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时代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摘 要 在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背景下,大学生的友善观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共享经济的快速到来,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应从现实状况出发,对大学生在友善观的认知上的不足和践行过程中的不友善行为做出深刻剖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以引起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大学生 友善观 教育 必要性
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2017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XJ08 )。
作者简介:梁莹,上海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25
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共享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这一问题进一步被突出出来。了解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必要前提。一、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需要
所谓友善观,是指人们对友善问题的根本认识和所持有的态度,是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的行为和结果。在我国,价值观教育一直在国民教育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友善观教育是其中一个部分,对此,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强调“鼓励人们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2001年,“友善”成为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首次被明确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2012年党的十八大,更是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用12个关键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友善”作为其中之一,虽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同样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的,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即便在个人层面,“友善”也是处于基础地位,是个人品德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都离不开它,至此,“友善”开始被人们进一步地所熟知。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全社会都对其充满了健康成才的良好预期,价值观养成问题上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友善观教育问题提出了专门要求。因此,关注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问题,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
(二)适应新形势下共享经济良性发展的价值观需求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各国都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成为各行各业人士关注的焦点。共享经济既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一种价值理念。说它是一种商业模式,是指在有闲置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的情况下,有一个系统或平台把闲置资源的供给方和有租用意向的需求方之间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进行优化匹配,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分别在使用权的有偿让渡过程中受益。说它是一种价值理念,是指它在本质上就是友善型经济,共享的出发点就是彰显友善价值理念。它既是对闲置资源再利用的友善举措,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往。经济上互利互惠是共享的核心,是吸引各方参与的根本,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利己利他的友善理念。这也是共享经济在各国广受追捧的根源之所在。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共享经济要获得良性的发展和更长远的未来,离不开各参与方的友善观的彰显和践行。尤其是2016年以来,中国的共享经济快速增长,对友善观的期待和需求愈发迫切。
无论在当下和将来,大学生都是共享经济的重要、较为积极的参与群体。当前他们更多的是以共享物品的需求方的角色出现,未来他们或许还将是共享物品的供给方,因此,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参与,将友善理念融入这一过程中,不仅对今天的共享经济发展有利,对共享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二、共享经济时代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分析
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上,强调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知行统一。知是前提和基础,行是关键和目的。因此,要了解共享经济时代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可以从认知和践行两个方面观察和分析。
(一)大学生友善观认知状况:重视程度不高、认知有偏差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宣传和倡导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认识的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正确的解读,是否存在误区和偏差,这些状况和动向则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影响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提高等,这些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关心的课题。
为此,笔者曾在任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200人规模的班级做了一次专项调查,设计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中,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要求按重要程度排序,限选三项)的问题项,并随后设计了“请说明理由”的开放式问答题,以类似访谈的形式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综合得分还是平均综合得分,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友善”都排在最后,远远低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的几个词。被调查的200人中,只有10人把“友善”作为“最重要的三个词”之一,且其中1人将“友善”排位第二,9人将“友善”排位第三。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这个词的重要程度如此靠后,这或许是和心理學上的“优先效应”有关,即当一系列不同的信息,尤其是有关联性的系列信息先后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这种心理因素或许导致大学生更关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问题,从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问题重视不够,对“友善”价值观抱无所谓的态度。随后的开放式“请说明理由”的问答中,获取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显示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不高,了解仅限于表面,“耳熟”却不“能详”,能够准确地说出12个词的内涵的不多,普遍缺乏正确的解读。显然,这是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缺乏深入的学习研究的结果,这样的认知水平和偏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友善观的践行。
(二)大学生友善观践行表现:认同知行合一,但实际践行上仍有欠缺
大学生以学业为重,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以校园为中心并向外辐射,其友善观的践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层面的关系上。总体上看,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文化程度较高、道德素养也较高的群体,能够普遍认可友善在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也能够认同知行合一、懂得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践行上有所欠缺,出现一些不友善的理念和行为。
首先,在人际关系层面。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友善缺失,以至于人际冷漠、集体荣誉感缺位。人际冷漠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有体现,这在客观上或许与持续多年的扩招带来的师生比过大有关,在主观上更与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经验、缺乏包容和谦让有关,以至于师生之间较少往来、生生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曾进行过一次专项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问题,74%的受访学生认为寝室关系处理不好和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技能缺失有关,84%的被调查同学认为和宽容心有关。 而集体荣誉感缺位,则是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造成的,当代大学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多数人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很难融入集体,也很难为团队活动而与他人友善合作。而共享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多方友善合作。
其次,在社会事务方面。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范围主要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前了解社会、提高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多数大学生都有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经历。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友善行为常常让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简历造假、和实习单位任意单方面解约、为了各类评奖而功利性地对待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给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留下了不友善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印象,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大学生的日常则涵盖各个方面,仅就共享经济而言,基于对新生事物的高接受度、对于互联网的高熟悉度,大学生很快成为共享经济极为活跃的参与群体,大到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小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但参与过程中的不友善行为也相伴而来,私占、破坏等不遵守使用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或许和供给方管理不到位、监管方跟进不及时有关,但需求方不能友善地对待共享物品、公共财物,不能正确区分“共享”和“私有”的界限,才是问题的根源。
再次,在对待自然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十九大又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今中国社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逐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置身其中,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意识正逐步提高,对发生在身边的污染环境、破坏绿化的行为也会予以谴责。但,在实际践行上却和已有的环保理念有所脱节,会出现一些和其身份不相符的不友善的行为。校园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课桌上乱涂画等行为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或许见怪不怪了;在Airbnb短租平台上租用房屋后,给房东留下的是满地的垃圾,这样的控诉大学生的文章也时不时地出现在网络媒体上。至于近来引起人们热议的对共享单车的破坏行为,不仅是城市街头令人咋舌的“风景”,作为共享单车主要投放地的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号码牌被损坏、被私锁锁住、脚踏板或座椅不知去向等等,这些最不文明的行为同样出现在了大学校园里,甚至校园论坛上出现了破解单车密码的帖子。这些无视规则的不友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禁令人嘘唏。如何友善地与自然相处、如何爱惜公共财物,如何让已有的环保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正确地践行,做到知行合一,这些仍然是大学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三、结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亟待加强
從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全社会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在共享经济的良性发展对友善观提出了需求和呼唤的现实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共享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部分大学生对友善观认知上的偏差及种种不友善行为,显然是无法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的。探究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不友善行为存在的原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叠加,而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和完善的友善观教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从学校教育入手,建立系统和完善的友善观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注释:
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jy/201412/t20141212_6237360.htm.
参考文献:
[1]李强治.共享经济的本质:物尽其用的经济学分析.电信网技术.2016(12).
[2]宋希仁.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共享经济 大学生 友善观 教育 必要性
基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2017年校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7XJ08 )。
作者简介:梁莹,上海政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4.325
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共享经济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这一问题进一步被突出出来。了解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友善观教育的必要前提。一、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问题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符合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需要
所谓友善观,是指人们对友善问题的根本认识和所持有的态度,是人的基本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的行为和结果。在我国,价值观教育一直在国民教育体系占有重要地位,友善观教育是其中一个部分,对此,我们并不陌生。早在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就强调“鼓励人们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2001年,“友善”成为20字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之一,首次被明确纳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2012年党的十八大,更是站在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用12个关键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高度概括。“友善”作为其中之一,虽是从个人层面提出的,但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同样是对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的,是维系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即便在个人层面,“友善”也是处于基础地位,是个人品德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建设都离不开它,至此,“友善”开始被人们进一步地所熟知。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全社会都对其充满了健康成才的良好预期,价值观养成问题上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的友善观教育问题提出了专门要求。因此,关注大学生友善观教育问题,既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内在需求,也是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需要。
(二)适应新形势下共享经济良性发展的价值观需求
近年来,共享经济在各国都呈现出大发展的趋势,成为各行各业人士关注的焦点。共享经济既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一种价值理念。说它是一种商业模式,是指在有闲置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的情况下,有一个系统或平台把闲置资源的供给方和有租用意向的需求方之间的供求关系联系起来,进行优化匹配,平台、供给方和需求方分别在使用权的有偿让渡过程中受益。说它是一种价值理念,是指它在本质上就是友善型经济,共享的出发点就是彰显友善价值理念。它既是对闲置资源再利用的友善举措,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交往。经济上互利互惠是共享的核心,是吸引各方参与的根本,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利己利他的友善理念。这也是共享经济在各国广受追捧的根源之所在。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共享经济要获得良性的发展和更长远的未来,离不开各参与方的友善观的彰显和践行。尤其是2016年以来,中国的共享经济快速增长,对友善观的期待和需求愈发迫切。
无论在当下和将来,大学生都是共享经济的重要、较为积极的参与群体。当前他们更多的是以共享物品的需求方的角色出现,未来他们或许还将是共享物品的供给方,因此,他们是否能够正确参与,将友善理念融入这一过程中,不仅对今天的共享经济发展有利,对共享经济的长远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二、共享经济时代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分析
在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上,强调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知行统一。知是前提和基础,行是关键和目的。因此,要了解共享经济时代大学生友善观现状,可以从认知和践行两个方面观察和分析。
(一)大学生友善观认知状况:重视程度不高、认知有偏差
近年来,在各种媒体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广泛宣传和倡导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认识的程度如何、是否能够正确的解读,是否存在误区和偏差,这些状况和动向则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影响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效果的提高等,这些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教师们关心的课题。
为此,笔者曾在任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200人规模的班级做了一次专项调查,设计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中,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要求按重要程度排序,限选三项)的问题项,并随后设计了“请说明理由”的开放式问答题,以类似访谈的形式和在校大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综合得分还是平均综合得分,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友善”都排在最后,远远低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的几个词。被调查的200人中,只有10人把“友善”作为“最重要的三个词”之一,且其中1人将“友善”排位第二,9人将“友善”排位第三。在大学生的心目中,这个词的重要程度如此靠后,这或许是和心理學上的“优先效应”有关,即当一系列不同的信息,尤其是有关联性的系列信息先后出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倾向于重视前面的信息。这种心理因素或许导致大学生更关注国家层面的价值观问题,从对个人层面的价值观问题重视不够,对“友善”价值观抱无所谓的态度。随后的开放式“请说明理由”的问答中,获取的答案更是五花八门,显示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不高,了解仅限于表面,“耳熟”却不“能详”,能够准确地说出12个词的内涵的不多,普遍缺乏正确的解读。显然,这是仅停留在肤浅的表层、缺乏深入的学习研究的结果,这样的认知水平和偏差,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友善观的践行。
(二)大学生友善观践行表现:认同知行合一,但实际践行上仍有欠缺
大学生以学业为重,其活动范围主要是以校园为中心并向外辐射,其友善观的践行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体现在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层面的关系上。总体上看,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文化程度较高、道德素养也较高的群体,能够普遍认可友善在生活、学习、社会活动中的作用,也能够认同知行合一、懂得践行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在价值观的践行上有所欠缺,出现一些不友善的理念和行为。
首先,在人际关系层面。部分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友善缺失,以至于人际冷漠、集体荣誉感缺位。人际冷漠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都有体现,这在客观上或许与持续多年的扩招带来的师生比过大有关,在主观上更与部分大学生缺乏交往经验、缺乏包容和谦让有关,以至于师生之间较少往来、生生之间关系紧张的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曾进行过一次专项调查,显示21%的被调查大学生遇到人际关系问题,74%的受访学生认为寝室关系处理不好和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技能缺失有关,84%的被调查同学认为和宽容心有关。 而集体荣誉感缺位,则是缺乏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造成的,当代大学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多数人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很难融入集体,也很难为团队活动而与他人友善合作。而共享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多方友善合作。
其次,在社会事务方面。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范围主要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和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大学生进入职场之前了解社会、提高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多数大学生都有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的经历。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不友善行为常常让这些活动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简历造假、和实习单位任意单方面解约、为了各类评奖而功利性地对待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等,这些都给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留下了不友善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印象,也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大学生的日常则涵盖各个方面,仅就共享经济而言,基于对新生事物的高接受度、对于互联网的高熟悉度,大学生很快成为共享经济极为活跃的参与群体,大到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小到共享充电宝、共享篮球等,但参与过程中的不友善行为也相伴而来,私占、破坏等不遵守使用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或许和供给方管理不到位、监管方跟进不及时有关,但需求方不能友善地对待共享物品、公共财物,不能正确区分“共享”和“私有”的界限,才是问题的根源。
再次,在对待自然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十九大又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当今中国社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正逐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置身其中,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意识正逐步提高,对发生在身边的污染环境、破坏绿化的行为也会予以谴责。但,在实际践行上却和已有的环保理念有所脱节,会出现一些和其身份不相符的不友善的行为。校园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课桌上乱涂画等行为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或许见怪不怪了;在Airbnb短租平台上租用房屋后,给房东留下的是满地的垃圾,这样的控诉大学生的文章也时不时地出现在网络媒体上。至于近来引起人们热议的对共享单车的破坏行为,不仅是城市街头令人咋舌的“风景”,作为共享单车主要投放地的大学校园也未能幸免,号码牌被损坏、被私锁锁住、脚踏板或座椅不知去向等等,这些最不文明的行为同样出现在了大学校园里,甚至校园论坛上出现了破解单车密码的帖子。这些无视规则的不友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不禁令人嘘唏。如何友善地与自然相处、如何爱惜公共财物,如何让已有的环保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正确地践行,做到知行合一,这些仍然是大学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三、结论:大学生友善观教育亟待加强
從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全社会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环境下,在共享经济的良性发展对友善观提出了需求和呼唤的现实背景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共享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部分大学生对友善观认知上的偏差及种种不友善行为,显然是无法适应和满足这种需求的。探究大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和不友善行为存在的原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品质等多方面因素相互叠加,而学校教育中,缺乏系统和完善的友善观教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从学校教育入手,建立系统和完善的友善观教育的内容和体系,应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着力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注释:
中国青年网http://news.youth.cn/jy/201412/t20141212_6237360.htm.
参考文献:
[1]李强治.共享经济的本质:物尽其用的经济学分析.电信网技术.2016(12).
[2]宋希仁.道德观通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