”和“遒丽” :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8]

    这里的“骨气”是指整幅作品通过字里行间表现的一种刚劲之气,让观者通过直接观看就能感受到一种如“气”一般的无形力量。这种力量不仅是作品形式和技巧的有意安排,更是一种内在精神的体现。当然在有“骨气”的基础上能兼有“遒劲”的体现便是再好不过了。这就好比我们谈论一个人,说“风骨节气”,往往是英雄楷模的高大形象;说“肌质丰腴”,往往是体态丰盈的华贵形象;说“形销骨立”,则往往是那些骨瘦如柴的纤细形象。倘若连基本构架的“骨”都没有,即使再做修饰,那便也不是人的形象。好的书法作品也是如此,有“骨气”,才可让人感知其活力。

    再如“古质”和“今妍”:

    “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9]

    在这里孙过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回顾了南朝虞龢在《论书表》中有关“今妍”的坚持问题。孙过庭认为的“古质”和“今妍”是:质朴的风尚因循时代的发展而兴起,妍媚的格调也因随世俗的变化而更变。向古人学习,但不能脱离当代,向前创新,但不能流于时髦而浅薄。[10]

    此外,文中还有“精密”“流畅”“情性”“形质”“流媚”“雕疏”“淹留”“劲疾”等书法审美的丰富语言,这些语言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无论作者论及的是否完全准确,都为后世的书法批评与书法审美增添了新的感悟。

    二、孙过庭《书谱》书法理论的历史影响

    及对当代书法学习的启示

    孙过庭《书谱》不仅是一部优秀的书法作品,理论上更是言简意赅,文思缜密,在前人书法理论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为后世书法理论的形成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文中主要以书法在情感上的表达为主线,既有对书家的品评、创作的指导,也有许多创新的理论,如“君子立身,务修其本”的书家修养,“五乖五合”中创作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学书态度,“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创作指导等都被后世学者学习和应用。

    《书谱》是一部很全面的书法文献,尽管是在唐朝“宗王”书风影响下形成的以王羲之书法为中心的书法阐释,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其中有很多理念都值得当代书法学习和借鉴。

    首先,要明确书法艺术是书家内外兼修的艺术实践。书法创作不仅要依靠扎实的专业积累,更应该注重品德的修养,在实践中重视感情的融入。一幅成熟的书法作品就像一个翩翩起舞的美人,灵动而富有内涵。

    其次,书法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合宜当下的需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书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并没有淡出历史的舞台。相反,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如今,书法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书法学习中更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在书法创作中要明确创作主题,张扬自己的个性,在不失法度的前提下,推陈出新。

    最后,书法创作要加强专业的指导与训练。《书谱》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草书墨迹,对于专工草書的学者来说,《书谱》是无法跨越的。《书谱》不仅在理论上给予了充分的理论指导,也在实践上给予了专业的实践指导。对《书谱》认真研习将对我们的书法提升有很大帮助。

    注释:

    [1][2][3][4][5][6]孙过庭.历代书法论文选·书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29,129-130,130,130,129,131.

    [7]王僧虔.历代书法论文选·笔意赞[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2.

    [8][9]孙过庭.历代书法论文选·书谱[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30+124.

    [10]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125.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何炳武.《中国书法思想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韩邦山.孙过庭《书谱》书法艺术观[J].美术大观,2016,(01).

    [4]甘中流.中国书法批评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5]张存良.《书谱》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6]朱巽华.孙过庭《书谱》及其书法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07.

    [7]刘德义.孙过庭书法美学思想简论[D].山东大学,2008.

    [8]李贵明.孙过庭《书谱》创作思想及相关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

    [9]启功.孙过庭《书谱》考[A].启功丛稿·论文卷[C].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朱建新.孙过庭《书谱》评考[A].孙过庭书谱笺证[C].北京:中华书局,1963.

    [11]赵宏.孙过庭《书谱》书法理论体系及其特征[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作者简介:

    韩邦山,硕士学位,黑河学院美术系教授。研究方向:书法理论与实践。

    王海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2015级在读硕士。

    马娟娟,黑河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相关文章!
  • 中国式电影教育的传播符号深度

    刘仁影视艺术,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中由文化意象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最具感召力的视听手段。中国式电影教育则在这种最具感召力的视听手段产

  • 文化市场发展中的文化执法的作

    张跃阳【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市场发展也开始得到重视,文化市场内容更是精彩纷呈。广义上指能够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即为文化市

  • 语言符号视角下手语舞蹈艺术表

    陆心怡摘 要:当今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类信息符号的社会,包含公式、数字、图表等这样的“语言”来完成信息传达。舞蹈作为一门以身体语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