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废课 提高效率

    孙云飞+杨柳

    摘要: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实现起来有困难是因为我们上了太多的废课。搞清楚废课的形式以及产生的根源,课堂上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既不搞“大而全”,又避免“大锅饭”,使学生“吃得了”“吃得饱”,才能真正实现高语教学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废课;教材;学生

    多年来,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一直在追求高效课堂,可总有一种徘徊在“高效”大门之外的感觉。为什么?废课太多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语文废课知多少

    1.不知变通的废课。高中阅读教学有一种常见现象,无论哪一册教材,教师总喜欢从文言文教起,觉得文言文是最可讲的。文言文词义与白话文不全相同,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也有差异,这些都得讲清楚学生才会明白。于是教师会根据所学、查阅工具书或是翻看《教师教学用书》和各种版本的“文言文翻译书”,然后到教室里去当个“翻译官”,把一篇文章串讲完毕,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白话文阅读教学,在大多数教师看来,不外乎是“解题”“作者”“层次”“中心思想”,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总感觉从初中到高中阅读教学模式基本一样。

    上述缺乏变数、死板僵化、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新鲜感,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的课就是废课。

    2.天马行空的废课。一个教师尽管学识渊博,若是课前不做精心设计,课上东拉西凑,即使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不可能受到教益。语文课堂允许发挥,可是发挥不能游离在文章之外。如讲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由于看了《史记》的一些列传,就从“郭开离间”讲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故事一个接一个,教师讲得投入,学生听得有味。但是,最后所教班级的教学成绩和其他班级的相差无几,可见此种教学方式并没有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貌似热闹,实则低效的课堂同样是废课。

    3.进度、容量失当的废课。作为对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在粗细上巧安排,而且还要在快慢上下功夫,当慢则慢,当快则快。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合理地安排进度,不能千篇一律。《礼记·学记》中说:“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些现象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有的课堂容量过多,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想讲,课文里出现什么就教什么。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学什么,什么都没掌握。有的课堂容量过少,一节课学生学不到多少新知识。课堂教学强调时效性,提倡“一课一得”,而要真正做到关键在一个“度”上,否则,容易走两个极端。

    这种在一节课中容量过多或容量过少、过难或过易的课都是废课。

    4.只动口不动手的废课。一堂课的效果如何,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否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中说:“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1]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根据教材的特点,每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可以有所偏重。但要明白,最终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决不能忽视“写”的能力的训练。“写”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有许多人把“参与度”只局限在“师生问答”的片面认识上,课堂上师生围绕预设好的问题,你来我往,一问一答。可到后来,学生动笔做题或写文章却不免犯了难,怎么没有“说”的那样简单?“教”与“写”成了两张皮。

    这种既忽视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忽视当下语文教学评价最主要的手段仍是以书写为主的现实的认识和做法,导致了学生“写”的能力较弱。这种“君子动口不动手”的课亦可看作废课。

    当然,废课的表现形式远不止这些,其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但总结出来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脱离,二是“学”与“习”的脱离。归根结底,废课就是脱离了教材,脱离了学生的课。

    二、减少废课 提高效率

    1.心中有教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心中有教材,才能制定立体的教学目标,才能使课堂教学灵活变通。否则,无论什么文章都采取相同的进度、模式,一学期下来,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显得四平八稳,缺乏课堂教学特点。教学内容不够充实,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心中有教材,把每个单元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放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与分年级目标中考虑;每节课的目标就是课程总目标、学年总目标、学期总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这样,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各有侧重,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进行教学,就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另外,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尊重课前预设,更要注重课堂生成,肯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其次,心中有教材,不搞“大而全”,才能制定出容量适宜的教学目标。最好是一节课制定一个教学目标,达到一课一得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突出重点、确立难点,有时要化繁为简,不能让枝叶遮蔽了主干。心中有教材,不搞“大锅饭”,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适当加大课堂容量的广度与深度。所谓广度,不是漫无目的的联系,而是要遵循知识规律及课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特点,从形式到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适当反复,逐步加深,由表及里,加深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事理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心中有学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首先,相信学生,教会学生“学”。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若再逐词逐句的讲解教材,就违背了“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理念。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对此,叶圣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样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2]所以,对待高中生的语文教学,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即可。

    其次,相信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口更要动手。《礼记·学记》中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剥夺了学生的实践权利,不相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理解能力,采取“满堂灌”,使学生在课堂上变成了配角或看客,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只是动了眼睛和耳朵,或许象征性的动了口,却很少动手甚至不动手。结果,学生眼高手低,成为失去自我的书呆子。怎样才能让学生动手?就是落实所学,落实的最佳手段就是训练。这个训练内容要做到有针对性,试题做到精选精编,难易适中。训练形式做到多样化,可用PPT的形式,也可用纸质形式。时间把握在一节课的三分之一最佳。当然也要有可操作性。当堂训练,当堂出示答案,使优秀生有成就感,让后进生有差距感和紧迫感!这样一堂课中,学生既动了口,又动了手,教学效果一定低不了。

    参考文献:

    [1][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孙云飞(1974— ),男,河南沁阳永威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体育核心素养理念培育下对高中

    陈福亮摘 要:在我国新课改实施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将核心素养渗透于各门学科成为教师教学的共同目标之一。教育部于201

  •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乡村小学生中

    王邦倩【摘 ?要】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標。乡村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之令人堪忧。信息技术为培养农村小学生读写能力添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