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着眼点推进藏区森工企业转型发展

    代文辉 叶刚

    摘 要:森工转型发展是四川藏区特有的国企改革难点,从管理体制、经营模式、投入保障、基础条件、队伍建设等方面剖析藏区森工转型成长中的困难,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从实施职能重组、分类管理、创新运行机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大政策项目支持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森工企业;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5.014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5-71-06

    甘孜藏区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州属森工企业既是甘孜藏区林业系统的主体,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甘孜州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1.6%,其中14.62万平方公里、总占比达96%的广袤土地属于长江流域,有天然林8233万亩,是全省森林资源大州、生态建设大州、林业经济大州、物种保护大州;生态是甘孜藏区最大的资源,森工更是因森林而生的一大历史特色,在推进绿色发展进程中,也是全省藏区特有的国企改革难点。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回顾甘孜森工走过的艰难岁月,我们既为曾经的风光感到荣光,又为眼下的转型感到迷茫,在实现转型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新常态下,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国有林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林业改革和发展最新成果构筑生态立州新优势,是我们担当生态重任,建设美丽甘孜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实现森工企业转型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人类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演进的漫长历史。森工企业的兴衰史实际上是一部在艰难曲折中探索藏区生态文明建设新路的改革发展史。

    (一)森工企业的历史功绩不容否定

    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国家在森林资源异常丰富的甘孜藏区组建了森工企业。甘孜州森工企业成立至今,对带动藏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维护民族团结,加快藏区现代文明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计划经济时代,木头财政一柱擎天,支撑着甘孜州经济的半壁江山。森工一业带百业,曾经引领着甘孜州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带来了一度的乡村热闹景象。

    (二)生态绿色发展的艰辛探寻

    1998年6月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的那场世纪洪水让我们在生态大破坏引来的惊涛骇浪中清醒过来,1999年7月果敢地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启动实施“天保”工程。2003年10月在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甘孜州坚持生态立州,2003年9月甘孜州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培育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能源业、优势矿产业、中藏药业、民族文化产业“六大支柱”,至此,甘孜人才逐步真正地认识到绿色是最大底色,生态是最大资源,并响亮地提出建设生态经济第一州的目标。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强音,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在甘孜大地焕发出了生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让曾经的荒山重新披上绿装,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恢复,为林业产业开发储备了丰富的资源,呈现出了修养生息的良性发展势头,为构建“生态高原、绿色甘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森工企业改革转型的理念价值

    从实践维度看,林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必须推动森工企业向生态公益职能转型升级。因此,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用改革的力度,创新的举措促进全州林业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增强林业生态保障能力、产业发展能力和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这不仅是实施生态立州战略,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而且是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幸福新甘孜的迫切需要。

    二、甘孜藏区森工企业转型发展的艰难实践

    目前,甘孜州森工正艰难地从营林和木材生产的经营性向森林管护和生态建设为主的公益性转变,这个历程充满着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所带来的阵痛与艰辛。

    (一)森工转型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是减员降负。2006年,结合企业实际,全面开展“一剥二退三分流”的改革工作,积极稳妥分离企业承担的教育、卫生等社会职能,分流安置率均达到100%。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岗变薪变,按岗定薪,按工作绩效进行奖惩。三是改革用工制度。实行全员劳动合同管理。中层管理人员一年一聘,在压力中提高职工积极性。四是全面清理企业资产。变资产为资源,变资源为资金。如雅江工程处累计为企业增收89万元。五是完善决策机制。结合森工企业转型发展实际,落实“三重一大”的相关规定,确保企业决策的公正、透明、科学。六是加强制度建设。以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为重点,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在艰苦摸索中渐露曙光

    目前,森林管护事业费和公益林建设补助费不足以解决遗留性的离退休职工管理和其他运行成本,由此,多数森工企业从林木采伐向森林保护转型的同时,积极探索从林场副业式向公司制转变的林业产业市场化之路,以及时开发新型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自己的整体经济实力。如白玉林业局探索出了自己的创新发展之路,在突出生态公益性的前提下大打生态牌,发展生态特色经济,树立了全省森工企业“一体多元”的改革发展旗帜。一是坚持多元发展生态旅游。在2014年9月,投资1800万元,按三星级标准设计建成5000余平方米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察青松多”酒店并正式营业,年接待能力达40000人次。二是加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早在2006年,远涉西藏林芝等地偏远村寨择优选购当地原生态无污染纯种藏香猪和藏鸡进行饲养。经过几年来的不懈探索和持续投入,目前有机藏香猪年出栏量达800头,有机藏鸡年出栏量达1500只,于2009年7月通过有机食品认证,2013年4月获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2013年7月被甘孜州商务局评为“甘孜州商务领域知名品牌”,2014年10月,藏香猪肉系列产品被省林业厅评为“天府七珍”。以有机菌类加工为重点,突出生态高原特色。2012年投资230万元建成甘孜州内为数不多的菌类收购、储藏、加工生产线,仅2013年,采收加工的各类有机野生菌达20吨。三是广泛拓展产业链条。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以察青松多酒店为平台,充分开发森林生态文化、宗教人文文化、游憩等功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促进酒店旅游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51家连锁经营“农家店”网点和投资250万元建成的“万村千乡”仓储中心建设项目已顺利通过上级检查验收,形成了以中小学生营养餐工程为龙头,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依托,以整合养殖、种植、物流优勢资源为重点的综合性物流配送产业链。大力发展林木种苗业,到2017年,新建苗木花卉基地3个,试验推广新花卉品种10余个,每年平均出圃优良种苗200多万株。四是不断拓展新项目。开办了城区康贝大药房,成立双流办事处物业公司,拓展贾家经营公司场地租赁和洗车业务等,实现年综合产值180余万元,实现利润近100万元。

    三、甘孜藏区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问题

    森工企业的发展历程演绎着甘孜州经济转型的时代逻辑。“天保”工程的实施,森工进入了角色转换、经营转产、发展转型的攻坚阶段,正经历着成长中的烦恼。

    (一)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

    森工企业国有成份较重,企业发展体制尚未理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林业产业化发展。目前,森工企业已经由原来的木材生产、营林更新为主全面转化从事公益性的森林资源管护,依靠“天保”工程财政专项投资维持运转,但是已失去企业经营功能的森工企业在体制上却没有适应这样一种职能转变,仍定位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这种因公益性质、企业管理而错位的“两不象”管理体制,使企业处于“职能事业化、产权国企化、管理企业化、投资市场化,效益低端化”的尴尬境况。

    (二)管理模式僵化,管护缺位明显

    一是“天保”工程投资标准“一刀切”。各企业施业区资源管护战线长,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林农交错,农牧混杂,管护难度大。二是有政策无资金投入。按川财农(2004)256号文件精神,抚救人员生活费允许在森林管护事业费中列支,但没有该项资金的投入,已导致拖欠抚救人员政策性调增生活费,这不利于森工系统和谐稳定。三是森林管护标准不平衡,同在一个地区从事森林管护工作,森工企业有林地管护只有5元/亩,而县上集体林15元/亩,加之新增公益林建设面积没有纳入管护范围,导致管护缺位,这不利于森林保护。

    (三)投入保障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投资障碍突出。从投资体制看,产业项目都以地方政府为主体,林区旅游开发、湿地保护等都以地方政府为主导,森工企业没有申报途径,其产业发展项目投入边缘化,国家对“天保”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缺少扶持政策,后续产业无技术支撑、资金来源和投资主体,难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企业举步维艰。长此下去,對巩固“天保”工程成果极为不利。二是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拥有的资金90%以上为“三大”工程资金,发展产业的资金相当有限,基地建设、后续资源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更少,基础设施投资空缺,资源管护、护林防火、职工的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基础设施维护削弱,功能发挥大大弱化,潜伏着极大的不安全隐患。三是大资源与小产业的矛盾十分突出。由于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资源本位,林业本位,“等、靠、要”思想严重,守着“天保”过日子,重生态、轻产业,林业产业发展思路不明,大资源与小产业的矛盾十分突出,森工企业还未完全融入生态旅游建设之中,高原特色产品开发也还处于粗加工阶段。

    (四)基础功能弱化,缺乏整体活力

    一是产业项目分散。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各林业单位围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规划,争取、实施了一些基础项目,但全州和相宜地区间没有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精心实施,各县和各单位自成一体,产业规模、经营水平、后续资源等参差不齐,发展起来的产业分散,“游击”式的自行发展不能构成整体竞争优势,更谈不上形成拳头产品、实施生态品牌战略。二是基础设施功能弱化。如道孚林业局359公里林区道路、15座桥梁、33座涵洞只能通行5吨以下车辆,60%以上的区域无信息网络,这对管护、防火、防汛带来诸多不利,更难以谈得上激活林区治理的活力。

    (五)综合条件相对较差,队伍建设问题较多

    一是林区人居条件差。长期以来,林区建设一直是“先生产、后生活”,生活设施欠账严重,加之长期过量采伐,造成“资源危机和精神贫困”,林区始终处于“不城不乡、不工不农”的境地,职工人居环境难有大的改观。二是森工企业重心在局机关,投入比重也日益向机关收缩集中,森工企业林场、工段日益萎缩,职工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三是人才短缺日益突出。“天保”工程后人才队伍建设整体上没能适应森工企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好像不砍树了森工企业就不生产创利了,原本办得很火的一些省、州林技校也撤销了,森工企业的人才培养、职工培训也大量萎缩,这直接导致职工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退化,林业管理人才缺乏,产业开发综合管理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业产业的发展。目前,森工系统到了青黄不接的过渡时候,也进入了林业资源整合和人员、资产、资金大融合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四、加快甘孜藏区森工企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的基本精神,推动森工转型升级必须围绕保护生态、保障职工生活两大目标,紧紧把握建设现代森工企业主线,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推动政企政事分开,加快森工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完全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完全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为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

    (一)推动分类经营管理,激发企业内部活力

    目前,森工企业生态公益性和实体经济性双重属性交织在一起。深化森工企业转型改革,关键是明晰森林资源共享产权,建立森林资源保护、培育和利用发展新机制,逐步引导森林资源管护权与森林资源资产经营权相分离,转变森工企业发展方式,激发内部潜力。集中抓好两个方面:

    1.坚持职能重组。建议大胆探索森工企业与地方林业局合并重组的新路径,逐步建立国有林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森林资源管理权。具体而言就是组建甘孜州国有林事业管理局,隶属州林业局。成立八个国有林事业管理分局隶属县林业局。管理局划归事业单位管理编制,定员定编,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实行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落实政企分开,将目前由森工企业负责的森林资源管理职能交由国有林管理局,负责区内资源保护管理工作,政府林业职能部门依法履行林业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职能。

    2.着力整合资源。成立甘孜州森工集团,对国有林业资源进行综合经营性开发。整合全州林业资源,成立甘孜州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辖八个分公司。企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独立核算,因地制宜地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和确保收益权。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各种经济成分良性组合,进一步明晰产权结构,逐步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促进企业快速、协调发展。

    3.创新运行机制。一是林政部门要加快职能转变,创新管理方式,加强林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的制定,合理优化各森工企业国有林场的管理层级,要对规模小而零散分布的林场进行整合重组。二是对森工企业从事的经营活动要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商品林采伐、林业特色产业和森林旅游等暂不能公开的经营活动要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公益林日常管护可适当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面向社会购买服务。三是继续深化劳动用工合同制、干部管理聘用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工资分配制等“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行目标绩效管理责任制,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运行机制。

    (二)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林业要发展,森工企业必须尽早甩掉历史包袱,轻装前行。集中起来就是剥离社会抚养职能,实现减员增效,化解历史债务。

    1.剥离社会抚养职能。保护培育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是森工系统的主要功能,与之相适应就决定了现有森工企业的生态公益性,以森林培育保护为主、产业经营为辅,采取并实行类似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视情况实行全额或差额拨款方式。按属地管理原则,将退休职工、退休公安人员、抚恤人员的福利性工资及工资补差,医疗保险、药费报销、门诊返还款,抚恤款等全部纳入属地社会化管理,割断单位与这三类人员在经济上的关系,彻底分离森工企业的社会抚养职能,让企业轻装上阵。

    2.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和“以人为本,保持稳定”的原则,健全职工转移就业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一是考虑到高原、高寒、艰苦、边远的特殊实际,建议放宽并实行“2025”退休政策,即职工年满45周岁、工龄满20周年,男职工年满50周岁、工龄满25周年,可办理退休手续。二是在各森工单位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等多种经营,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让富余职工逐步过渡到退休。三是加大有针对性的职工技能培训,鼓励和引导部分职工转岗就业。四是将全部富余职工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将符合低保条件的林场职工及其家庭成员纳入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逐步实现森工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对接管理。

    3.妥善化解历史债务。按照中央和四川省要求,对森工企业所欠金融债务情况进行调查摸排,根据平等协商和商业化原则积极进行化解。对于正常类金融债务,到期后依法予以偿还;因营造公益林产生的不良债务参照国家制定的化解政策进行化解;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偿还的其他不良债务,经审核后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贷款展期方式进行债务重组。符合呆账核销条件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核销。当然,要注意严格核查不良债务,防止借改革之机逃废债务。同时,由州、县党委、政府出面,加大对原木生产时期的债权回收力度,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中以政府行为所造成的跨地区、跨省份债权,为企业改革转制奠定经济基础。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林业发展环境

    1.改善林区基础条件。通过州、县统一协调,水、电、路、桥(涵)等基础项目纳入大农口管理。将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纳入地方建设规划,将林场道路按照属性纳入相关公路网规划。加快林区电网改造升级。参照库区矿山移民安置政策,积极推进林区生态移民,把位于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不宜人居的深山边远场部逐步就近搬迁到附近小城镇,增强与城镇发展的融合度。加大力度落实职工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政策。有序推进林区职工棚户区改造工程,改善职工人居环境。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广泛吸纳各种社会资本投资林业产业建设和技术研发领域,形成以企业为主、政府投入为辅,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林业产业投融资体制,大力推进森林资产向森林资本转变。鼓励和引导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参与林业产业開发,鼓励和引导科研院所参与林业产业开发,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3.加大林业科技攻关。一是总结高原林木培育经验成果,潜心研究高原高寒地区气候物种特性,研发培育更多的高原高山经济林木、风景绿化苗木花卉等,装点更多的秀美山川、旅游新镇。二是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科技人员与企业相互渗透、良性互动的林业产业科技开发新机制,提高林木生长率、成活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林分质量。

    (四)扩展发展空间,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1.完善生态产业体系。坚持“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探索林业国家所有权与使用权结合分离方式,逐步实行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并可以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合作。通过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多元、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和产品销售体系。通过政策创新和市场引导,鼓励兴办绿色企业,建立商品林基地,形成以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生产、加工、营销一条龙的运行机制,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条。

    2.发展林业生态产业。一是在低海拔地区和适宜的地区大力培育上规模、集中连片、效益良好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大径级优质珍贵树种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特色干水果及种苗花卉。二是积极发展林草、中(藏)药材、生态茶叶、优质干果、低温食用菌等林下种植业和林畜、林禽等林下养殖业。三是培育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利用。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鼓励对黑熊、林麝、藏马鸡、鹿等野生动物进行驯养繁育,引导扶持合理利用野生动物和副产品加工产业。四是探索性地培育优良乡土能源树种和引进优质能源树种,适时发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业。

    3.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力宣传推广白玉林业局以生态酒店、生态养殖、菌类加工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经验,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其它森林天然群落为载体,加强风景林营造和更新改造,提升景观质量,丰富生态文化内涵,打造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体,其它景观为辅助的特色生态旅游品牌,积极发展以生态性、民俗性、体验性、参与性“农(牧)家乐”为主的旅游和以“采伐遗迹”为主的林区游,适度建设狩猎场。

    (五)加强人才工作,壮大林企人才队伍

    随着林业企业的历史性转变,推动林业产业化进程急需大量的经营管理优秀人才和技术人才。因此,一是要积极推动州上的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在林区落地生根,根据生态文明、林业发展和森工改制要求,制定全州性的林业企业人才培养引进规划,有计划引进急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二是适当放宽林区专业技术评聘条件,适度增加技能岗位结构比例,改善林企人员人才结构。三是切实加强现有森工企业职工再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更新知识,提高企业职工整体素质。

    总之,森工企业曾经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今天正经历着转型发展的阵痛。我们要尊重森工历史,科学把握森工改革发展的现实,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思想光茫中展望生态文明改革引领下国有林区发展的美好前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壮大生态事业和林业产业,以森工企业改革发展的最新成果去塑造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的亮丽风景。

    责任编辑:康 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党建专家权威解读习近平“7.26”重要讲话[J].《瞭望》新闻周刊,2017-08-02

    [3]王东明.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N].四川日报,2017-05-31.

    责任编辑:康 ? 璇

相关文章!
  • 新中国70年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

    蒋国宏摘 要:政治参与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节约行政资源,提高行政效能,促进政府规范运作,减少和预防权力腐败,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新

  • 卫星集群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闻新<br />
    【摘要】目前,小卫星发展非常之快,其研究备受世界各国高校的关注,甚至拓展到高中生的科技创新竞赛中。小卫星集群的概念在国

  • 高校教师轻教学重科研原因分析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在本世纪初快速发展,高校教师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是近年来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势头越来越严重,导致高校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